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需要熄滅別人的燈光以使自己更明亮。
——銀行家 勃納德·巴魯奇
——企業為何必須擺脫“囚徒困境”
越打價格戰,越難做品牌
低技術含量—同質化—價格戰,這是必然的邏輯。在群龍無首的產業集群內,這種邏輯下的價格博弈更是打到了盡頭,以一分一厘來計算利潤。
即使所謂的高檔品牌,通常也處在價格的底限,并沒有多少附加值可言。
舉例來說:一件高檔羊毛衫出廠價130元,企業生產成本是100元,工廠賺30元利潤。貼上一個品牌之后商場里零售價是680元。很多人會說不得了,有550多元高額利潤,經銷商發死了。專家說,你看這就是品牌附加值!
現實并不是這樣。
出廠價130元,經銷商直接進商場銷售的話,看似有550元的空間,而事實上現在的商場內基本上都打八折,即544元,商場的進場費為零售價的30%左右,加上營業員工資、商場管理費用、促銷活動特惠打折、商場廣告費用、商場運作成本等15%~20%,即在經營成本環節已經占去40%~50%,即272~340元。最后的利潤空間是142~74元。
而這樣的利潤空間,是在保證衣服都能以八折的價格銷售,而且要保證全部賣完,沒有庫存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事實上是,為了不出現最壞的壓庫虧本,經銷商通常會打六折、五折,甚至是低價庫存傾銷。這時他們的利潤并不是從消費者手里賺到,而是靠跑量獲得廠家返點和廣告支持等來取得。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衣服零售價680元是經營成本的需要,它就是出廠價130元左右的羊毛衫價格的盡頭。美特斯·邦威、森馬、真維斯這些休閑裝就是如此情況,他們并沒有產生什么高額的品牌附加值,都是靠跑量來賺錢。
顯然這是同質化產品在全國各地賣場終端,進行價格競爭的結果。
——這與義烏、洪合等產業集群內的價格戰,又有什么區別?
同樣的道理,現實中大量仿冒、學習過程中做出來的品牌,不得不在同質化價格戰中,將利潤做到盡頭,最終轟然倒下。只要身處這樣的價格博弈中,不管你是不是品牌,都逃不脫附加值在“向下的利潤通道”中被榨干的命運。
價格博弈的兩種可能
(一)
所有價格戰,都緣于競爭雙方處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心態之中,一方不知道另一方是降還是不降、何時降,于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先下手為強”,降!另一方不甘人后也降。所以一個產業集群,就是一個“囚徒困境”,其中絕大多數企業和商家,都是“囚徒”。
所有“囚徒”得到的都是利益的最小化——納什均衡——“所有人都陷入泥潭”。各方都以利己的目的開始,最后的結果是“損人不利己”。
不僅浙江,福建、河南等全國各地的產業集群在以此種方式進行價格博弈,利潤統統向下;家電行業、IT行業、汽車行業,紛紛爆發的價格戰,最終結果都會走到價格的盡頭。參與價格大戰的廠家最終都沒錢賺,因為這樣的博弈事實上是一種“零和游戲”,正如一句市場土話“搞爛就搞爛,大家喝稀飯”。
比如2005年,沃爾瑪通過中間采購商,同時向浙江永康市八大企業下單采購電動滑板車。沃爾瑪當然很聰明,產品既然都同質化,他就采取借一個企業價格來壓低另一個的價格策略,企業間自然要相互殺價,最終使這個價值數億元的“大單”,因誰也無利可圖而夭折。
又比如眾所周知的長虹發起彩電價格戰,打到后來,他吃的虧最大;比如所有彩電企業輪番降價,最后到全行業虧損,誰也賺不到錢……
所以“不要在玻璃房子里扔石頭”,不然行業搞爛,大家“都沒房子可住”。
(二)
有意思的是,聯想在2003年沒有賺錢,而在1996年的價格戰中,卻一舉戰勝國內外競爭對手成為行業第一品牌。兩者有什么不同?
1996年3月,上一年勉強進入PC前十名的聯想,向壟斷國內市場的外國企業發起了顛覆市場格局的價格戰,年底,一舉成為國內PC市場的第一名。
聯想大獲全勝,第一個原因是準備充分。為了這次價格戰中有可能出現的銷量暴漲,聯想早就做好了先期備貨;第二個原因,也是主要原因,當時市場上的主導型企業——國外PC企業遲遲沒有采取降價措施,眼睜睜看著聯想演“獨角戲”,一是因為那時國外企業的資本進不來,他們沒有條件與聯想打消耗戰;二是這些企業的定價權在國外總部,信息傳遞緩慢,價格決策更加緩慢。
競爭對手的無所作為,使聯想實質上獲得了“囚徒困境”中最理想的結果(一方行動而另一方無應對),取得了單方面的巨大成功。
而2003年為什么聯想又沒賺錢?因為此時IBM、戴爾、惠普等國外資本的直接進入,使外資品牌成本可以降下來,在國內的決策也更快;國內品牌也更成熟,價格也低。國內外的主流競爭對手,全都做好了價格競爭最充分的準備。此時的價格競爭,必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基本上勢均力敵——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也就出現了——勞民傷財之后,誰也占不了多大便宜。
——所以要想靠降價制勝,必須找到類似1996年聯想那樣的機會。然而今天,這樣的機會已經太少;目前絕大多數情況是,浙江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們,包括全國各個行業都處于飽和競爭狀態,實力都在伯仲之間,相互警惕的神經都高度緊繃著,哪有價格戰戰而勝之的機會?
擺脫“囚徒困境”
當企業陷入“囚徒困境”之中,贏利能力就會急劇下降。那么擺脫“囚徒困境”就是企業的第一要務,方法是尋求差異化優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產業集群外稍大一點的企業,幾乎都在捉摸如何實現產品和營銷的差異化。
產品只要有了差異化優勢,就可以避免與對手在同一個檔次競爭。擁有差異化優勢的企業不是囚徒,當然就不會陷入“囚徒困境”。蘋果電腦、20年前的索尼公司、最近的三星公司,都是產品差異化的典型企業。他們的產品從創意、性能、工業設計等諸多方面優于競爭對手,這使得他們逐漸建立起獨特的品牌地位,而品牌又反過來塑造并強化了產品的差異化,因此,這些企業幾乎不用打價格戰。
此時,企業之間進行的是價值競爭。
比如海信十年如一日堅持“技術立企”,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技術先導型企業,所以能在彩電高端市場長期取得市場占有率第一;比如浙江的陳愛蓮做摩托車、汽車鋁合金輪轂,以技術創新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所以能在三年內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
這些企業,都更重視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不斷在科技含量和創意、設計上加分,從而可以不斷提高價格,真正獲取高額利潤。他們進行的是一種增加附加值的“向高端市場推進”,而不是僅僅為了在同質化競爭中獲取更大的份額,而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成了以產業集群為代表的低端企業。
不少企業很聰明,他們同時做高、低端市場,并分別在兩種市場采取不同的競爭策略。
其中有一種極具攻擊性的做法:如果競爭對手的主要市場在低端,企業則在穩定自己高端市場的同時,故意在低端市場發動價格戰,通過削弱競爭對手的贏利能力來削弱其競爭力。而自己則依靠高端市場的利潤,來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2004年前后,寶潔在低端洗衣粉市場就通過“射雕計劃”來打擊主要的競爭對手納愛斯,最后的結果是平局收場。但是納愛斯更加難過一些,因為當時納愛斯只有低端洗衣粉產品,利潤損失很大。而寶潔是“慷他人之慨”,既破壞了納愛斯的傳統市場,又沒有在自己傳統的高端市場付出代價;更重要的是,通過破壞納愛斯的贏利能力,使納愛斯無力向高端市場發起攻擊。
所以,一個企業的產品只集中在低端市場,就很容易遭到攻擊,從戰略的角度看非常危險。這就是“近兩年浙江各地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普遍日子難過,而產業集群外的企業反而比較好過”的原因。
所以,為了防止自己陷入“囚徒困境”而無法自拔。嘉興洪合的羊毛衫企業,擺脫困境最好的辦法是:“向中高端市場挺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