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從意大利制造中尋找中小企業崛起奧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00:15 人民網-市場報
第三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暨中意中小企業博覽會即將召開。這是一盞聚光燈,讓平時站在跨國企業、國有大型企業周邊的中小企業走到了前臺。 今年的中博會有兩個主角:中國和意大利的中小企業群。攜手而來的兩個“群落”一方面在產業分布、集群形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卻又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相互競爭。以鞋業為例,以意大利領軍的歐盟制鞋強國一方面對中國鞋提出反傾銷指控,同時又對中國的市場頻頻伸出橄欖枝。今年10月,中國鞋業優秀品牌和意大利鞋業“我愛意大利鞋”即將在北京故宮的端門同臺發布,就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意象。 在如此背景下,審視意大利這樣一個來自中小企業王國的競合伙伴,并從中借鑒,對我們國內中小企業自身的發展裨益非常。 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之后如春筍萌發,像珠三角就星羅棋布地形成了一大批專業鎮,并依靠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優勢,靈活經營,以強大的生產能力支撐起“中國制造”的市場競爭力。對比意大利的中小企業集群,雖然形成的歷史要上溯到十五、十六世紀,形態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集中在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家具、皮業和石材等;同樣具有“一區一業”、“一鎮一品”的特點和優勢;同樣市場在外,依賴出口。但兩相對比,兩者的產值和創造的市場利潤卻有天壤之別。 意大利中小企業在經濟比重中分量很大,全國98%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意大利制造”的傳統產品也是其外貿出口的主力,占半壁江山以上。正是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創造了二戰后經濟上的“意大利奇跡”,使意大利成為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在廣東,民營經濟的90%也由中小企業組成,但在外貿出口額的比重上不過1/10;中國至今仍奔著外貿強國的目標努力。 意大利中小企業能在國際市場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完全在于其產品的精益求精,而旺盛的創新能力使之能夠不斷走在消費潮流前列。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賴世平認為,真正代表意大利制造的應當是意大利的食品、時裝、家居等日用消費品,這是一種“意大利式生活”的文化。因此,無論是原料、加工,還是色調、設計,“意大利制造”每一道環節都極其重要。賴世平承認,意大利的產品不可能像可口可樂那樣大批量生產。但就是這樣的限量生產卻讓意大利制造在市場上位居高端,獲取了比我們國內同樣規模的中小企業高數十倍的市場利潤。 產業集群的差距在哪? 同樣是中小企業,同樣有產業集群,為什么中意之間的市場落差如此之大?曾任廣東省政府“外腦”的意大利產業發展政策研究院主席皮安奇教授對意大利中小企業的分析或許能揭示秘密。 皮安奇教授認為,意大利產業集群發達的原因在于企業間緊密合作。單挑其中一個企業,它們都非常弱小,但聯合起來的集群力量不容忽視。在意大利產業集群中,每個企業都“小而精”,相互依存度非常高,不僅僅存在環環相扣的供應鏈關系,還有一些中間組織為整個產業提供服務,如研究開發、管理咨詢等,這些服務可使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和創意。不僅意大利教授如此認為,國內很多學者在調研之后也發現,在制造業企業之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中國和意大利產業集群的差距所在。國內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資源散落、之所以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受到掣肘,就是因為產業環境中缺少土壤養分,而養分恰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最大魅力所在。 意大利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融資體系、專業化的中介服務等等,完善的市場體系為社會化生產和專業化服務機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而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雖然政府和企業都已經意識到產業集群現階段迫切需要升級換代,但是在促成升級換代的措施上并不十分得力。一些專業鎮建立起的技術創新平臺僅僅是一個空殼,與企業之間的運作難以密切聯動。意大利的經驗可鑒,平臺只是有形的框架,而生產性服務業所涵蓋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逐漸涵養。(張翼鵬)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