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琦:廣東企業家的后勁讓人擔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3日 11:58 贏周刊 | |||||||||
□贏周刊記者 龐華瑋 張建琦簡介: 西安交大管理學博士
現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企業理論與企業戰略。 近期發表論文:《職業經理人進入民營企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民營企業經理人流失原因的實證研究》、《經理人“背叛”的機理與雇主的對策取向 》、《人力資本的性質與企業的剩余分配》、《人力資本交易與國有企業的契約關系》等。 “只干不說”已經過時 贏周刊:近段時間以來,您對廣東、上海、浙江三地企業家綜合能力進行了調研,據說結果很有意思:上海的企業家綜合能力指數明顯高于浙江的企業家,浙江的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又略高于廣東的企業家。你們的依據是什么? 張建琦:我們研究11項企業家能力,每一種能力的權重都不同。 第一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關。 第二是制度設計能力。廣東的大多數企業家會制造產品的工藝和技術,但是很少企業家懂制度,由老板說了算,這種缺陷會造成企業增長速度減慢,產業轉型減慢,技術創新減慢。 第三是戰略思維和設計能力。真正好的企業家如果選定了好的新產業,他甚至會把經營了七八十年的產業丟掉。而現在大多數廣東企業家還是在選品種,跳不出自己的產業。 第四是文化塑造。一個真正的企業領導者應該塑造一種文化,文化對人的影響、約束力有時比獎金更有效。 第五是人才培育制度。這也是廣東企業的弱點,企業家說放權不放心,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到好人,或者說你沒有把人培育好。 第六是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我們在中央臺經常看到浙江民營企業露頭,而廣東很多企業家只做不說,這對整合資源很不利。 企業家綜合能力評價標準最核心的是這六項能力。另外,還有其他項目,比如貫徹執行能力,社會責任能力等。 贏周刊:廣東有一個傳統文化——“只干不說”,作為一個干實業的企業家,“說”很重要嗎? 張建琦: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企業家說話結結巴巴,人家甚至會對你的企業發生懷疑,很大程度上企業家自身的形象、素質、品格就是企業品牌,嚴介和出來就是太平洋集團的形象,張瑞敏出來就是海爾的形象,人們會把兩者畫上等號。 這方面我舉嚴介和的例子。他說的有時可能比做得還好,有人從北京跑來廣州聽他演講,講完之后,很多人給他遞名片,這肯定會給他帶來很多資源。 廣東人“只做不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是不行的,不愛聲張會影響企業的文化塑造力。嚴介和曾說,別人認為媒體是雙刃劍,我說不是,媒體報道我,我何樂而不為,通過媒體報道,我不花一分錢就做了宣傳。我的企業今天是浙江省知名企業,明天就是華中一帶的知名企業,后天就是全中國的知名企業。 贏周刊:外界說“珠三角經濟減速”,您是否同意,廣東企業家的素質問題是不是直接影響到珠三角的經濟發展? 張建琦:我認為珠三角經濟有沒有減速,這個問題還不能下結論。應當看三年五年的情況。與之對比,上海和浙江增長的速度加速很明顯。 初步研究的成果顯示,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與企業家的能力狀況有明顯的直接關系。我們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現在的企業家綜合能力指數是上海比較高,浙江次之,廣東略低于浙江。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擔憂廣東將會成為中國一流還是二流省份。一個地區的經濟規模直接受企業家的影響,每個企業的規模做大了,整個區域的規模才能做大。廣東經濟以后的成長規模、速度,從根本上講取決于廣東企業家的能力。 贏周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有沒有試圖尋找企業家快速提高綜合能力的鑰匙? 張建琦:中國普通高校,都是批量式生產、僵化式的教育,一直沒有培養高級指揮官的職能和模式。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座高校摸索出培養高級指揮官的成功模式,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有效的、快捷的培養高級指揮官的機制。我們學院開辦MBA有8年的歷史,我們一直在摸索,教授都在學習。我認為,目前中國的企業家比較重視管理的經驗和藝術,但缺少理論,應當系統學習管理的理論知識。 國企的激勵機制要跟跨國公司接軌 贏周刊:國企的激勵機制問題一直是改革的難點,大家關注的焦點,您怎么看國企的激勵機制? 張建琦:不能要求國有企業者完全無私奉獻,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應該獲得激勵,激勵要和市場逐漸接軌,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國有企業的激勵沒有完善,實際上還沒有完全到位,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方式,我想現在的MBO,關于考核,關于國企的經營者應當收入多少,跟跨國公司的激勵機制應當逐步接軌,但是不能否定國有企業的經營者的激勵,這顯然是不行的。但是這應當有一個過程,以前國企老總、廠長是按照行政級別的,但現在主要的激勵方式不應該是行政方式,不應當是從廠長到局長的晉升,而應當是經濟方式。你給國家多大的貢獻,要相仿于現代股份制企業,有相應的激勵,不是說量上的一致,但至少在原則上應當相適應,不一定要給你200萬,但我們畢竟是市場經濟,國有企業也要在市場上生存,民營企業也要在市場中生存,如果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和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收入過于懸殊,顯然會影響國有企業的效益,而且發生國有企業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這樣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更加不利,國有企業家也是理性,他會通過別的方式補償,導致貪污腐敗、揮霍浪費,他不能在個人收入上增加,就會增加職務消費,從中獲取補償。 中國式管理的法治思想被我們丟掉了 贏周刊:您認為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的差距在哪里? 張建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不掌握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國整個的管理體系、文化體系的創造也存在重大缺陷。我認為,中國企業走不出國門的原因,不完全是技術上的不完善,主要還是管理、文化、價值觀的問題。 贏周刊:中國式管理的要訣何在? 張建琦:中國的古典哲學講“道、天、地、將、法”、 “智、信、仁、勇、嚴”,你講“道”,“道”就是價值觀,得“道”的管理者,你的下屬可以與你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同生共死,不管市場起伏,工資高低,他死活都要跟你走。中國的管理,包括古典的管理,包括戰國時期的法家,都是有法治思想的,而我們卻丟掉了。 我認為,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古典管理文化的基礎上,還要把西方的東西吸納進來,把它的東西變成我們的一部分。中國傳統經典《中庸》、《道德經》都強調宏觀把握,而西方是解剖式的。完全宏觀式的把握不行,微觀的計量和解剖依然重要,所以要中西結合。 贏周刊:您常說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關鍵看他有沒有核心價值觀,這一點對中國企業發展的影響很重要嗎? 張建琦:中國必須找到它的價值觀。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大家都愛看韓劇,其實韓劇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人在骨子里都在呼喚新的價值觀,新的道德基礎,新的理念體系,我們民族缺這個,經濟走向就有問題。按照社會學理論,一個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缺失,遲早會阻礙經濟發展。 為什么要強調中國式的管理,包括弘揚中國古典哲學,都有這一層含義。現在美國有它的思想價值觀,韓國也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拿過去,但我們中國現在卻找不到我們的價值觀,新的價值觀體系是什么?我們得補上中國的缺失,這時代需要有一批精英來奔走呼號,來引導社會創立新型的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