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公司治理6大軟性關鍵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22:06 《培訓》雜志
文/ 陳致中 本刊特約記者 公司治理的內涵遠不只“保障股東權益”而已,它還包含了風險控管、戰略規劃、績效管理、CEO接班人制度、資本市場運作等范疇。 公司治理絕不只是董事會的排列組合而已,它涉及風險控管、戰略、績效、接班人制度等范疇。亞洲國家公司治理的“硬件”已逐漸完備,但“軟件”還在起步階段,對于邁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而言,公司治理是最關鍵的議題。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成功的基石 企業想在市場上生存,有許多需要關注的重點,例如戰略、營銷、人力資源等,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成功的基石。特別是對于處于經濟發展期的中國來講,公司治理格外重要。事實上,在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各國都已逐漸重視公司治理,并建立相應的董事會制度等。但盡管表面上的制度逐漸完備,也只是完善了“硬件”,在公司治理的“軟件”層面——董事會行為、互動關系等方面,亞洲國家還面臨許多挑戰。 簡單來說,公司治理的目標在于建立一個透明的營運環境,使管理層對股東負責,并使所有股東享受平等的權利,而公司治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董事會。但公司治理的內涵遠不只“保障股東權益”而已,它還包含了風險控管、戰略規劃、績效管理、CEO接班人制度、資本市場運作等范疇。 為何在既有的企業管理制度之外,還需要一套公司治理制度呢?一方面,現在西方企業的股權往往極度分散,個別股東根本沒有能力影響公司的決策,因此為了避免管理層過度掌權、影響小股東利益,所以另外以董事會來監督管理層;另一方面,對于股權相對集中的家族式或國有制企業而言,適當的公司治理制度也可以避免企業淪為少數人的玩具。 此外,公司治理也是企業風險控管的首要工具。資本主義市場下的企業風險控管可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和稽核,其次是資本市場的監督,如果這兩者都失效了,才由政府的法規擔任最后一道防線。 公司治理6大軟性關鍵 公司治理的第一個軟性關鍵是保障股東的權益。公司治理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建立一個背景多元化的董事會,以監督公司管理層的行為。然而,僅僅是董事會的結構多元化還不夠,最好的例子是安隆(Enron),它有一個接近完美的董事會——擁有15名董事,其中70%是外部董事,有4位大學教授、6位其他公司現任或前任的CEO及總裁,董事們的背景相當多元,而且合計有超過140年的實際管理經驗。但安隆的破產明白地告訴我們:完美的董事會結構并不等于完美的公司治理,董事會的行為和互動才是關鍵。 目前標準普爾公司(S&P)已經建立了公司治理的評價體系,著眼點就是對股東權益的保障。他們把評價重點分為擁有者結構、股東權益及股東關系、公司信息的透明化及公開,以及董事會的結構和運作程序等四大類,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參加了這套評價體系。很有趣的一個例子是,英國石油(BP)在接受評價后,雖然得分不高,但該公司的股價卻大漲,因為股東認為管理階層展現了改善公司治理的誠意。 公司治理的第二個重點是風險控管。風險的來源很多,跟產業類別、企業文化、產權結構等都有關。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企業必須關注獲利/風險的比值關系。過去的企業往往只關注如何獲取最大利潤,卻忘了高額利潤通常伴隨著高風險,安隆就是非常勇于創新的行動派,它在不同產業完成了很多創舉,也獲得了很高的報酬,然而隨之而來的高風險最終拖垮了企業。 過去各國政府可以利用外匯存底來控制市場風險,使國家經濟不至于失控。但從亞洲金融危機可以看出,目前在國際間流動的資金量,早已超過了各國外匯存底所能抵銷的額度。換句話說,未來企業的風險控管,幾乎完全得靠自己。 公司治理的第三項任務是戰略規劃。毫無疑問,這個世界的變化愈來愈快。目前汽車業的產品生命周期已經縮短到14個月,其它的一切也在加速改變。因此不僅CEO,董事會成員也必須時時關注一切變化。尤其對于急于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而言,戰略思考尤其重要,因為外國的經營環境、競爭者、消費者、通路等所有因素都和國內不同!胺叛廴颉笔呛茼懥恋目谔枺珜嶋H做起來卻不容易。 公司治理的第四個任務是績效管理。因為企業是靠人在做事,而績效管理是最有力的人力資源工具,如目前普遍采用的關鍵績效指針(KPI)。我曾經訪問過麥當勞的總裁,對麥當勞采用的KPI體系印象深刻。當時我坐在他的辦公室里,他看著秘書剛送進來的一張表,隨即拿起電話打給位于波士頓的某家分店:“你們的麥香堡配可樂的銷售比例低于其他分店,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你們的機器壞了,或是你們搭配銷售的方法不對,再不然就是附近的漢堡王正在促銷,限你們今天6點以前找出問題所在!”這樣實時而精準的KPI體系,就是麥當勞建立龐大王國的關鍵。 好的KPI必須符合SMAC原則:要明確(Specific)、可測量(Measurable)、可行動(Actionable),還要可比較(Comparable)。另外還要注意,績效指標不是企業經營的全部,過度專注于指標的提高,可能反而使企業體質惡化,例如成本的降低可能代表產品質量下滑。 公司治理的第五個任務是選好CEO的接班人。對于西方企業來講,選擇與培養接班人往往是董事會的頭等大事,甚至是唯一任務;而亞洲企業大多仍由家族掌控,還不太注重接班人的問題。不過隨著股權分散,接班人制度將是亞洲企業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許多美國企業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例如GE公司就被稱為“CEO工廠”,和許多美國企業只對頂尖大學進行招募不同,GE公司把觸角伸向各類型的大學,乃至于外國大學,尋找在各領域顯露出領導天份的人才,然后經由系統的培養方式,造就出一大批接班人。這些人即使當不上GE的CEO,也經常被其他大企業挖角去出任要職。 最后一個公司治理的關鍵議題是資本市場的運作。通常企業必須盡力使公司的股價合理化,這一方面有利于籌措資金,一方面也可避免泡沫化。從亞洲各國的企業平均本益比(P/E ratio,股價與每股盈余之比)來看,日本(16.9)、臺灣(14.3)、香港(13.1)的本益比較高,而中國(8.3)和南韓(6.4)則顯著偏低。事實上韓國企業股價的普遍偏低,曾令我們傷透腦筋,因為即使像三星這種超級企業,股價仍被顯著低估,使得它籌資相對困難。而中國的情況雖然稍好于南韓,但如何使股價趨向合理仍是各企業董事會的一大難題。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