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IBM:與高校聯手打造工字型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5日 16:26  《商務周刊》雜志

  公司滲透到學校里,學校老師滲透到公司里,實現了工程教育15年的合作雙贏

  □記者 馮禹丁

  搶手的大機

  每年春夏,往往是大學老師和畢業生們為就業愁眉不展的日子,但今年令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型主機系常務副主任劉發愁的卻是,他的“畢業生”供不應求。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型主機系去年3月開始籌建,9月份正式掛牌,實行兩年制教育。今年的第一屆“畢業生”實際上是從學院的其他專業———如軟件工程和網絡安全調配而來。劉介紹說,在傳統意義上,中國的大學院校一般不會為了這樣一個極其細分的專業而設一個系,因為大型主機的人才培養難度較大。

  “大機是一門面很窄、需要的人才量很少,但進入門檻非常高的應用學科。大機上的數據一般非常重要而敏感,其管理崗位要求員工具有極高的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不然他要做一點手腳,整個企業的損失不可想象。”劉說,“所以大型主機的人才培養要‘少而精’,在國際上是被當作精英來培養的。”

  電子科大的大機系迄今仍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大型主機這一細分IT工程技術為方向的系,該系的設立是電子科大“高校人才的培養要緊跟時代和市場需求,實現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理念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電子科大發現隨著大型主機逐漸應用于國內金融、保險、制造、政府等大型公共服務領域,如上海寶鋼、上海通用、四大國有銀行的數據處理中心等均采用了大型主機平臺,來學校尋覓大型主機方向人才的大企業IT部門和科技企業絡繹不絕。另一方面,國內主機技術人才極度稀缺,據IBM預計,到2010年,國內大型主機應用人才缺口將達到4萬人。

  基于此,電子科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決定在院里創建大型主機系,使大型主機教育規模化、規范化、系統化。

  但要做到這三化,僅靠電子科大自身力量并不容易。劉介紹說:“學校教學與公司培訓相比有一定優勢,比如我們了解學生的差距在哪,更能因材施教,學習成本也低得多,但我們也知道要辦好這個系,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和大型主機方面的專家型企業合作,因為國內與大機相關的系統環境及授課資源還是有限。”

  2008年10月,全球頂級的數據庫和大型主機專家、IBM硅谷實驗室高級技術經理傅毓勤博士受聘擔任軟件學院大機系系主任。上任之后,傅毓勤為該系引入了國外大型主機的教材、課程和培養體系及模式,同時IBM為電子科大提供了大型主機教學的相關設備和資料。

  “工”字型人才

  根據全國總工會的數據,2009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610萬人,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為100萬人。按以往大學生約36%的就業比例,今年大概只有300多萬的學生能夠找到工作,另外還有近500萬人就業面臨著問題。

  一方面是人才的供過于求,但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卻苦于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畢業生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與企業的需求形成巨大的錯位。

  劉沒想到的是,大型主機系正式創立不到一年,學生就已經被“搶光”了。近兩年,新加坡電信、花旗軟件、東軟集團和巔峰軟件等科技企業落戶蓉城,加上英特爾、IBM早就在四川布局,電子科大培養的科技人才供不應求。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每年招生200多人,大型主機系大概有70多名學生,劉介紹說,去年年底時今年的畢業生就幾乎全都簽約了。到3月份,中國工商銀行在廣州的開發中心向電子科大一次性要20名大型主機人才,電子科大坦言,工行來晚了一步,已經沒有那么多人供選擇。出于寧缺毋濫的考慮,電子科大向工行推薦了來自學院各專業的6名本科、4名研究生共10名畢業生,對他們進行針對工行需求的為期一個學期的“定向定制化培訓”。

  所謂“定向定制化培訓”,即電子科大根據用人單位提出的需求,為企業挑選合適的準錄用人才成立學習小組,進行一段時間有的放矢的大型主機專業培訓,在幾個月內掌握工行大機管理工作所需了解的知識和技能,使其達到“出校門就能上崗”的水平。

  以前上崗前培訓多在用人企業內部進行新員工培訓時完成,但隨著大學生就業呈現“買方市場”,這一環節有向高校教育前移的趨勢。“現在企業用人不僅要求基礎知識,還要求專業技能要離它的實際業務需求差別不大。”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秦志光對《商務周刊》說,在工行之前,自2006年開始該學院已經先后做過6、7個批次類似的定向定制化培養項目,包括為IBM培養的3批畢業生。

  IBM全球副總裁兼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王陽博士認為,對于一些選修課程,企業界和學校可以合作制作課件。他說:“以前新員工進入IBM之后我們也要做很多課件,現在我們把這些課件滲透到在校生中去,讓學生真正深入地了解我們在實驗室是怎么做事的,跟客戶怎么合作的。總之,公司滲透到學校里,學校老師滲透到公司里,這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

  與高校一樣,藍色巨人也在思考現代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比較流行的標準是“T字”型人才,一橫表示有廣博的知識面,一豎表示知識的深度,即人才的知識結構既深又博,既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而IBM則倡導大學培養的人才應該是一種新型的“工字”型人才,其中多出來的一橫,要求在專業領域之間還能觸類旁通。“這一橫是屬于智慧性的人才具備的知識累積和舉一反三的能力。”IBM大中華區CTO、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博士說。

  王陽認為,要成為“工字”型人才,同樣需要具備三個“I”,一是洞察力(insight),二是溝通合作和參與能力(interactive),三是創新能力(innovative)。“培養人才的思路和立足點一定要高,當初我們在美國接受教育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第一,就是那么‘狂’。”他解釋說,“如果你不了解別人做什么事情,你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第一,所以你要了解大公司中這個課題做到什么程度,國際上其他院校又做到什么程度,然后你才能評判你的學生的論文含金量有多高。”

  15年的雙贏合作

  事實上,IBM與電子科大的合作并非孤例。早在2005年,大連理工大學率先成立了大型主機應用技術專業,并且成立了教育部直屬高校第一家IBM大型主機實訓基地。華中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在1997年即開始培養主機人才,三校均依托IBM公司捐贈的大型主機(每個學校約1億元人民幣)和技術支撐,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無縫連接。

  自1995年IBM與中國國家教委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15年中,IBM與全國6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86萬多人次的學生參加了合作項目相關課程的學習,數千名學生獲得了在IBM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自稱“親身見證了IBM與高校合作15年”的秦志光回憶,15年前他參加IBM的第一屆培訓班,臺上的老師是從臺灣請來的,臺下坐的是來自30多所高校的50多位“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博士,因此臺上的老師講得“戰戰兢兢”。但其實當時國內博士們的IT知識也確實很落伍,到現在,這批博士成為這30多所高校的教學骨干,自稱為“黃埔一期”。

  秦志光對《商務周刊》說:“好多家高科技企業都曾經與我們學校合作過,也捐錢捐物過,但做得最深入、最持續的是IBM。”

  而IBM從中獲得的收益是,“IBM在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研發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擁有5000人的開發中心,與其高校培養人才的體系基礎打得非常扎實有很大原因”。“我們招進來非常優秀的人才,加上全球的合作平臺,才能創新、創造出這么多優秀的產品。”王陽說。

  2009年3月提出“智慧的地球”策略之后,IBM與教育部和高校伙伴以共建智慧的地球、高性能計算、云計算、多核計算、服務學作為重點合作方向,將合作項目的重點集中在聯合研究實驗室、共享大學研究項目(SUR)、開放協作研究(OCR)和合作實驗室四個方面。其中聯合研究實驗室是IBM與高校長期合作的聯合研究平臺,僅2008年一年IBM就資助約250萬元人民幣,與12所高校開展了25個聯合研究項目;共享大學研究項目(SUR)是全球高校競爭的聯合研究項目,2008年,來自30余所中國高校的近60個SUR項目經過與全球高校的激烈競爭,最終16個項目獲得資助;開放協作研究(OCR)是開源平臺上的大型聯合研究項目,2008年,IBM中國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了3個OCR項目的合作研究;而合作實驗室,則被認為是更高層、更寬泛的研發合作方式。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