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意產業:先行者的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3日 01:32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鄭盎 上海創意產業在實踐中正暴露出各種稚嫩的弊病,這讓很多人對它的前途擔憂———盡管目前這些由大量舊廠房改造的新興園區正源源不斷地輸出與其自己價值并不相符的巨大經濟效益。
2004年,上海五大創意產業的增加值約為493億元人民幣,占當年上海市GDP的6%左右。在未來,創意產業更會成為提振上海經濟的主力之一。上海的目標是:爭取到2010年,上海創意產業增加值要達到全市GDP的10%以上。上海把這種種弊病歸類為創意產業面臨“成長的煩惱”,未來會對政策做出相應變動,這也意味著上海創意產業即將進入新一階段。 藝術家和園區的對立 莫干山路50號,蘇州河旁,幾排老廠房組成了上海春明藝術產業園(又叫M50)。 在老上海的記憶中,蘇州河旁歷來是工業發展的風水寶地,60年之前,這里孕育了上海的民族工業。莫干山路50號也在經歷了上海春明粗紡廠的低谷之后,2000年迎來了新生。 上海春明粗紡廠于1999年底停產,為解決下崗職工的安置問題而將廠房出租,由于當時的租金便宜,大量的畫家不斷在此集結,最終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創意園區。為滿足藝術家的要求,這里和2000年時改動不大:許多間倉庫成為畫家的工作室,一些比較富有的設計公司重新裝潢了它們的工作室。在現在的園區里:藝術創造和工廠修繕共存,簡易倉庫和現代建筑共存,藝術家和生意人共存。 從2000年到現在,M50的租金上漲了10倍,從當年的約在0.3-0.4元/平方米/天到現在最高的3元/平方米。對于原粗紡廠工人轉變來的園區負責人來說,這是藝術家所帶來的二次創業。不過從去年開始,圍繞著租金不斷上漲,這里的氣氛不斷緊張起來,藝術家抱怨房價飛漲園區“忘本”,園區強調自己畢竟是“經濟動物”。 在入口的一棟樓里,記者找到了畫家方林(因采訪者要求采用化名)。他的工作室是一個方形的倉庫,白墻,頂上掛著一些藝術燈,并不明亮的照著掛在下面墻上以供出售的畫。在聽到記者的招呼時他才從二樓黑暗的閣樓里鉆出來,戴一頂棒球帽,讓人看不出他的年齡,很頹廢,說話很輕。 面對高漲的房租,他采取不應對的方式。“我不交房租,我也不理你,欠著。我現在賣掉作品也就貼個房租。不過馬上又要漲了:現在是2塊,馬上就要2塊4。現在那些可以支撐的藝術家都有大企業做后臺,還有的畫家出名的比較早,畫比較好賣。我就難了,園里大部分都是我這樣的。” 他說:“我不指望賺錢,有一塊地方就好了,我畢竟不是生意人。” 張偉(因采訪者要求采用化名)的“倉庫”比方林的明亮得多。同樣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并沒有給人太藝術家的感覺。在接受記者談話之前,他的助手遞給他一包價值10元的“紅雙喜”。據他所說,“中等的藝術家抽‘中華’不是問題”。 “面對商業,我們藝術家都總是弱勢群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不斷反復這句話。“對于生意人來說園區漲價也許無所謂,但搞藝術的就可能心態浮躁,藝術和生意不一樣。”他的一位美國的同行告訴他,這里租金比美國的一些地方還要貴。張偉目睹了很多藝術家從園區出走。“我們藝術家就像鋪路石一樣,也許過不了多久,我也走了。”他說。 園區入口的1500平米2號樓被呂永中所租下,他是唯品設計的總裁。因為和園區的關系不錯,他并不介意留下真實姓名。呂永中的辦公室在2號樓2層,一個半開放的明亮房間,朝內望可以看到員工的工作區域:有點暗,深棕色的桌椅無規則的拼成一個方陣,看不到傳統商務樓的白色隔板。他來的時候,2號樓一塌糊涂,現在懷舊的感覺讓他花了200萬。(13E4) 呂永中之前是個大學教師。不過在張偉看來,這個人是個徹頭徹尾的生意人:很精神,手戴昂貴的瑞士手表。他原本的工作室在外灘,不過房價太高就搬來這里。對于目前的房價,他表示“很勉強,但咬咬牙還可以承受”。 曾維成原來是粗紡廠的職工,現在是園區的副廠長,實際從事商業操作時間不長。之所以叫廠長,是因為這里依然保持著國有性質。張偉和方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達過自己對園區的理解,方林說:“其實他們也挺人性化的,我欠這么多個月房租也沒有趕我走”。張偉說:“園區也挺無奈的,畢竟也是個商業主體。”對于高房價,曾維成向記者做了一番辯解。 和純粹的資本相比,M50在實際操作中有“溫情一面”。對于最先進入的藝術家,被曾稱為“老朋友”的這批畫家,園區的租金始終沒有過1元,這批作家目前占有的總面積要超過30%。 在上海的創意園區中,春明的租價也比較低。我們也不能忘記,2000年到現在上海樓價的巨大漲幅,蘇州河一帶更是資本熱炒的區域。據他了解,現在春明周邊那些工廠老倉庫的租價也要達到將近2元,而且那里是純粹的倉庫,和藝術完全無關。 對于區內的一部分畫家來說,要靠多賣畫來負擔房價飛漲。就像張偉所說,“藝術家過多和市場接觸會流于浮躁。”不過對于一個要“負擔100多個喪失勞動力的人”的企業,我們又怎忍心苛責。 園區推動模式遭質疑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王凱豐認為,上海發展創意產業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創意產業并不是建立一個園區,聚集一批人那么簡單。發展創意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全盤意識,而這對于單個園區來說,顯然無能為力。” 在創意產業的硬件方面,上海明顯走在前列。據了解,上海已建成首批18家創意產業園區,占地面積487畝,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正在推進建設和改造的第二批創意產業園區共16家,占地面積644畝,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同時,還準備有10個后備改造項目。 目前上海創意園區還沒有走出傳統商務園區招商引資的套路。“創意園區需要引進的是頭腦,單純講招商引資、價高者得,這對于創意產業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王凱豐說。 創意產業更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但這明顯與園區的逐利意識背道而馳。在后者的驅動下,不僅是M50,上海各個創意園區的租金輪番上漲,一些園區的價格甚至超過了甲級寫字樓。“舊廠房搖身一變隨后價格翻番”似乎成為一些地方的初始邏輯。而且不容忽視的是,某些園區強烈的地產化傾向,記者在第五屆上海商業房地產展示交易會上看到一張宣傳單這樣寫到,投資本園區將會得到“穩定收益和潛在增值,是風險幾乎為零的職業投資行為,現出租率96%以上。”吸引投資、追求增值怎能成為創意園區的初衷?這令人很疑惑。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一些資金實力并不雄厚的“個人創意工作室”因承受不了中心園區的高價而搬到偏遠地帶。這不禁讓人想到了上海正經歷的產業空心化,難道創意產業也會有空心化之臾? 曾維成告訴記者,曾有一些創意園區到M50來拉攏藝術家,并許諾“離開M50它們會提供免一年租金”的優厚待遇。 園區的商業理性其實無可厚非。在談到創意產業的發展時,張偉、呂永中、曾維成、王凱豐都談到了政府作用。張偉說:“要像國外一樣,政府對通過審核的藝術家給予補助。”呂永中說:“如何讓創意變現,需要盡快形成產業鏈,讓設計師安心創作,生意人專心市場。”曾維成說:“發展創意產業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雷聲大雨點小,相信過兩年會有很大改觀。”王凱豐說:“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 王這樣解釋這個規劃,要全盤考慮,要結合各區域自身特點選擇重點發展的產業,不能千篇一律。更要有一個創意者評估機構,要設一個門檻,對合格者補貼,讓濫竽充數者出局。 產業發展即將進入新階段 對于上述的種種問題,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秘書長助理趙勇認為“產業發展正面臨成長的煩惱”。 上海創意產業中心代表官方。該中心由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市社團局批準設立,是從事推動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 趙勇表示,上海發展創意產業,目前還處在推廣的初級階段。政府沒有投入資金。一直以來,上海對園區采取非常寬松的政策,對入駐園區的企業也并沒有過于嚴格的限制。 “理論總是快于實踐,產業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些步驟。”他透露,未來上海對創意產業會增強導向作用,對授牌園區會采取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集聚區的管理規范和標準也已經報到市里審批。批下來以后,創意企業的類型、占園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園區配套設施面積的比例,公用面積的比例都會有一個硬性指標。” 與此同時,上海也正在推進平臺建設。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已和上汽集團合資設立了創意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公司屬于一個創意產業的投資平臺,未來會投資一些有創意但暫無資金的創意企業。“投資公司以后也會隨著市場需要而逐漸增多。”趙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