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 中國企業6大管理黑洞(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13:29 《經理人》
權力黑洞 2007年,經營失敗的企業家不下臺,虛居其位者甚多。這種權力問題的突出構成怎樣的黑洞? 連續三年以上不能令公司贏利;長期擔任董事長或CEO卻不履行更換制度。 為什么這些既不能讓企業健康成長,又不能回報股東的人依然在權位上? 其實這和公司股權配置有關,這些公司的董事長擁有多量的持股權;另外就是企業的董事會制度的缺陷—— 更替制度不健全;然而更重要的是虧損企業的資產重組得不到落實,這些公司的董事長則繼續一人獨大。這些問題暴露了中國企業的機制問題。 那么,與股權、機制相關的權力黑洞如何解決? 董事會必須敦促企業適時股權再分配,以防權力過于集中;而虧損企業則唯有落實資產重組華山一條路了。 資金黑洞 利用被購企業進行抵押、貸款、再收購、再抵押,一旦某環節出錯,整個鏈條便坍塌,整合能力缺乏,陷于資不抵債—— 這就是企圖多元化發展,卻在2007年陷入資金斷裂黑洞的企業群像。 因資金斷裂陷入困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為多元化發展而并購企業,卻和主業沒有協同效應;并購之前,缺乏明確的整合戰略及整合能力,且合并組織混亂、缺乏協調,最重要的是在目前的金融環境下,企業獲得收購資金的方式主要是從銀行短期融資,并購卻不能保證企業正常支出,并遭遇銀行追討。 解決資金黑洞主要途徑為:拍賣資產抵債;轉讓被購企業;資產重組;稀釋股份—— 這些方式即使可以最后挽救企業,但是由于資本的改變,卻令企業家“功成引退”。 質量黑洞 商品質量與安全從來沒有像2007年這樣,嚴重拷問過中國企業。 2007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玩具商張樹鴻之死,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殘酷的國際貿易游戲所致,但卻系質量門事件引發;二是柯達北亞區總裁葉鶯負責處理質量門事件不佳,提出辭職。 質量門事件涉及出口和內貿兩個范圍,中國制造的質量黑洞的成因是什么? 就出口的質量問題而言,中國企業誤陷黑洞:產品的標準不一致。比如牙膏“二甘醇”事件,美國和歐盟與我國衛生部的標準不同,另外就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作祟。 而內貿的質量問題,則主要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缺失相關,更深層次的說,是企業因為缺少遠見,而導致把質量排斥在戰略之外,而缺少度量和錯誤的度量則導致質量管理失敗。 創新黑洞 2007年為創新付出代價的企業不在少數。 那么,明明是致力于企業革新的創新,又為什么危及企業? 創新黑洞造成的危機不僅令企業一時虧損,而且可以摧毀一個企業的再造力。因此突破創新黑洞并不僅僅在于產品本身,重要的是市場基礎。轉型并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企業。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