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運啟
解決“中國制造”的難點
對于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目前最為核心的兩個方面無非是技術和品牌。這兩個難以平衡的雙翼,讓我國制造業難以辨清方向。畢竟,現實情況是,韓國現代開始沒
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卻演繹了一個從品牌轉化成實力的神話故事。聯想同樣缺乏技術創新,但在走品牌之路的同時,利潤只有1%到3%,再加上IBM的PC業務,其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作為制造業的高端領域,裝備制造業集中了制造業中的高新技術與先進管理模式,控制著整個制造業的走向,決定著整個制造業的水平。因此制造業升級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增強裝備業實力,其二是加快制造業信息化,特別是向ERP要“手段”。
TCL是以海外并購作為戰略突圍的典型代表。這樣的道路除了以相當靈活的“機會主義”抓住歐美等國某些品牌衰落的機會,透過收購尋求快速做大企業,在規模上成為電視和手機的全球最主要的企業之一,進行戰略卡位;背后還包括透過并購獲得TCL急需的產業技術(電視和手機都如此)。
在中國的醫藥行業里,與具有傳統優勢的中草藥相比,我國在生物制藥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著相當的差距。雖然我國已經開始了對藥品制造企業實施GMP管理,但醫藥制造企業整體的競爭能力還有待提高。中國本地的醫藥制造商仍然缺乏進行資本密集型研發所需的資源。美國9家最大的醫藥公司中,有7家2000年的新藥研發經費在20億美元以上。而在我國,去年全國投入于新藥研發的資金只有40億元人民幣,只相當于美國研究一種藥品的經費。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有100多種產品產量占世界首位,像電視和手機。但中國的“高端”制造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還不能滿足“中國制造”的需要,很多生產設備需要進口。因此,升級“中國制造”刻不容緩。
讓“中國制造”走得更高更遠
低成本、低價格是中國企業現實競爭優勢所在,但這不應成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一勞永逸的“殺手锏”,更不能成為中國產業的長期貿易利益所在。而要使“中國制造”擔負起打造民族工業和民族品牌的大任,則應不斷升級,做好以下幾點可以使中國制造走得更遠:
1.政府的支持與政策鼓勵。“中國制造”并不是某個行業或某一個企業所能完成的,它既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并自主的投入進來,更需各級政府的支持鼓勵,以及政策的傾斜,以及投資融資寬松環境的創造,政府則應當成為“中國制造”企業和行業最有力的推動力。
2.解決人才瓶頸,實施教育突破。第一、藝術教育應該注重應用性,而不是純美術的、純技術的;第二、應該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第三、應該打破條條框框,與相關產業緊密聯系起來,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平臺;第四、教育不僅應注重數量,更應注重質量;第五、建立較強的人才和管理團隊。
3.中國制造業要在轉型期取得突破,實現從“中國制造”跨越到“中國創造”。市場需求、大規模制造能力,以及形成能組合全球科技資源的開放性研究體系。要強調一點,自主創新并不是閉門造車,相反,我們要形成跨越國界、全球性的開放系統,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都由自己搞,哪些可完全引進,哪些需合作開發,哪些要獨立研發,企業要根據市場前景、自身能力及收益進行比較,以形成技術集成能力。此外,要調整企業的組成結構,促進專業化分工,形成產業集群。
4.提高技術含量、培育知名品牌,當然是一條非常好的應對之道,但是,技術和品牌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品牌的成長,是一個長時期培育的過程,不能應付迫在眉睫的困境。
5.立足買方市場,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滿足市場。當今社會,客戶的需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快速;二是解決方案;三是多種產品選擇;四是授權。這些要求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對于中國的制造企業則需要努力做到才可與國際產品品牌機抗衡,而以消費者為市場需求的出發點也是“中國制造”成功的基礎。
6.理念、管理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創新能夠使你擁有更有效的變革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突破原有的系統,將變革以后的新系統。創新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創新,應當成為我們企業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但中國制造業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創新的模式需要不斷的反思。讓“中國制造”真正成為遍布世界,造福人類,完成一項項使命的“世界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這一天終究會到來,這點我們始終堅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