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們不合理的薪酬機制導致了金融體系的崩潰,然后這些人還要再心安理得的繼續拿到屬于自己的高額獎金。地球上竟有這等好事?沒錯!
文/子昱
2008年美林凈虧損額膨脹至276億美元,卻有11位高管獲得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現金加股票,還有149位高管薪酬超過300萬美元;美國前財長羅伯特·魯賓從花旗集團獲得近1.15億美元報酬,卻沒有人做出向其追討這筆資金的任何努力——只有瑞銀成功地從某些前高管囊中索回部分過去發放的獎金。表面上看,銀行業這一樁接一樁的不公平的怪案復雜得令人捉摸不透,實際上剝去所有復雜的偽裝,復雜案件本質上只是簡單的重重投影。簡單來說,就是銀行家們不合理的薪酬機制導致了金融體系的崩潰,然后這些銀行家還要再心安理得的繼續拿到屬于自己的高額獎金。
地球上竟有這等好事?沒錯!而這種制度賴以運行的基礎,就是依據一種叫做“免費期權”的機制。一直以來,在銀行家眼中,股票期權一直被贊譽為是“將高管薪酬和股東利益一致起來的重要工具”,但現在人們越來越懷疑,這是否是一種只享受利潤但不承擔虧損的薪酬機制。因為實際上,股市上漲與高管的業績常常沒有太大關系,但他們卻一直享受著獎勵——這就是“免費期權”。另外,在免費期權的機制設計中,一般是在每年年終授予期權及股票獎勵,這就隱藏了另一個巨大的缺陷:在對高管進行獎勵之時,公司或其股東還遠不能判斷其經營決策是否能帶來收益。眾所周知,華爾街一般以一年為一個獎金發放周期,這和金融業“大約5至20年”的崩盤周期相當矛盾。所以,缺乏遠慮也沒有近憂的銀行家們在做決策時,總是大量押注崩盤概率較小的交易,從而累積起了大量的風險頭寸,并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這就是銀行業總是周期性的發生相當于過去所有盈利的虧損,歷史上從未真正賺錢(但銀行家們卻大發橫財)的真正罪魁禍首。
要想避免下一次金融危機,華爾街就勢必要在兩大方面——高管薪酬和股票期權的運用上,進行根本性變革。在此方面,要遵循的原則其實很簡單:讓銀行家的激勵方案真正符合激勵機制,讓他們真正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而非無辜的納稅人。簡單的說,就是消除免費期權的不對稱性的反激勵——讓企業家因實現盈利獲得獎勵,同時也要因錄得虧損而受到懲罰。而當前華爾街普遍實行的激勵方案顯然更傾向于鼓勵風險隱藏和延遲崩盤,這與真正的“激勵”機制是背道而馳的。
好在已經有國家和公司開始行動起來。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公布了其計劃實施的銀行家薪酬監管方案的四條原則:不會為失敗提供獎勵;獎金將基于長期表現;如果后來盈利下降,獎金將被“收回”;銀行的獎金方案將受到監管機構監督。這相當于從制度上掐住了“免費期權”的脖子。此外,一些銀行已紛紛宣布:如果某些雇員負責的交易日后出現重大問題,那么其遠期獎金將被銀行收回。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也在引入諸多措施,強化薪酬和長期績效之間的聯系,比如設定出薪酬上限,或者在員工退休前禁止其出售股票和期權。
令人頭疼的是,無論衡量銀行家表現的期限有多長,如果不能精確定價風險,就很難給他們以正確激勵。如果政客們希望降低未來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他們應該消除風險錯誤定價背后的結構性原因。雖然這難以做到,但實踐出真知,“制度”將隨著不斷修正而獲得“靈魂”。最保險的做法是,在缺乏有效約束情況下,永遠別把錢托付給可能獲得獎金的人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