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蔚 發自上海
12年來首次調整消費稅,方興未艾的高爾夫行業首當其沖。4月1日起,高爾夫球及球具將作為一個稅目,按照10%的稅率征收消費稅。
這一只為少數人所熟悉的“貴族化”運動項目一時間獲得了高頻度的關注。日前,《
第一財經日報》在調查中驚訝地發現,全世界約有90%的高爾夫球及球具是在中國生產,但是它們幾乎清一色都是國外品牌。即使在國內,依然是洋品牌和冒牌貨占據市場主要位置,而意欲打造中國本土品牌的高爾夫球及球具的生產企業不過10家,而且幾乎都是慘淡經營。
亟待規范的市場
記者了解到,盡管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還不算高,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高爾夫專用裝備生產基地。據統計,全世界約有90%的高爾夫專用裝備是在中國生產,它們幾乎清一色都是國外品牌。
在國內市場上,高爾夫球及球具也差不多完全被國外品牌所壟斷。目前比較知名的品牌有 TaylorMade、Odyssey、Adams、阿迪達斯、耐克、普利斯通等。
更讓廠商們頭疼的一大問題在于仿冒品牌的猖獗。“總的來說,這個行業還比較混亂,不成熟。”某位高爾夫用具生產廠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知情人士透露,仿冒品在深圳、福建、海南等地尤為盛行。據悉,一套優質的正品球桿價格可達上萬元,而仿冒品只要區區幾百元。
這些仿冒品多通過非正規渠道流通,采用私人化的、沒有營業執照的銷售方式。有些人則定期購買仿造商品。
相比之下,名不見經傳的本土品牌乏人問津。《高爾夫大師》華東區首席代表張平誼指出,本土品牌依舊處于小打小鬧的階段,沒有形成規模,吸引消費者的手段也僅僅是傳統的價格優勢。
但是這一“低價”也僅是與國際名牌相比較而言。據悉,國產品牌要比大牌便宜5倍左右,比仿冒品稍貴。
如此一來,出現的結果是,堅持維護“身價”的消費者去買國際名牌,好面子又圖實惠的人為仿冒品的流行亮起綠燈。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征收消費稅,國際品牌球具的銷售不會受太大的影響,原本就艱難度日的本土品牌則有可能因此雪上加霜。
本土品牌的困境
市場不成熟,消費群體不足,國外品牌過于強勢,凡此種種,本土高爾夫球具生產企業生存空間堪虞。
中國現在有自己品牌的高爾夫裝備生產企業不過10家,幾乎都是慘淡經營。據悉,深圳有家企業過去給世界第一的高爾夫球具做代理,現在自己做品牌,一樣的做工,一樣的質量,結果去年才賣出去不到100套,還都是半賣半送。
記者獲悉,從質量角度而言,本土品牌與國際大牌雖有一定差距,但基本可以達標。因為高爾夫球具的制作難度并不是很大,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
要打造本土品牌,更主要的問題在于企業的品牌意識、市場推廣的手段。
像阿迪達斯、耐克、Mizuno等生產高爾夫球具的國際名牌企業,都相當重視品牌形象的建立與推廣,不光有好的設計師,更簽約了世界一流的高爾夫選手為他們做代言。
耐克球具就是依靠與老虎伍茲的簽約才脫穎而出。
耐克早在1985年就推出了高爾夫鞋系列。但在和伍茲簽約之前,
耐克的整個高爾夫系列都一直在生存的邊緣掙扎,而且始終無法進入高爾夫的核心產業,也就是球及球具的市場。而在與伍茲簽約之后,
耐克在總值為8億美元的全美高爾夫球市場中的份額,從0.9%一躍而上為3.9%。
其實中國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一流的高球選手,像張連偉、馮珊珊等。然而,這些最好的球員無一例外地與國外企業簽了約。
不過,正在逐漸升溫的高爾夫運動還是讓本土企業盼到了一絲希望。
“以前打球都看不到人,現在每到周末都訂不到場。”某高爾夫愛好者對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的高爾夫賽事正逐漸將這項運動推到各色社交場所的前臺,就一個處于上升階段的行業來看,本土品牌目前的困境也許并不那么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