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危機下,很多企業實行了裁員、降薪等舉措,一些福利項目也被大幅縮減,比如,原來免費的咖啡沒有了,免費的水果沒有了,甚至連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了。在這種形勢下,企業老板們該如何提高員工的滿意度?為此,本刊記者連線了華信惠悅咨詢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林杰文。
Q:在裁員中,公司如何做才能讓留下的員工,繼續保持高績效?
A:我想強調的是,裁員并不是最好辦法,裁員前公司應該想到而且需要嘗試用其它方法來降低成本,如:降低加班費等。因為裁員過程本身需要大量成本,假如你裁掉10%的人,你所降低的成本并不是10%的人的成本,而可能是1%到3%。另外,對跨國公司而言,需要考慮哪個地方業務還能增長,而中國將是一個業務持續增長的國家。如果以短期眼光在中國進行裁員,經濟快速復蘇后怎么辦?我們做過一個調查,裁員后留下來的員工對高管的信任度只有31%;另一個數據是,只有40% 員工通過公司正式渠道得知公司裁員,另外60%可能通過朋友、互聯網或謠言才了解到公司裁員,我想這并不是公司想要的結果。而在裁員過程中,最受影響的是優秀員工,業績好,但敬業度明顯降低。因為他們也在猶豫:公司業績不好了,可能我的職位也將沒有了。公司裁員是為了提高整體效率,一旦這個群體敬業度下降,對公司業務影響也會很大。
接下來,就要看怎么溝通了。對裁員企業來說,有兩種比較危險的群體,他們的敬業度容易降低:一種是很苦悶地留下來,反正我不是一個很優秀的人才,辭職后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我敬業度也不高,我在害怕,剛剛還在解雇人,下一個是誰呢?另一種,我很優秀,我留下來了,但我在找機會跳槽。
我們要先了解這兩種情緒,對這兩種人采取不同方法。對后一種人,一定要想辦法留住他,向其解釋,裁員后公司的新遠景新目標是什么,新業務計劃是什么,告訴他個人對實施新目標有什么作用,并要講清楚,他在公司的機會是什么,為什么還要留在這;而前一種人主要是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裁員,所以要安慰他,告訴他裁員已經結束,不用擔心了。在海外市場的經驗是,裁員要一次性做得干凈,不要慢慢裁,否則員工們都會猜測自己會不會是下一次被裁的。
Q:據了解,減壓已經成了跨國公司的日常工作,他們如何做好減壓?
A:這得看什么壓力,其實壓力不一定是壞事,我們在做卓越雇主調查時發現敬業度最高的員工,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最不滿意,認為工作量太大。其實中國人很愿意吃苦,能承受很大工作壓力。
變革之中普遍的壓力是我不知道明天將發生什么,下個月是不是還將裁員或降薪。有時公司確實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所以應該給員工做些變革管理培訓:在壓力大時怎么調整自己,有些事情我可以控制,有些事情我不能控制。你可能浪費很多精力來擔心自己不可控制的事情,但后來結果一樣,你為什么要浪費自己精力呢?你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能控制的、至少可影響的事情上。領導人要和員工坦誠地談這些問題,如果將來面臨不確定,你要告訴員工:我是有一個計劃,但也面臨不同挑戰,而且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將來會發生什么事情,我也不是已經有了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我其實也在摸著石頭過河——但只要我們是個高效團隊就可以解決問題。
另外,要盡力表現出關心員工的態度:我知道你有一些擔心,但我可以幫助你。有些員工就想知道有沒有人關心他,很多員工心里不踏實,但不敢說。經理應該說,我很理解你的想法,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怎么面對挑戰等。
Q:在經濟危機之下,企業開發了不少軟性管理方式,變得更注重員工感受,使其內在工作與生活系統達到平衡。你所接觸到的軟性管理方式有哪些?
A:有三種:第一,在海外早已實行的“彈性工作制”,9點上班、6點下班,或8點上班、5點下班,只要保證足夠工作時間或足夠工作任務。各個公司有比較具體的規定,因為每個員工情況不一樣,有人要送孩子上學之類。實行這種制度可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提高員工滿意度。
第二,優化福利結構,有的員工現在比較年輕,不擔心退休金,但要買房;有的員工父母老了,醫療保險對他來說比較重要。從公司管理角度來看,不可能所有福利都做到最好,公司給員工一定金額,由員工自己來做選擇,調整各方面福利比例。對員工來說,其滿意度提高了,而公司沒有增加成本。當然,做這種調整有一定復雜度,因為要通過精算來重新設計福利。最近一年來,不少員工規模達300人以上的中國企業都在做這種福利優化。
第三,提供輪崗機會,比如你現在做財務,可能某個時刻可跑去做人力資源。其實,職業發展不一定就要從下到上,還能有些彈性。在經濟危機之前,可能財務部30人,人力資源部30人,但不一定兩個部門每時每刻都那么忙,有時招聘很忙,有時發工資很忙,輪崗可以用更少人力做同樣多事情,如此一來,工作飽和度提高了,人力成本降低了。
Q:在經濟危機下,當業務量短暫萎縮之時,企業如何在盡量不裁員情況下,增加培訓來迎接未來經濟復蘇?
A:增加培訓只是個案,我所看到更多的是強制休年假。如果說員工工作4天,培訓1天,可能公司不發員工培訓那天的工資,否則人力成本反而上升了。眾所周知,危機之下企業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提高生產率——同樣時間做更多事情,或同樣的事情減少工作時間。更多公司在遭遇經濟危機時,是降低培訓投入,除非你進行一個大的業務調整。因為培訓是為了將來的工作,為升級做準備,絕不是為了現在的工作。如果你為了現在的工作而培訓,那是你的招聘出了問題,你未招聘到合適的人,與其通過培訓來提高員工能力,還不如提高招聘能力,招到合適的員工。
當然,如果公司出現新的業務調整,最好方法是培訓現在員工做新業務,而不是解雇這群人,招聘新人。不過先要測評一下現在員工的能力,不一定所有員工都能接受如此大的變化。
Q:在大勢不好時,向管理要質量尤為重要,那么此時如何進行優化績效考核?
A:我覺得任何時刻,優化績效考核都很重要。首先,還是從公司愿景開始,你到底要做什么?目標是什么?用平衡計分卡來厘清市場、客戶、人才等指標;其二,注重上述指標下達過程的效率,一定要把公司目標轉化成部門目標和個人目標,與員工溝通他要完成什么任務,而且要一定是能夠衡量的任務。
經濟大勢好時,銷售收入有兩倍的增長,大家獎金都不錯,也就無所謂績效考核。但經濟不景氣時你必須要區分,因為要留住業績好的員工。可每個經理,都很喜歡自己的下屬,我給你打100分,給他打95分,獎金也差不多,但優秀員工肯定在想,我干嘛在這努力工作?
績效考核做起來并不容易,但必須做,且要采取有效方法。你必須要敢于去區分,例如:一個研發經理難道不知道自己團隊中誰最優秀,誰不優秀?所以公司要強迫經理做區分,你部門中最優秀的10%是哪些人?一般的又是多少?沒有達到目標的是哪些?
我覺得在中國的企業,無論是跨國公司、國企、還是民企,總是說有目標,但太虛無法衡量,或未達成目標也不會受到懲罰。事實上,我們要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必須完成的目標。所謂“what’s measure it done”,能衡量的東西才可能做得到,不能衡量的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