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培訓業的競合之勢走向共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6日 20:41 《培訓》雜志 | |||||||||
---——記第二屆全國知名培訓機構交流會暨(2006春季)培訓課程、培訓項目交流會 本刊記者/陳曉婷 2006年3月28至30日,由《培訓》雜志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知名培訓機構交流會暨(2006春季)培訓課程及培訓項目交流會在上海復旦大學隆重舉行。
本次會議以“創建交流平臺,攜手合作共贏”為宗旨,共有200多家培訓機構400多人參會,40多位講師進行了課程交流。各培訓機構之間互相交換資源,分享運作經驗,探索培訓業的未來發展,氣氛和諧而友好,切實構筑起了一個培訓業內及培訓業與企業之間開放共贏的平臺。 中國的培訓業正處在一個起步階段,恰如當初的IT產業一樣。上世紀90年代,培訓業作為一個新生行業在華夏大地悄然興起,到今天,歷經10多年的發展,已粗具規模。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中國培訓業的市場份額已達到300多個億,培訓機構達到7萬多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大小小的培訓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交相更迭。 然而,在業界表面的繁榮背后,一系列問題已現端倪。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培訓業尚未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產業,產業價值鏈并不清晰。80%以上的培訓機構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規模小、業務模式雷同、盈利模式單一,大部分培訓公司生存不易,甚至“朝生暮死”,年產值超過1000萬的更是鳳毛麟角。 “培訓機構到了該腳踏實地考慮自己未來的時候了!币晃粯I界資深人士說。 競合:直面競爭 合作共贏 盡管目前在規范化、專業化等方面不盡如人意,培訓業在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仍然不可阻擋!暗案庵粫阶鲈酱螅嘤栃袠I的體系也將越來越規范和完善。”大多數業內人士對此充滿信心。 在為期三天的交流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培訓機構代表們圍繞合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時代光華、廣東眾行、慧泉、聚成、影響力這些過去在市場上的對手,首次聚在了一起,除了交流對培訓業的思考外,話題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謀求合作共贏。業界分析人士預言,培訓機構經過近10年的發展,開始尋找自己的準確定位。 事實上,參加此次會議的近200多家培訓機構,有許多曾經是“死對頭”,有些甚至在同一座樓里辦公卻不相往來。這次見面,盡管多少有些尷尬,但是大家一致意識到,眼下已到了培訓機構尋求自身在產業價值鏈中的準確位置的時候,相較于低層次、同質化的競爭,合作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共榮。 安徽大道博一培訓公司執行經理丁暉的話代表了大多數中小培訓機構的心聲:“過去,像我們這種處于小城市的培訓機構,常常被人為地邊緣化。比如,請一個講師,大公司可能1萬元就搞的定,我們卻得多掏幾千元。事實上,大公司在當地的市場運作能力反而不如我們。這實際上是一種資源浪費,如果大家相互合作、資源共享,一定能夠實現雙贏。” “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專業服務,是培訓業的出路,也是發展趨勢。”《培訓》雜志主編朱偉正說。 中國的培訓機構走到今天,開放、溝通、交流、合作已成為謀求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立足全球視野 中國的培訓業剛剛起步,而在西方,培訓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產業,具有一整套規范的操作方法。在“第二屆全國知名培訓機構交流會暨(2006春季)培訓課程、培訓項目交流會”上,北京光華管理研修中心高級執行副總裁Mr.ML Hillard用“The Gathering Storm”(山雨欲來)形容全球經濟競爭的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經濟的相撞就如同東西方文化曾經激烈撞擊過的一樣,將帶來巨大的影響。”Hillard說,經濟的變化,無疑造成培訓業的震蕩,客戶和終端用戶將直接決定培訓業的未來。據Hillard介紹,在西方,培訓業的發展目前呈現出6大趨勢:評估工具越來越復雜,培訓方法越來越多;講座越來越少,可參與的、互動的課程越來越多;和諧生活方式的培訓需求增長迅速;培訓更多需要坐在“決策桌”邊上(Being at the “Decision Table”);即時的和特殊技能的培訓增多;漸進的和有計劃的職業發展成為趨勢。 “中國培訓業正沿著西方培訓業曾經走過的道路前進,西方所經歷過的,中國將在未來遭遇!盚illard說。 Hillard忠告說,從事培訓行業的企業要想成功就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講座內容為中心;要充分掌握評估知識、評估方法、投資回報率等;同時,要做好在文化沖突中做培訓的準備。 觀點:論道培訓精彩紛呈 ●廣東眾行企管董事長劉永中:培訓行業必然高度分工 培訓業發展到未來必然會高度分工,有些公司專注做產品,有些公司專注做銷售。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培訓機構必須要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以眾行為例,眾行基本上是一個合伙制公司,實行員工持股制。我們有一張價值圖,是三個同心圓圈,最中間的圈是利潤,依次向外第二個圈是無形價值,第三個圈是未來價值。如果大家只分割中間的圈的話,就沒有多少利潤,公司也很難發展;而分割外面的圈的話,就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上海愿景研修學院院長林建安:隱性成本就是失敗成本 從整體上說,造成隱性成本有三個因素:一是戰略成本。在戰略上缺乏定位,缺乏能力積累,沒有弄清楚培訓為誰服務,服務什么;二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與戰略成本的增加相輔相成。如果在戰略上不斷地搖擺,管理成本也會隨之不斷地變化,這樣就很難形成一個成熟的管理模式。同時,如果對管理活動的規模、時間、質量和費用不進行控制,也會直接影響利潤;三是采購成本。簡單地說,采購成本就是對管理的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的成本。例如,企業需要計劃方面的培訓,培訓公司就要去尋找這方面的講師,那么講師所講的計劃與企業需要的計劃是不是一樣呢?我想這里面就存在很多問題。還有一些培訓公司對請來的講師不信任,處處戒備,使得講師不愿與之合作,這也會增加采購的成本。 ●影響力教育訓練總經理易發久:由“賣老師”轉型到“賣課程” 培訓公司應該逐步由“賣老師”轉型到“賣課程”。當然,這并不是說不需要老師。我舉一個例子,卡耐基一套管理課程講了幾十年,就是在“賣課程”,由哪個老師來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由誰來講,都能保證課堂的品質。我今天其實扮演了兩個角色,既是培訓師也是培訓公司,所以我會站在雙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坝绊懥Α庇袑iT的隊伍研發課程,研發出來后成為一個標準,然后老師就老老實實地把這些課程演繹好。當然,我們也會留下一定的交互空間,只有這樣做,才能實現“量化”,我們現在就以這種方式在全國經營。目前,我們已經開了20家公司,員工超過1000人,這么多人,如果只是“賣老師”,那怎么能了解這個老師呢?舉個例子,假設在哈爾濱有一個客戶需要課程,可是老師卻在深圳,客戶要和老師見面,請問怎么去?成本由誰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培訓公司只能“賣課程”,保證課程的品質,而老師只是作為一個演繹者把課程演繹好就行了,我認為這才是將來培訓公司的出路,也是未來培訓行業正確的發展方向。 ●北京時代光華董事長方永飛:從單兵作戰轉向團隊經營 在今天的培訓市場上,既不缺項目,也不缺方向,缺少的是專注做某件事的心態。很多培訓公司急功近利,覺得哪里好賺錢就往哪里走,往往忽視了真正的客戶。彼得·德魯克說過,我們在頭腦當中第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是:究竟誰是我的客戶?如果不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你的客戶細分市場永遠做不起來。培訓機構也一樣,必須要思考自己在什么階段,未來的目標是什么?我覺得必須要腳踏實地,整合策略,聯合資源,和更多的機構展開合作、溝通和交流,從單兵作戰轉向團隊經營,從核心師資的建設轉向品牌課程的建設,這樣才能把中國的培訓機構做大、做好。 ●北京和君創業咨詢集團總裁李肅:要將咨詢與培訓相融合 培訓是個性化的職業教學。在美國,理論界認為培訓并不是獨立的產業,發展到最后都是帶有個性化的咨詢。我認為,中國咨詢產業需要培訓產業,因為培訓產業可以作為“蓄水池”,把大量有用的和沒用的咨詢師都聚集到培訓產業來;同樣,培訓產業也需要咨詢產業,培訓最初一定是個性化的服務,越個性化的服務越需要咨詢能力去支撐。從個性化的服務慢慢積累到共性的問題,才可能產生培訓產業升級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