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與印度企業聯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16:17 《環球企業家》雜志

  中國與印度企業在資金、市場、資源、人才等方面確實存在競爭,但是也能一起開拓全球市場

  文/張帆

  近兩年,中國與印度這兩個長期在輿論上以“競爭、對比”態勢出現的亞洲大國,突
然在能源領域變得親熱起來。

  2005年12月,中石油與印度國有石油巨頭——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聯手打敗八家競爭對手,從加拿大石油公司競得敘利亞艾爾—福瑞特石油公司38%的股份,總值5.78億美元。今年1月,發改委主任馬凱與印度石油部長桑卡爾?艾亞爾在北京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就兩國合作在第三國開發勘探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達成協議。幾乎同時,中海油表示再次試圖進軍里海地區,而且有可能與印度公司聯手競購。盡管在生意未成功前,各方都刻意保持著低調。

  在

能源問題上“化敵為友”,中印僅僅花了幾個月時間,從2004年的安哥拉油田之爭,俄羅斯尤甘斯克之爭,到2005年的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之爭,中印之前一直是“冤家”。但由于受國際石油戰略格局的限制,海外油氣投資大多集中在拉美、非洲以及獨聯體國家等地區,中國與印度這兩個能源需求大國,不得不為海外油氣項目展開激烈競爭。在此環境之下,部分海外資產價格常常被哄抬過高,投資風險增大,使中印兩國都蒙受損失。

  “印中相爭總是讓第三國得益。” 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曾在多次不同場合感嘆。隨著備忘錄的簽定,中印兩國傳統上爭奪自然資源的競爭對手關系正悄然發生變化。取代惡性競爭的,是雙方共同尋找有利于維持自身能源安全的可能機遇。“市場有競爭但同時要有合作,兩國企業的聯合收購會更多地出現。” 艾亞爾表示。

  這實際也意味著中印兩國之間企業有可能改變過去互不往來,甚至互相敵對的狀態。事實上除了能源領域,在IT業、服務業方面,與印度企業聯盟不失為共同開拓全球市場的好辦法。

  最新的例子是,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印度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CS)、微軟公司就對共同組建超大型軟件企業的關鍵性談判達成一致。由三方組建的合資公司將是中國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預計于3月正式投入營運,計劃五年內提供兩億美元的產值。

  不妨看看印度的優勢。在班加羅爾,通用、微軟、IBM、甲骨文、德州儀器等國際頂尖品牌齊集于此,而印度本地的著名軟件企業INFOSYS、WIPRO和TATA咨詢公司等也雄踞一方。被全世界CMM等級評為最高級的75家軟件研發企業,有45家在印度,其中近30個在班加羅爾。

  在班加羅爾以外的其他印度公司也顯示出了以超低價格生產高品質產品,以及提供優質服務的特殊才能。從50美元的機票,每分鐘2美分、語音清晰的手機服務,2200美元的汽車,到由頂尖外科醫生主刀但價格卻比美國低許多倍的心臟手術,包羅萬象。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認為,印度已經萌發了塑造具有超強

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的端倪。

  那么中國能從印度企業那邊得到什么呢?是在軟件上的先進技術、以及國際通行商業規則的熟悉。而中國擁有大規模生產方面的主導優勢,同時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生產價值數十億美元電子產品和重工業設備的國家之一。因此,毫不夸張的說,如果這兩個國家真的能在行業層面上實現合作,“它們將統治全世界的技術行業”。

  事實上,在兩國企業正式聯盟之前,雙方的勞動力資源已經被廣泛應用在眾多全球化的生產制作流程之中——跨國公司把產品生產工作交付給中國,把軟件和電路設計任務交給印度。而借助互動設計技術,人們可以輕松、準確地制作出從電信路由器、渦輪發電機到個人計算機等各種產品的三維虛擬模型,因此跨國公司在印度的低成本實驗室研制出一件產品,再在中國的低成本工廠中投產的時間間隔會被大大縮短。

  然而現在,中印兩國已不必再通過跨國公司來進行間接合作了。除了能源公司,印度世界頂級的軟件外包服務公司Infosys也表示,將投資6500萬美元,擴大其在中國的業務,并打算在未來兩年內在中國聘請2000名電腦專才,并在上海和杭州設立基地;由中印雙方和微軟公司合資、將于3月份運營的軟件企業,將面向全球主要市場提供軟件和信息技術外包服務。微軟承諾在新公司組建之后,會將部分外包業務放到這家公司來,而印度合作方也可能將部分業務轉包此間合資公司。

  毋庸置疑,同樣作為亞洲的發展中大國,同樣有著持續的經濟增長,中國與印度的企業確實在資金、市場、資源、人才等方面存在競爭。但現階段,中國和印度的企業面臨的問題不無相似——如何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如何處理生態環境、社會問題、金融問題等方面所帶來的風險。因此,若中國和印度企業的同盟,善于利用他方的資源,有望為雙方企業的發展充當“加速器”。

  此外,由于中國企業資源大多仍在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上,隨著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兩國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這點在技術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更應在與印度企業的合作中積極學習技術、管理經驗方面的經驗,以擺脫勞動力密集型生產者的烙印。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