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創投市場規模不斷增加,本土創投所占的份額卻逐步減少
本刊記者 鄺新華
“現在好的項目就得搶!”創投界元老、深圳創投同業公會秘書長王守仁脫口而出,這是在參加完北京一個創投的會議后王守仁與記者在聊天中說的。
深圳創新資本集團董事長靳海濤也明顯感到了壓力,他認為投資“最佳的時間是在今年到明年上半年,明年下半年以后將形成投資熱潮,投資成本將會加大。”
自從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國內創業投資達到一個高潮,有人稱創投的春天來了,但這似乎還不是“土鱉派”創投的春天。從1999年本土創投始祖深圳創新資本成立以來,創投市場規模不斷增加,本土創投所占的份額卻逐步減少,2005年的高潮也只屬于“海龜派”創投。
“土鱉派”創投的春天到底在哪里?面對多年以來“海龜派”的咄咄逼人,管理層親攜“土鱉派”創投及各地高新區,導演了一場反擊戰。
項目搶奪戰
這個戰役被稱作“科技發展產業路線圖”,由科技部、深圳證券交易所、國家開發銀行共同發起,全國各地多家創投協會和創投機構都參與其中。
用王守仁的話就是:“按照中小企業板的要求,深交所到全國各個國家的高新區去選項目。那么開發銀行提供貸款,科技部的中小創新基金提供80%的提攜,國家級的高新區提供20%的提攜。”
目前,深交所已經跟五家國家高新區簽訂協議,深交所將在這些高新區挑選項目。王守仁是這些活動的活躍分子。在5月25號北京的投資峰會上,王守仁激動地說:“我們明天馬上就去蘇州高新區,緊接著東湖的高新區,接著山東……這個是很好的消息,而且國家開發行已經拿出大批的錢,支持各地發展創業投資,并且給創業投資機構開始發放軟貸款。所以在座的創業企業你們要抓住這個機會,不要白不要。”
在很多投資論壇上,我們可以看到某個VC合伙人被一群創業者圍在當中索要名片,這是事實的一面,另一面是很多好的項目,也有大群的VC圍著。很多時候,本土創投只能在外圍轉悠,進不了核心。現在,他們可以通過管理層、深交所和高新區的關系來接觸創業企業。王守仁表示,現在全國各地的創業投資公司已經開始反擊了,他們都在抓緊時間尋找項目、投資項目。
在這個項目搶奪戰中,國內很多金融機構也加入了。建設銀行就是其中一個,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常振明表示,建行目前有兩個產品針對創業投資,一個叫成長之路,一個叫四貸通。這樣的產品對創投們來說并沒有多大的影響,但銀行、保險等巨額資金向產業的流動卻是創投們不能視而不見的。不久前,號稱總額200億元的渤海產業基金就是主要由中國人壽投資的。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給人一種百業待興的感覺,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很多外國的資金都希望到中國來找個好的融資項目,然后再拿到美國納斯達克賣個高價。這是自從去年外資創投在國內的投資額達到高峰以后,管理層開始意識到的問題。
“科技發展產業路線圖”便是一個應對的措施。一直以來以中小企業版為發展重點的深交所,甚至把自己定位為創業投資金融中心的深圳都盯死了這一年半載的搶項目時間。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把企業留住,不必過河到香港上市,深圳就行!
中科招商總裁單祥雙曾經講述過這個背景:我們國家很多優秀的公司都被外國投資者給買斷了,這是國民財富的流失,稅收的流失,甚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流失。往嚴重里說,這種情況形成經濟殖民化,尤其是新經濟領域的殖民化更嚴重。現在只有扶植本土創業投資機構的發展,才能把這個本來就屬于我們的陣地奪回來。
即使不從反對殖民主義的政治高度來看,用銀行、保險、社保基金的錢投入到產業中,讓每一個普通的國民都享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好處,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以“產業路線圖”為代表的項目搶奪戰只是一個小戰役。對整個創投行業上游下游環境的清理,從去年下半年外資創投達到高潮以后就開始了。
打通任督二脈
資金來源和退出機制是創投生命線的兩個端點,有人稱之為創投的任督二脈。本土創投一直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環境對兩個渠道的制約。要盤活這個產業,特別是本土創投,打通任督二脈是根本。
對此,管理層心里是雪亮的。去年11月,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與外匯管理局等十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管理辦法》),人們把這個管理辦法稱作中國創業投資企業的公司法,這個管理辦法給本土創投企業安上了一個合法的地位,更重要的,這個管理辦法對創投企業資金來源、退出機制等作出了相應的規定,給本土創投企業帶來了希望。
單祥雙認為這個管理辦法在三個方面給創投業帶來了希望。第一個是稅收;第二個是金融性資本的進入,包括很重要的銀行貸款;第三個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
這個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管理辦法》還有七個配套政策。與資金來源相關的就有四個:《運用引導基金參股支持設立商業性創投基金》、《保險機構開展創投業務辦法》、《證券機構開展創投業務辦法》、《創投企業通過債權融資增強投資能力》。
在這七大體系中,讓保險、證券等金融性資本的流動成為本土創投新的活水來源。再加上管理辦法中就已經有的可以通過銀行貸款來補充資金的規定——金融資本。單祥雙透露,目前中國創業資本投資只有4%是金融資本,上升空間還很大。
另一方面是退出機制,由于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景氣,這一向是本土創投的心病。但從去年開始的股改使資本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股改已經接近成功,超過70%。王守仁說道:“現在上市公司再融資已經開始了,緊接著就是IPO,很可能IPO就在中小企業板開始,中小企業板雖然規模不大,只有50家。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講,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50家可以說比當時的日本或臺灣的創業板要強得多。”
也在這個時候,深交所動作頻頻,希望通過努力確立自己創業板的中心位置。《管理辦法》的七大配套政策中就有《建立包括產權交易所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創投界的人看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核心就是深圳中小企業板向創業板的轉化,第二就是三板市場的培育和規范化。
首都經貿大學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說:“由于公司法的修訂,已經使得公司可以公開募集。這種公司只要成立一年,就可以在第二年的時候在三板掛牌,只要能夠在三板掛牌一年,就可以轉到主板。也就是說上市的進程有可能在兩年之內就能完成。”
對于創投來說,這個退出機制似乎很直觀可行。另外,本土創投中也有不少看好國際資本通路的。高特佳創業投資集團總經理蔡達建認為,外資創投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克服了無數的障礙和困難,踏出了國內企業與境外資本市場對接的通路。其中包括監管方面,包括會計制度、法律架構等。“國際資本的通路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覺得未來這條路還是通暢的。”
此外,還有人看好并購。上海鼎嘉(國際)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林慧娟說:有70%的創投是通過企業并購完成退出的,所以她看好并購退出之路。“中國即將也要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這個辦法鼓勵上市公司收購國內的具有自主創新的創業企業。”
在資金來源和退出機制兩方面的政策環境逐步放開以后,剩下的就是創投企業的內部管理了。
再造創投
創投業內一個影響很大的問題是雙重稅收。在《管理辦法》的七大配套政策中還有一個是《創投企業的稅收扶持政策》,很多本土企業都等待著這一政策的出臺。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副處長、《管理辦法》的執筆人劉健均透露,目前對于創投企業稅收優惠的辦法已經基本制訂,等相關細節修改完備之后即將上報國務院頒布實施。優惠政策與國外不同的是,稅收優惠的對象將由國外通常的被投資企業遷移到創投基金上來。理由是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已經享受了很多優惠稅收。
消息說,稅收優惠政策有望在今年10月出臺,時間似乎不遠了,但投資的最好時機本來也就不多了,何況“有望”兩字總讓人覺得“還有一段時間的觀望”。
除了雙重征稅,創投企業還一直活在公司法的框架下。這讓很多從業人士感到別扭。針對此,全國人大也在修訂相關法律。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在做兩個項目,一個是正在修改《合伙企業法》,第二個是正在制定《投資基金管理辦法》。
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部朱少平說:“大家知道《合伙企業法》在我國是1992年12月底通過的,這個法里面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規避法人合伙。因此經過了十年的發展,國家現在已經看到這個問題,我們正在起草一個新的法律。目前這個法律已經通過今年四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第一次審議,要不了多久可能就會出臺。里面有兩條,第一個是把有限合伙引進來了,美國的風險投資85%以上都是采用有限合伙制,如果有限制合伙制能夠獲得有關部門認可,那創投企業就方便很多了。”
目前國內已經有創投企業在嘗試這種新的公司治理體制。哈爾濱創新投資公司總經理孟繁榮說:“哈爾濱創業投資公司不設具體的事業部分,是一個基金性的公司,全部的資產委托給哈爾濱創新投資管理公司,這個管理公司現在已經民營化了,是合伙人制,這樣有效地發揮了合伙人的積極性。”
本土創投的優勢
著名風投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曼紅也透露,2002年,中外風投機構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額比例是51%∶49%;2004年,中資占26%,外資占62%,中外聯合投資的占12%。在過去的幾年,龜派創投一直唱著主角。
對于鱉派創投與龜派創投的競爭,上海鼎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林慧娟在五月份北京一個創投的會議上這樣說道:“VC的會議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召開,以前大部分的會議都是用英文講的,來的嘉賓,來聽的都需要懂得英文才能夠交流。一年前的時候是一個雙語的會議,最近我看到越來越多的會議都是用中國的語言來舉行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
單祥雙認為,本土創投并不是完全沒有優勢可言,“我們面對的對手全是境外的大機構大基金,在競爭過程中,我們作為本土創投機構,有自己的優勢。所有國內項目的市場都在中國,市場的相應資源也在中國,所以中科招商擁有的資源比外資多一些。”
高特佳創業投資集團總經理蔡達建認為本土VC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立足國內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國內本土VC的一個定位,應該從這個細分市場來做。”
在這個創投業騰而欲飛的時候,少不了王守仁的吶喊:“在封建社會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新經濟年代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在未來三到五年,本土創投將會有很大的發展,而且在未來,本土創投和海外創投將會有更多的融合。臺灣在1984年開始才有創投,到了1995年才開始發財,我們的創投凡是能頂過去、熬下來的都能發大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