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小心假外資新局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6日 19:10 《商界》雜志

  □文/實習記者 白 靈

  公開的資本秘密

  “注冊海外公司嗎?”記者剛走進西南某市的飛宇投資咨詢公司,一位胸前掛著“投資顧問”牌子的工作人員便迎了上來。

  “BVI(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吧?兩個禮拜可以完成,手續費8000元,2000元經辦費。我姓李。”盡管久聞“假外資”大名,并且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這位李顧問的話還是讓記者感到有些意外。

  接下來的交談中,記者自我介紹是一家小企業的老板,聽朋友的介紹而來。李顧問很熱情很“專業”,將注冊“假外資”的好處三言兩語就講清楚了。

  “由我們幫你在BVI注冊一個殼公司,這個非常簡單,整個審批過程只需要幾個小時。公司成立后沒有后顧之憂,不用每年召開股東大會,也不用驗資。那邊的政策很寬松,對資金轉移不加限制,也沒有外匯管制。每年的管理費用只需要交納500美元左右……”說到“離岸金融中心”的種種便利,李顧問滔滔不絕。

  “怎么把錢弄出去?那還不好辦?給你介紹個地下錢莊,把手上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歐元、日元……都可以——如果你有辦法從正規渠道弄到外匯那更好,再以個人名義打到海外成立的這個新公司賬戶上就OK了。”一個全新的公司就這樣出現了。

  “有什么好處?嘿!你的新公司是個外資企業,以外資的名義回來與現有的公司合資,你就‘中外合資’了。我這里有一份資料,給你看看。”記者伸手接過,是一份鄰省某食品公司與該公司簽定的“代理注冊公司”合同,里面詳盡地描述了注冊海外公司的整個程序。“這是我去年辦的,只去年一年,就幫他們節省了300萬元的稅收!”

  “現在我們都還保持著聯系,他們還等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時限過了之后,再注冊一個新公司呢!”談到業績,李顧問露出了笑容。

  原來如此!

  記者在西安采訪到這樣一個案例,于2004年8月成立的原西安JC置業有限公司,為內資民營企業,其出資人張某和劉某分別持股75%和25%。當年10月,張某在香港成立香港HC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和法人代表。然后,劉某將其所持有的JC公司25%的股份以等值外幣轉讓給這家香港HC公司,同時,張某將其持有75%的股份轉讓給了西安另一家中資民營公司。

  至此,西安JC公司因25%的股份被外資收購,由內資企業轉為外商投資企業,進而獲得稅收減免等優惠。

  ——究竟有多少企業在這樣暗渡陳倉?

  根據公開報道,2005年以來,百度、富力地產、中國龍工、雨潤食品、海王英特龍、新宇亨得利等國內著名民企,全部改制為外商獨資企業,外資來源地也均為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國際避稅地;而在2004年,國美電器、蒙牛乳業、盛大網絡、慧聰國際、津西鋼鐵、中天國際、京信通信、前程無憂網、天獅國際、銀橋乳業等著名民企,已通過境外殼公司相繼在境外成功上市。

  在這些公司中,當然也不乏歐亞農業、格林柯爾之類的“壞孩子”。

  統計顯示,全球38萬多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企業中,大約近20萬家與中國企業有關。

  許多企業選擇“海外鍍金”,注冊離岸公司,都是奔著國家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去的。巨大的稅收優惠,對于許多眼疾手快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桌誘人的

美食

  我國每年的外資流入數量當中,約有1/3屬于返程投資的“假外資”,也就是說,按照2005年600億美元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計算,流入中國的“假外資”高達200億美元!

  假總部

  “這年頭生意不好做啦,不然就遠遠不止收2000元經辦費啦。”李顧問在記者起身離去的時候大發感嘆,“最近這兩年,‘兩稅合并’越炒越熱,許多企業都不愿意再走‘海歸’這條路了。”

  2005年1月24日和4月21日,出于對企業向群島公司轉移資產造成國民財富流失的擔心,外管局相繼發布了“11號文”和“29號文”,規定以個人名義在境外設立公司要到各地外匯管理局報批;以境外公司并購境內資產,要經過國家商務部、發改委與外管局的三道審批。

  而在200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兩稅合并提案”的提出及其所受到的重視,也彰顯了政府治理“假外資”的決心。

  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4001家,同比增長0.7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3.25億美元,同比下降0.5%。隨著宏觀政策的日趨明朗,外資流入量的下降,表明“假外資”也在萎縮。

  “不過最近兩年我們又開展了一項新型業務——代為注冊國內外地公司。目前這項業務很受歡迎,增長勢頭絲毫不亞于前兩年的海外公司注冊。”李顧問透露。

  看到記者疑惑的眼神,李顧問娓娓道來:“其實這項業務就是當地的企業到外地稅收優惠的地方,如各個經濟開發區,注冊一個殼公司(總部),再以殼公司的名義返回到本地來投資。這樣一來,企業就可以兩邊都享受優惠政策,資金也可以在兩地企業之間倒來倒去,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按照你的說法,這恐怕也算是一種假外資吧。沒辦法,誰叫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呢,我們對待客人總是優待客氣得很,無論客人來自外國,還是外地。”李顧問調侃道。

  帶著種種猜測和疑問,記者走訪了招商引資相關部門的政府官員。

  記者獲知,目前李顧問所說的這種“假總部”現象正愈演愈烈。例如暢銷西南的某服裝品牌,外包裝上標明產地是深圳,公司注冊地也在深圳。實際上,這家服裝公司不僅生產基地位于成都,其出資人也是四川人,而其主要的銷售市場就在西南三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告訴記者:“與此類似的,企業在稅收優惠地區虛設常設機構,而其實際經營業務則在稅收優惠地區之外進行的案例,在最近兩年已是屢見不鮮,其避稅目的顯而易見。”

  記者還了解到,許多企業所謂的外地總部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頂多只是在外地某個居民小區內租一間小屋,安置一兩個接電話的代表,沒有資金,沒有設施,也沒有員工。這就是“殼公司”最真實的生存狀態。

  “政府部門拿他們也沒辦法,這個問題不是單靠一兩個部門就能解決的,它需要系統的整治。而且事關招商引資大局,真假難辨,我們也只能對所有的人都持歡迎態度。”該官員苦笑著說。

  招商引資:怎一個亂字了得

  是的,招商引資堪稱每個地方經濟的大局。各級地方政府為了當地繁榮,為了GDP增長,往往在引入外商投資、外地資本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資金畢竟是有限的,對投資資源的爭奪,讓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完全走形變味。很多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出讓土地、補貼財政、廉價出賣工廠……更有甚者,甚至祭出了選美招商、明星招商、“官餌”招商等怪招。

  有專家稱,政府干預下的招商引資,使本應在成本導向下的企業投資行為,與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行為合而為一,扭曲了市場信號。聽任這種現象持續下去,不僅損失地方財政,還會導致土地等資源的巨大浪費。

  經李顧問介紹,記者撥通了南京高淳縣一負責招商引資官員的電話,這位曹先生自稱可以代辦在當地注冊公司的業務。

  在例行介紹了幾句當地的交通如何便利,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如何之好以后,曹先生說到了當地的招商引資政策:“我們這里的地價很便宜,只有南京的1/3。在這里注冊公司,我們會從財政收入中給予相當多的退稅,國稅可以全退,地稅退40%。”

  對方還向記者保證:“你只需要把公司名字和身份證準備好,資本金都可以借給你,用完之后退還就行了,手續費用也就是1000元左右。目前已經有1000多家來自于溫州、廣東等地的客戶在這里注冊了公司。”

  此等“好事”,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競爭白熱化的結局。

  在深入實地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長三角、珠三角許多城市,活躍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招商游擊隊”。這些政府人員懷揣優惠的引資政策,行蹤隱蔽,盡量避開當地政府的視線,時常到各個企業“敲門招商”,大搞“政府公關”。

  一些地方為了吸引投資,對外來客商竭盡地主之誼,陪其吃喝玩樂;還有一些地方不實事求是地審視自己,沒有進行嚴格的可行性研究,草率從事,組織龐大的招商團,盲目走出去招商引資,每年財政開銷數百萬元,而結果往往是合作項目意向書簽了一大堆,履約的寥寥無幾。

  一位官員還告訴記者:“廣西梧州某區政府為達到招商引資的目的,竟虛設一個根本沒有法人資格的臨時機構,與投資者簽訂合同。而且未經有關部門批準,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將500多畝土地轉租給投資者搞旅游項目,最終導致數百萬元投資化為泡影,上當受騙者欲哭無淚。”

  頭破血流的背后,還有多少稅收、驗資、審批上的“暗箱”,尚不得而知。政府行為混亂,無疑為“假外資”泛濫,招“本地”商、設“殼”公司大開了方便之門。

  離鄉背井的苦衷

  “無利不起早”固然是商人的本性,但如此多的企業或選擇“留洋”,或選擇“輾轉他鄉”,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

  “不這么干,怎么混飯吃?”一位企業老板反問記者,“和我們這些民營企業比起來,那些‘外資’們本來就具有管理、技術、資本上的優勢,政府又給他們那么多的優惠政策。要是我們老老實實地做,成本永遠比他們高,產品

競爭力永遠趕不上別人。”

  來自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迫使眾多民企想盡辦法,出國無門,便想方設法在境內找地方“騰挪”一番。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全面的稅收優惠政策讓外資受到了很高的“禮遇”,直接導致外資企業的實際可執行有效稅率大幅降低。一般情況下,成為外資企業意味著企業所得稅獲兩年免除,兩年后所得稅率為10%或15%,甚至更低。

  低稅率意味著“外資”企業的運作成本更低,這對于本來就因先天不足而缺乏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再者,“資金”二字一直以來都困擾著民營企業的持續發展。拋開國外的融資渠道不提,外資企業的規模、技術、資信等總體狀況也令許多中小民營企業難以望其項背,從而更容易取得銀行的貸款支持。

  正應了那句俗話“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消費者對于外地以及外國品牌的偏好,也直接導致了許多企業離鄉背井。

  拿家具行業來說,河南省內企業生產的彈簧軟床墊、軟體沙發質量合格率超過90%,絕對堪比任何外地品牌,無奈消費者卻不買賬,本地家具的銷量一直低迷。許多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外地注冊公司,或同外地企業聯營打別人的品牌,更有些企業直接冒用外地品牌。

  消費者的喜惡也影響著經銷商的取舍。2004年,重慶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新世紀百貨,將其店中7家本地女裝企業的產品全部撤出,拒絕接受地產女裝企業。迫不得已,這7家企業只好到廣東、上海等地去重新注冊新公司,再回來“曲線救國”。

  長期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有經濟學家列舉了我國投資市場的三大優勢,一是廉價的勞動力,二是市場的巨大潛力,三是系統的優惠政策——即外資“超國民待遇”。

  他認為:“這在前15年是很有必要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逆向歧視’政策,必然會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與惡性競爭。”

  而這,在今天的中國,顯然已成為更大的隱患。因此在今天,各級各地政府如何不斷深化改革,做到“內”“外”一致,用新的治理結構杜絕市場與制度風險,理當成為地方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