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很多跨國公司在金融風暴中的一片綠洲。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與上海美國商會最近合作進行的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調查研究發現,全球工商界日益將中國視為經濟最終復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雖然由于市場環境及政策的變化,中國低成本的優勢地位可能會減弱,但中國的“雙重角色”—巨大的國內市場和重要的出口國身份,具有獨特優勢,很少有其他市場可以媲美。
首先,對于許多跨國公司而言,中國迅速增長的巨大國內消費市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在四萬億投資經濟刺激計劃之后,相繼提出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經濟舉措,加強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的強勁增長勢頭,也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帶來了新的機會。
其次,雖然預計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率會比前幾年有所下降,但相對許多其他國家尤其是成熟的西方國家,中國今年的GDP的增長率應該相對仍然較高,跨國公司全球CEO們在尋找全球業務亮點時,中國順理成章地就成為其中的一個或唯一的業務亮點。當然有一部分跨國公司因為在其他地方的業務受到資源的限制,會把其在中國的業務縮小或保持現狀,不過更多的跨國公司并沒有減少在華投資的打算,許多跨國企業甚至將此次衰退視為擴大其在華規模的一次戰略機遇。比如:可口可樂宣布3年內增加2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超過了其1979年重返中國后至今30年的投資總和;拜耳先靈醫藥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資1億歐元,于中國北京建立全球研發中心,從而加強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研發能力;韓資食品企業好麗友決心繼續扎根中國,2009年在中國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07億美元;ABB集團將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加大人才招募和培訓力度;等等。
另外,隨著跨國公司繼續將中國作為出口基地或采購中心,中國也正在成為其全球供應鏈的組成部分。“鏈接到現有的供應基地”成為企業解釋其決定留在中國的最常被引用的原因之一。在當今全球化陷于保護主義的陰霾下,中國政府仍然繼續致力于開放的貿易政策并積極發展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關系。而且政府為全國物流基礎設施的改善也進行了大量工作。所有這些使中國相對于其他市場而言可以獲得更多可持續競爭優勢。
在中國最盈利的跨國企業很好地掌控了中國作為出口和國內市場這一雙重性,我們稱其為全球供應鏈整合企業(Global Supply Chain Integrators)。這些企業由于有效利用了中國市場龐大的規模效應,降低了平均成本,它們比其他僅僅視中國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的企業更有可能從中國市場得益。如固特異,一方面迅速地鋪開銷售網點,在2005年的十個月內,它便在中國設立了300多家新門店;另一方面,固特異在大連配置了全球領先的生產技術。在2006年,固特異在中國的原材料、設備和成品采購戰略為企業每年節省3500萬美元。中國的“雙重角色”正在越來越受到跨國制造企業的重視。在這次調查中,中國的雙重動機這一理念繼續處于突出地位,57%的受訪企業認為這是他們在中國建立并發展業務的首要動機,而去年的這一數字為47%。與此同時,僅將勞動力或材料成本節省作為進入中國的首要原因,而沒有同時將進入中國本地市場列為動機的受訪企業比例下降一半,從22%跌至11%。 (作者系博斯咨詢公司大中華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