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執行背后的本質規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0日 23:43 新浪財經 | |||||||||
伍建喬 經常有人說,“我們中國從來都不缺思想者和設計者,獨獨缺完美的執行者”。 在數年前,我對此觀點還是持贊同意見的。到2003年左右的時候,當“執行力”和“沒有任何借口”之類的書籍在大陸開始泛濫成災。也就是這股讀書熱潮,我開始結合以前職
我認為,執行只是表象的問題,執行背后的因素才是決定因素。在進入本文主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對于片面強調“執行”的幾點看法: 首先,“執行”不過是組織運行中一個動的狀態,它是組織運行成敗的必要過程,但遠非充分條件。我們片面強調“執行”,實際上就是緣木求魚。 其次,在“執行”之前,我們的任務布置者,都可能不清楚什么是“有效”和“有價值”的執行。那么,不理解真正的方向,這種管理無疑是失敗的。某些企業組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從他們以往經驗出發,要求執行者不打折扣地執行,基本不顧執行者的感受,不顧執行者的思想創意,更不需要執行者們有創造力。 其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執行者不了解任務本身,結果卻要承擔執行不力的責任。在現代社會張揚個人個性的時代大潮下,人們會對機械式的任務布置不可避免地持抗拒姿態,人們想了解“執行任務”本身的目的與意義,人不再只是機械的工具延伸。 其四,任務設計者與組織領導者、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以及內外部客觀環境相脫離,結果導致看似正確的設計,往往在執行者變了樣。 其五,片面地強調執行,太過于關注表面結果,必然導致的是組織彈性和韌性不夠,容易像緊崩的弦,或許能較快地執行任務,但實際上卻“欲速則不達”,甚至于導致組織的潰敗。譬如國內很多行業為什么那么快就走向成熟和老化,其關鍵就在于太注重當下,太注重于現時的結果,太想一次把樹上的果子摘光,甚至于想把這棵樹變成自己院子里的樹,獨享樹上的果實。結果經過充分競爭的行業,看來貌似強大的樹,往往都是非常的虛弱,乏善可陳之處,更不用說看到閃光點了。 要知道,在我們國內,一棵樹成活下來,可能要浪費幾十棵樹成活所用到的資源。我們對于資源的這種非科學運用方式,又怎么可能真正實現還是上個世紀大躍進年代所提出的“超英趕美”目標呢?可惜改革開放近三十年,我們有了點市場經濟頭腦,結果卻總是不能達到系統平衡,總是無法對客觀事物規律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總是做一些應急式的工作,能夠應對市場的變化和確保企業業務的正常運營就是非常不錯了。 凡此種種,都證明了我們國內企業缺乏的還是科學的系統管理,而不是某個管理技術與方法的運用。其實將“執行”問題的本質追蹤到最后,我們又回到了“標和本”的問題。 關于治標與治本,有以下種情況: 一是治得了“標”,急于擴張,就忘記了“本”,忘記了企業內部的碎片整理和思路梳理; 二是治不了“標”,當然就談不了“本”,經常手忙腳下亂,而不是按章辦事和穩健推行,基本上所有工作都是些例外事情,嚴重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思考能力; 三是連“標”都治不好的企業,沒有談“本”的資格,基本是被市場淘汰的對象,但也可能借助于某種特殊關系存活較長的時間,這是中國市場環境下特有的潛規則在起作用; 四是中國市場上存活下來的企業,即使大家背景和條件都差不多,但決定生死的法則是誰出的牌比誰更臭,這些市場資源就會選擇出牌比較穩健的企業,這證明了中國企業大部分處于“求生存和溫飽”的階段這一事實,鮮少有非常優秀的企業群; 五是標本兼治的企業,如果更加注重內功的修煉,又能適度關注外面信息的流通與處理,那么這些就可能是決定中國未來成長力的明星企業。 據我個人從方方面面了解的情況來看,第五種類型的企業,在中國還是非常稀缺的資源,還需要在市場角逐中繼續經受考驗。個人認為,標與本的關系,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同時也可能是一個藝術的問題,科學與藝術在這里沒有截然的分水嶺。 或者,如果企業管理如果能夠像某些設計較完美的游戲程度一樣,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將會少很多規劃者、設計者、領導者和管理者,將會有更多的資源去做執行的事情,也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這種設想是不成立的。古代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如人”的說法,其實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劃分階級的觀點,這體現了社會分工的必要性,更充分考慮了人的差異性。 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對于各種存在的問題,不必將它們都歸結到“執行不力”上,我們要多考慮一些本質的規律,多掌握一些務實有效的方法,甚至于我們要承認管理者的存在,就是因為企業組織有問題需要協調和解決,這是客觀條件所造成的,我們管理者的任務就是將那些混亂的東西體系化,系統解決之,然后不斷實現管理提升,促進企業的做大做強。 對于“管理”的看法,有的人可能會說“細節決定成敗”;有的人可能會說“管理就是決策”;有的人可能會說“管理就是如何選擇”;有的人可能會認為“管理就是如何保證組織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有的人則可能認為“管理就是如何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有的人則認為“管理就是協調協商與資源科學配置”;有的人可能認為“管理就是如何協同”;有的人可能認為“管理就是如何適應”;也有人會認為“管理就是一種賭博”。 從“管理”的種種理解與看法,我們能說人家的結論沒有一點科學依據嗎?“管理”可能要解決的問題及其方式是包羅萬象的,內涵與外延都可以無限延伸。但實際上,每一個概念都會有它自身特定的規定性,不能任意附會。從“管理”字面意義來看,我認為,首先是對于各種事情和問題,必須要“管”,有思想、有原則、有方法措施,有控制,也有檢查和考核;“管”之后,追求的結果是成“理”,這個“理”,一是體系化,然后是合理化和科學化,符合事物發展本身的規律,能夠基本達成共識和促進社會系統或者組織系統的平衡。 綜合上面的思考,我認為,對于企業管理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不能片面地強調和放大“執行”的意義和作用,我們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如果我們經常關注和思考“和諧、中庸、平衡、系統設計、科學、思考、反省和置換”等詞組,可能會助于我們形成更有利于實現組織平衡的思想與方法。 一個組織或者系統的成敗,我認為從設計組織系統及其結構與流程開始,就在產生力量的差異,而且這是決定企業組織競爭能力的源頭,其它各個部分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但決不是某個局部環節所決定。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往往對于各個要素都有合理平衡的處理方式,但又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能力,不致于成為沒有個性的企業和品牌。其設計與管控者,他會充分考慮系統各個要素與核心要素相得益彰。 (供稿: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