又一個“中國式慈善”的樣本。中國版的捐股做慈善仍然沒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它更多是個關于財富和信仰的故事
文 | 本刊記者 孫雅男 攝影 | 鄧攀
清晨五點半,大雨滂沱。空曠的高爾夫球場上,只有曹德旺一人在打球。雨水淋在臉上,“有一種刺激的感覺”。
揮桿,擊球,白球甩著水點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落在果嶺上。他箭步往前走去,球童裹著雨衣一路小跑才勉強跟上這位63歲的老人——而且苦了我們的攝影記者。
這種晨練,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福建高爾夫協會會長曹德旺風雨無阻。“下多大雨都去打。”7月5日,他對我說。離福清市不遠的這家高爾夫俱樂部,十幾年來球童換了幾茬,都習慣于天不亮就看到他獨自駕車而來,并且自帶手電筒。
打高爾夫和做慈善,已經成了曹德旺這個“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兩個重要的標簽。但這兩件原本屬于中國企業家群體性表現的事——你可以理解成他們正處于由富到貴的進化階段,曹德旺竟然做得如此“本土化”,而且非常孤獨!他打高爾夫是鍛煉身體,獨來獨往,不喜歡跟人交際;他高調捐股做慈善,但其基金會至今還沒注冊下來,用《大話西游》里的名言說,“只是一個構思而已”。
自今年2月份傳出曹德旺要做慈善、備受矚目以來,一直關注企業家非公募基金會的《中國企業家》就在考慮如何報道這個新案例。當7月我們走進他那間擺著《金剛經》的辦公室,已經是第N撥前來探訪的人了。
低矮敦實,宅心仁厚,一臉佛相的曹德旺跟我們聊起了《金剛經》和《紅樓夢》。他承認,“掙錢難,花錢更難,做慈善是要有學問的。”他援引四大皆空的典故說,“我們普通人很難修到大徹大悟……企業家的幸福是追求過程的感受,而不一定非要多少錢。《紅樓夢》里有一首好了歌,悟到這個道理,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好事多磨
半年過去了,曹德旺的河仁基金會仍在等待民政部的審批。
與之前的沸沸揚揚不同,在這個微妙時刻,福耀上下對此諱莫如深。“最好不要多談基金會的事情,壓力太大。”
即使是中國第一個獲“2009年安永全球企業家獎”的人,在趕赴蒙特卡羅與其他42名不同國家和地區得主競賽的前夜,曹德旺卻收到了一條善意的忠告:“明天考官會問你一些非常敏感的問題,但是你不要跟他們講慈善的事情。在中國捐款是很榮耀的事,但在美國有兩萬多個基金,你捐不過別人,跟他們討論慈善你占不到上風。”
曹德旺照做了,但此事對他刺激很大。“兩萬多個慈善基金,美國人口才多少啊?他們的有錢人,就是政府用誘導的方式,給他們一些好處,動員他們有制度地把錢捐給社會。最后不行就強迫你,用遺產稅、營業稅、所得稅,你不捐也得捐出來。”
中國人素來樂善好施,你現在才來做慈善,早干嗎去了?
實際上,曹德旺經得起這個追問。他從1983年創業起初,就不斷捐款給困難人員,幫家鄉建學校和高速公路,在九華山、普陀山修建寺廟,為洪災、地震等捐款,二十多年來個人現金捐助累計已超過2億元。但所有善款他都是直接捐助,沒有經過任何中間環節,項目自行管理。
“我是很想捐股份設立基金會,但是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過類似的事情,有關方面不知道該怎么監管。他們正在研究,因此這個‘權力’是不在我手上的。”
他有點尷尬捐股事件反響那么大——2009年2月12日,在福建證監局例行的年度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曹德旺宣布捐出自己所持福耀集團70%的股份(后來因為涉及全面收購要約,調整為58.8%),以他父親之名命名的河仁基金會尚未注冊便引來滿城風雨。
慈善捐股在國外司空見慣,最轟動的是沃倫·巴菲特將自己85%的財產(約370億美元)捐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但這種方式在國內還鮮見。四年前,“裸捐”使牛根生成為“中國捐股第一人”,但他是成立“老牛專項基金”,避開直接捐股,而他將其中一部分抵押給摩根士丹利融資,差點喪失控股權。
如果捐贈方案獲批,河仁基金會將擁有5.9億股,為其家族所持福耀股份(600660.SH)的58.8%(公司總股本的29.5%),成為第一大股東,按股價計算,價值約40億元。第二大股東曹德旺將持有約4億股,占總股本20.6%。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福耀業績受影響,很多人認為捐股行為不過是一場左手倒右手的資本游戲。
曹德旺解釋說,“我不是小人,因為按道理,我應該先去做,做完以后再講出來。但這個事情當初我是在參加證券工作會議上,我不知道現場有記者,不小心就作為例子舉出來了,然后消息捅出去,造成這么多影響,也給政府增加了麻煩,我覺得本身就很歉意。”
其實,他很早就意識到應該成立一個自己的基金會,享受捐款免稅——當初他承包工廠,捐款沒有通過慈善機構的審批,光補稅就補了1000多萬。
三年前牛市,60歲的曹德旺正式琢磨此事。在這一年的胡潤百富榜上,他以40億元身價位居第56位,是福建第三大富豪。2007年8月初,曹德旺向省里表達了捐出60%股份的意愿——這一比例與今天不謀而合,按當時股價,所捐股份市值高達105億元。據說福建省有關領導作了指示表示支持,但后來并無實質進展。直至今年2月這一話題被重新引爆。
曹德旺告訴《中國企業家》,他在訪問日本豐田汽車時頗受啟發,豐田家族所持的股份不足1%,但仍然掌握著公司大權。他的商界偶像王永慶去世后留下了復雜的繼承問題,則讓他看到了家族企業的風險。
如今,曹德旺已經組成專門的團隊來運作河仁基金會事宜。
在世界各地雪花般的慈善咨詢顧問公司函電中,曹德旺選中了廈門大學吳世農教授的管理方案。這是“文明的、管理企業的手段”:基金會理事會擬由11-13名社會名流組成,理事長是曹德旺的兄長曹德淦(曾在政府部門任職并官至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德旺出任理事。下設四個管理機構,分別負責預算和財務管理、慈善項目管理、資產直接項目投資和間接項目投資。在章程中沒有讓親屬和子孫受益的條款,嚴格程度將不亞于上市公司制度。慈善領域包括助學、救災、救困、救急、宗教等領域,尤其是農村地區。他估計,基金會上軌道后,每年用于慈善事業的金額將達3億-5億元。
去年大災之年,慈善資金如潮般涌現,對于基金會的信譽、執行力是挑戰。曹德旺要做“有信譽、有品行”的基金會品牌。“我們有一個監視機構,專門對所有人做廉政檢查和紀律檢查。你很廉正,但你違反了紀律,也不行。我想創新一條慈善的路。”
內心深處,曹德旺當然希望這次捐股能夠審批成功,等到將來聯合國組織評人文獎、慈善獎,“那個時候我可以去參評一個獎。”
我佛慈悲
“我很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那個主人公。”很令人詫異,曹德旺這樣形容自己。
在去蒙特卡羅參選2009年安永全球企業家獎的途中,曹德旺經人推薦看了這部正在熱映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巧合的是,主人公答題的經歷與曹德旺驚人的相似,每個題目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辛酸奮斗史。
但這個中國內地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卻矛盾重重。他愛財如命,如今卻散盡家產;他有時極盡奢華,有時卻又簡樸之至。他在福耀總部的辦公室大得可以當作籃球場,可是他的午餐卻在對面的食堂草草解決,而且吃飯時間決不超過五分鐘。他曾經花了六七千萬元,蓋了一座六千平米的豪宅。
在這個富麗堂皇、充斥著飾品、墻角還有一塊菜地的曹家大院,曹德旺捫心自問,“世上有喬家大院,為什么不能有曹家大院?”他想給自己一生做個總結,“很幼稚地給自己蓋一棟房子,體現出文化、素質、品位、財富。”
住進去幾天之后,他忽然覺得不對勁。他在豪宅里誦讀古經,看到佛祖修煉是在菩提樹下。“菩提本無樹,根本就沒有房子,我們怎么可以一方面說自己是佛教徒,一方面又住這么豪華呢?真正的佛教徒,應該不住在那里,有一個草棚過下去就行了。”
曹家四代信佛,曹德旺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僅為修復家鄉的寺廟,便前后投入了2000萬。但他很少燒香許愿。“有的大老板花幾萬塊錢買第一柱香燒,其實這個是很土。你為什么去祈福燒香?因為你嫌自己不夠富。你為什么嫌自己不夠富?因為你有貪念。燒香燒不出佛理,燒不出平常心。”
“有時候我進寺院,出于對佛祖的敬重,也會燒香。但是我從來不求什么,我知道求也白求,根本不靈,一切都在你自己心中。”
曹德旺曾經在敦煌感到震撼,“兩千多年以前的絲綢之路,商人出去做生意的話,他是佛教徒,他會拐到莫高窟燒香,如果平安回來,也會供奉。”他凝望著辦公室里巨大的觀音像,緩緩地說,“今天的社會文明,有很多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我們這一代受惠于這個國家,也應該為下一代人留下一點東西。”他向我們展示他了在九華山和普陀山捐錢修建的佛塔效果圖冊。
“萬佛塔非常壯觀,我很開心。”
所以,曹德旺對慈善事業的動力,與他的信仰有關,卻也與他的出身有關。“我窮過,后來發達了……你不要有點錢就自以為了不起,你有錢幫助人家,做一點功德而已。這也是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平衡發展。”
言及貧富差距,他經常跟子女、員工講,不要歧視乞丐。佛提倡施舍眾人,但施有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是有錢的人去施舍別人,這沒什么不對。你如果能把你所學讓更多人富起來,這種法施比財施意義更大。無畏施是他一無所有,但是看見人家掉到水里,他想都不想就跳下去,為了別人,他寧可犧牲自己,這種比前面的都偉大。”
他手摸著《金剛經》,“三教就像土壤一樣,它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佛說,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使人起信。”他解釋說,“不要爭,只要你做得好人家就信了,做不好人家當然不信。”
至于河仁基金會的實際操作,“他批就批,不批就不批了。批的話,自己做慈善,可以免一點稅;不批,稅交完捐,我可以自己做主張。我的信仰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沒什么本事,不能夠成為國家棟梁,但是我堅決不做社會的蛀蟲,我盡我所能,能夠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做一些事情。”
曹德旺最看重的,慈善是財富第三次分配、調節兩極分化關鍵的工具,“我希望帶個頭,引起企業家重視慈善事業,因為中國的事情應該由自己人來完成。”
未來你希望作為一個企業家還是慈善家被別人記住?
“我沒有奢望這些東西。他們怎么評判,由他們去,我一點都不在乎。說我好,說我壞,我都歡迎。我還要感謝他們,起碼在茶余飯后,他們心中還記起曹德旺這個人,我就感到滿足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