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與德魯克就管理需要歷史分析方法對話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20:49 《管理學家》
□ 陳榮平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德魯克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管理學需要歷史分析方法,但是,他在研究和闡述現代管理理論和思想時候大量采用的就是歷史分析方法。譬如,歷史地考察經理人的作用:從監工到目標制定與考核的演進;歷史地考察顧客:從被動消費到價值滿足的變化等等。直到今天,管理學研究還大量運用歷史分析法,包括組織職能的演變、競爭態勢分析、競爭環境的變化等等。可以說,歷史分析方法是管理學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之一。 如果系統考察管理學的演變可以看出:管理學在邏輯上,是由技術、藝術和實踐三個層次所構成的層次結構,也是一個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的層次結構。這樣一個結構,從時間延伸上看,表現為三個階段:管理技術階段、管理藝術階段與管理實踐階段。三個階段的演進構成一個有規律的管理學發展歷史。因此,管理學演進的歷史是符合它自身的邏輯結構的,理解管理學也需要堅持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這樣一個分析框架,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評價一個管理學家的思想理論,還可以為我們理解一個管理學派(包括不少人喜歡說的“中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盡管我極力反對這種簡單的貼標簽),進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管理文化。此外,還可以解釋中國管理學發展的大致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明確中國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 我們首先看看這樣一個歷史現象,近代化、現代化的發展一般經歷這樣一個路徑:一個國家從封建社會脫胎而出,過渡到現代社會。可能是資本主義社會,也可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也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還有可能是共和國家或者是君主立憲國家。各種形式不一而足,反正不是王族國家、家族天下。在這個基礎上,它國家管理的發展路徑一般是經過這樣幾個階段:軍人管理國家、技術官僚管理國家、最后是管理者來管理國家。當然,國家意義上的管理者顯然不能等同于工商管理意義上的管理者,這點不用多說。至少,國家意義上的管理者在知識結構方面表現為政治學、法學、公共管理等等,一般管理學也是其中之一。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演進歷程呢?換而言之,這樣的演進過程與管理議題是什么關系呢?其實,這就是管理由技術、藝術向實踐轉化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管理活動的形態,包括誰來管理?管理什么?通過什么手段進行管理?等等,都是由管理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所決定的。當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民族獨立問題時候,軍人管理順理成章;當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化、城市化時候,技術官僚首當其沖;當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公平、民主建設、協調發展和持續發展時候,管理官僚就變得非他莫屬了。工商管理一樣道理,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創業時期、產品經濟時期,它的管理議題主要是資本問題,這個時候“資本家”管理順理成章;當企業發展到市場競爭時期,技術人員的管理就首當其沖;當企業普遍發展到多元化競爭時期,管理水平成為競爭致勝主題時候,職業經理的管理者變得非他莫屬。在具體的一個企業之中,也是這樣一個道理。當企業處于創業和立足時候,肯定是投資者在進行管理。這個時候,說白了,他是在管理自己荷包中錢不至于丟失,因為未來能不能賺錢還是未知數,先管好到手的錢。到了創業完成之后就是考慮在競爭中維持優勢的問題了,那就是自然想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同時,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差距問題暴露了,開始任用技術官僚—進入管理的技術時期。盡管競爭很激烈,有不少企業慘淡經營甚至關門大吉,但是也有少數企業因為自己的產品成本和質量還是可以不斷改善,終于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通過購并和擴張成為從小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這個時候開始任用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企業的管理也逐步由技術層面向藝術層面發展和演變。當然,不是說企業大了之后自然就會由管理技術向管理藝術的層面轉變,但是,隨著組織的不斷擴大,經營活動的范圍擴大、資源性質的變化以及駕馭資源的能力(尤其是作為動詞用的企業能力)要求也發生變化,管理活動面臨的任務和管理主題都在發生變化,所有這些變化的結果就是管理藝術的需求不斷凸現。譬如,隨著企業不斷壯大,企業需要運用理論來進行管理,而不是僅僅是制度和規章管理。管理藝術階段,關注的不僅僅是具體的如何管理問題,而是為什么要這樣管理?明確了“為什么“之后,管理者自然知道該動用什么樣的管理人以及采納什么樣的管理工具。 上述分析框架,同樣可以用來審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問題。我堅決反對胡亂貼什么“中國式管理”的標簽,但是,堅信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管理文化肯定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盡管具有這些特色不等于就可以簡單貼“中國式管理”標簽,原因在于,僅僅由管理文化上的特點還不足以形成一種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譬如,日本的管理不但有文化上的因素,譬如“年功序列制”,而且有他管理技術上的因素,譬如“田口質量管理”,這些,管理藝術和管理技術融會貫通的管理模式,就可以稱為成熟的管理模式乃至日本管理都沒有問題—也就僅此而已!如果簡單貼個“日本管理學”那么就顯得荒唐了!原因在于,日本管理學的內含和外延不清晰。就外延看,誰也無法區分日本管理學與美國管理學(事實上就沒有美國管理學)。因此,日本人也從來沒有“日本管理學”這一說法。 具體到中國管理問題,應該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資源可以挖掘并升華為優秀的管理藝術。事實上,日本、韓國,還有其他的英語國家,都有不少人研究和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管理精神養分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據此宣稱:“鬼老都在向我們靠攏了,我們還在等什么?原來最優秀的管理就在我們的故紙堆里!”這就大錯特錯了。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還沒有形成成功的管理技術,就是管理藝術也沒有進行現代改造,還沒有與管理技術進行有效的融合,何來中國管理?即,如果對中國管理進行藝術和技術綜合審視,我們現在是沒有成熟的管理技術,管理藝術也還在探索階段。據此,我們完全可以說:目前的中國管理,總體上還沒有完成科學管理階段的基礎工作,更別說管理藝術階段。因為,管理藝術與管理技術是互相依賴的,沒有管理技術支撐的管理藝術是華而不實的空話,是似是而非的讖語,是曇花一現的美麗光環……這不是負責任的管理人之所為!更不是有歷史感的管理人之所思! 面向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的文化將逐步在世界的人類文明中煥發出時代的光芒。我不敢輕率地附和“21世紀是中國世紀”這一斷言。但是,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強大,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水平不斷提高,自身長期以來養成的積習和陋習得到有效克服,古老華夏智慧中的優秀文化基因得到現代轉化,那么,中國乃至整個中華文明都會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列,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民族共同平等地分享人類創造的福祉。中國管理,將作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浩瀚星斗中一顆閃亮的星光,她必將照耀和溫暖著中國管理人充滿未來期待的熱情、在挫折中矢志不移的眼淚和在艱難發展路上孜孜不倦地付出的辛勞。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中國目前的管理現狀離這一天還有一定距離。為了迎接這一天的早日到來,中國管理人必須:重點關注管理的藝術、技術和實踐的一體屬性,徹底淡化“中國式管理”,走出管理的藝術與技術分離的“怪圈”,共同打造中國管理藝術與管理技術同步發展的新格局—這是中國管理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也是管理人的正道!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