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跨國公司第三種中國攻略:知識產權運營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05:16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博鋒 姜宏 劉曉燕 近日讀到一篇文章:《中國大企業發明專利百不敵一》可謂觸目驚心:“海爾、TCL、康佳……你數吧,把能想起的中國有名的公司都算上,數到100家,這100家中國公司的所有發明專利數,還頂不上1家日本大公司。”“截至2006年4月5日,在中國境內申請的發明專利中,專利申請地址來自于日本的有183196條,而地址為中國的發明專利僅有12632條,美國為122502條。中國境內的發明專利申請,日本公司超過了所有國家,排在第一位。”“中國大多數知名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不及日本1家大公司的零頭。中日企業在發明專利申請數的增長速度上相差上百倍。”“中國每年要花費500億美元來買專利技術。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國。” 之所以在這里大段引用上述文字,是提醒我們的家電企業,不要再盲目沉醉在以“價格戰擊敗洋品牌”的虛幻里。因為不久前,日本的空調、彩電、手機、熱水器戰略退出中國市場,中國相關的家電企業無不“歡欣鼓舞”,可實際上,在知識產權領域最核心的發明專利上,中國企業被日本企業遠遠甩在了后頭。 我不是鼓日本企業的志氣,在商業戰場上,競爭不能靠口角,而是憑實力。 事實上中國家電企業一直在和跨國公司較量。 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攻略已進入第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合資:合資潮風起于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中間,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因為對國情不了解,加之一些跨國公司品牌在中國較低,便選擇中國著名企業合資,通過合資的方式分攤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降低風險。如美國惠而浦與雪花合資、德國博世與神州合資、德國西門子與揚子合資等等。 第二種是合資變獨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對市場有了了解,加上合資雙方目標、文化的不同而發生諸多矛盾,跨國公司多轉為獨資經營。 第三種是軟價值競爭:在中國加入WTO后,經濟運營秩序環境和國際接軌,外資企業“受惠條件”降低,跨國公司在中國“低成本制造”優勢也不明顯了,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以“價格戰”血拼出來的制造規模也讓跨國公司在中國“不玩了”,便開展了軟價值競爭,我稱之為“知識產權運營模式”。 “知識產權運營模式”是一種以各種形式的“知識產權”綜合在一起進行商業運營的經營模式,是一種以品牌文化為底蘊、以新技術研發、工藝設計、經營創意為后盾、建立技術專利、技術標準、材料標準,用出售、轉讓、租賃、授權等方式實行盈利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國家層面的競爭與盈利方式,如在英國,單以文化創意為后盾的“知識產權運營”產業的GDP超過了7%;目前在中國家電業尤其廚衛產業也已形成一種新趨勢: 英國沃克曼普(WOKMANSHIP)工業設計機構已和廣東神州燃氣用具有限公司共同出資366萬人民幣組建“神州·沃克曼普燃氣具實驗研究所”,在2006年已開始運營。 日本能率熱水器已在上海郊區奉賢建起全球最大的燃氣具及熱能產品研發制造基地。 日本林內也將燃氣具的核心部件研發制造中心放到廣東。 而法國、美國、英國的各種創意機構近兩年紛紛落戶中國。 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第三種攻略模式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用“知識產權運營模式”,不注重產品實物制造層面的競爭,而在企業經營軟價值上開展競爭。 中日企業技術比拼的差距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在“知識產權運營模式”上給中國企業造成新的壓力,也給中國家電企業提出新的預警,那就是應該重視“知識產權運營模式”方面的軟價值競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