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海外博弈 不能喪失的是賺錢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13:20 《新營銷》 | |||||||||
易春雨認為,目前TCL海外業務的虧損屬于戰略性虧損。TCL可以階段性地虧、戰略性地虧、有意識地虧,但這個底線是可以不賺錢,但是一定不能喪失賺錢的能力。 文/本刊記者 婁楊 2005年,“國際化”一詞讓中國企業很是興奮:聯想收購了IBM的PC業務,明基收購了
然而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征程中,也會有另外一種感受,這就是無奈。在這些先行兵中,感受最為深切的,恐怕是在這一年里大起大落的TCL海外業務。數據顯示,TCL的海外業務,2002年的利潤為3000萬元人民幣,2003年為8000萬元,2004年上升為2.8億元,2005年除去兼并資金,利潤為2.3億元。2005年,TCL海外走出亞洲和歐洲,積極向非洲、美洲、澳洲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是在這一年,TCL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總裁李東生承認對困難認識不足。 TCL海外事業部被推到了前臺,盡管有人對TTE (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TA (TCL和阿爾卡特合資公司簡稱)業務提出了質疑,甚至就TCL的海外業務提出了“中國企業究竟該不該國際化”的疑問,但主管TCL海外業務的新興市場業務中心總裁易春雨堅持認為:“我們的初衷沒有改變,只是現在關注的人多了,他們認為海外市場是一塊新大陸。我們有壓力和困難,但是TCL在海外沒有喪失盈利的能力。” 易春雨,1993年拿到投資學博士學位后想到加拿大深造,卻“一不小心”進了TCL。1998年,易春雨組建TCL國際業務部,為TCL試水海外市場。7年過去了,易春雨現在是TCL集團副總裁兼新興市場業務中心總裁,是TCL海外市場的掌舵人。 2005年圣誕前夕,易春雨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國際化是企業的必由之路 《新營銷》:TCL當初在歐洲做收購的時候,很多中國人才知道,原來我們也是可以收購外國公司的。但是現在你們遇到了困難,大家又說是不是除了收購,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就沒有其他方式了?你是怎么看這一問題的? 易春雨:事實上,TCL在建立的時候就有外資的成分,但那時與外界的接觸,幾乎是一種無意識的商業活動,是非常簡單的“國際化”。從1998年到2002年,4年時間的積累促成了TCL跟飛利浦的合作,做戰略OEM。這是TCL海外之路的第二個階段。從這時起,TCL開始從越南試水海外自主品牌的經營,并迅速擴大到整個東南亞,進而拓展到了俄羅斯和澳洲、拉美。2002年以后,TCL開始跟國際企業進行OEM合作,并進行大系統的對接。在那4年里,TCL在海外的成長很快,海外事業部系統也初步建立起來。營銷是海外業務的龍頭。只有經營架構不斷深化、升級,才能形成一個國際化的規模。一個企業要想成為國際化的品牌企業,要想完成國際化的使命,沒有一個全球性的經營架構是不可能的。 《新營銷》:是TCL更主動地尋求OEM機會嗎? 易春雨:這肯定是雙方共同的行為。國際著名品牌跟TCL合作,是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對于TCL而言,也是有標桿意義的。這樣的合作說明TCL國際化的系統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當我們在國外的經營架構發展得越來越好時,就導致了TCL全球性的兼并和收購。 《新營銷》:那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收購兼并是不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唯一道路? 易春雨:兼并收購涵蓋了國際化的所有要素,從資本到品牌、經營的要素全部包含了,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的。缺少任何一步,兼并收購行都會消化不良。如果說連最基層的要素都沒有國際化,又怎么能夠全面國際化呢? 《新營銷》:也就是說,TCL走的這條路子其實是有慣性的。 易春雨:哪怕收購和兼并沒有發生,TCL也會按照原有的邏輯和慣性去做海外市場。國際化的道路我始終看好,一直沒有任何懷疑,因為這是趨勢,是潮流,是企業崛起不可改變的方式。 《新營銷》:為什么TCL把海外業務的第一步棋下在了越南? 易春雨:當時選擇越南,是因為越南離中國比較近,后方支援方便;文化上兩個國家比較接近。到越南考察后發現,市場上的國際品牌定位非常高,與當地的實際消費水平不相符;大屏幕彩電剛剛興起,市場容量很大……綜合各種因素,TCL決定把第一步棋下在越南。 《新營銷》:這就是說TCL在選擇海外市場時要遵循三個標準:一是競爭品牌市場不飽和;二是新技術興起,創造了機會;三是存在很大的市場增量。 易春雨:當TCL完成了在美洲、澳洲的布局后,“標準”就已經不重要了。在新興市場上,所有國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全球布局,每個國家我們都是有機會的。當初在越南等國家,日韓品牌定位高端,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競爭還不充分,產生了市場空白區域。目前包括TCL在內的家電企業再考慮進入海外市場,考慮更多的是“新興市場”。因此,如果說真有“標準”的話,那就是對某一市場增量和存量市場機會的判斷和把握。 《新營銷》:為什么包括TCL在內,很多亞洲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的時候都是從不發達國家開始的? 易春雨: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之路很多時候是看著日韓企業的腳步進行的。而三星、LG等在發達國家的市場拓展,主要是為了增加品牌的無形資產,真正賺錢的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因此,TCL一開始進行海外發展的時候也沒有考慮發達國家,一是因為那時的中國品牌在國際上是微不足道的,想在發達國家落地發展,必然犧牲自己的品牌;二是必須承擔長時間虧損的風險,而那樣的風險對于羽翼未豐的中國企業而言過于巨大。 《新營銷》:那么TCL會放棄發達國家嗎? 易春雨:歐美國家TCL品牌一定會做的,這個市場現在品牌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認為時機越來越成熟。目前我們在歐美以外的國家,也就是在歐美的周邊區域開始準備做TCL品牌,比如墨西哥。盡管墨西哥不是美國,但是它屬于美加北美自由貿易區,進入墨西哥就等于在為進美國市場做準備。同時我們也在匈牙利這些地方做TCL品牌的準備工作。匈牙利是歐盟國家,我們盡管沒有去歐盟的心臟部分做,但是已經在周邊國家打基礎了。機會成熟以后我們一定會做的。我們現在叫“新興市場業務中心”,好像不管歐美的事情,其實不是那么回事,只是時機不到。 適應性就是TCL的核心競爭力 《新營銷》:你曾經說過,TCL在國際化上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盡快形成系統集成效應,二是希望經驗能夠復制。現在做得如何? 易春雨:我們的系統改進比較快,核心能力也在形成之中,我們希望核心競爭能力能夠復制。這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沒有終點。跟別人比,我們已經有這個基礎了。 《新營銷》:TCL海外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 易春雨:很多人都問,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要說技術,誰能跟三星、索尼、松下比?企業實力也比不過。而員工能力、管理能力、國際化經驗、市場經驗,我們都是很難跟它們抗衡的。再說具體一點,LG在俄羅斯一做廣告就是幾千萬美元,我們能投入幾十萬就相當不錯了。我相信達爾文的一句話:“適者生存。”越來越強化的適應性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新營銷》:能說得具體一些嗎? 易春雨:在不同的市場,我們能最適合當地的要求,能夠開發出最適合當地市場要求的產品,能夠制定出最適應當地使用習慣的服務政策,我們也能夠克服工作環境的不足,還能夠去那些別人去不了的地方,這就是適應性。 再比如,TCL進入越南市場,采用的是百分之百投資自建工廠;到菲律賓時變成了改裝工廠;而在印尼根本就沒有工廠,而是尋找合作伙伴,借用別人的生產線……我們在不同的地區,也在尋找最適合TCL生存的方式。 《新營銷》:TCL在國內的營銷網絡做得比較好,這對你們海外市場的拓展有幫助嗎? 易春雨:TCL在國內的銷售網絡做得確實不錯,但這樣的優勢在TCL從事海外銷售的時候卻不存在了。因為在國內TCL已經有了自己的平臺,制造平臺、訪問平臺、財務平臺、運輸平臺都是現成的,到了“做市場”的時候,就是一個銷售、行銷概念。但是在國外,什么都沒有。 營銷不是空中樓閣。我們總不能從國內發貨過去,50%的關稅,30%的增值稅,到了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了。因此,營銷的前提是解決一個制造問題。在海外談銷售,無疑只是看見了冰山一角。冰山上面的一角,能夠看見的就是促銷、營銷、廣告、銷量、出貨。收錢很激動人心,但這一切都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已,水下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看不見的。 《新營銷》:“冰山一角”之下還蘊涵了什么? 易春雨:除了銷售、渠道等狹義上的4P以外,我們還需要解決產品進入市場之前的政府關系,需要建立合適的財務體系、法務體系、人力關系……TCL在國內強,是因為冰山在水下的那一部分經過20年的發展比較健全,那么把水上部分做好就可以了。但是在海外就不是這樣了,甚至我們還面臨著“負數”,也就是當地對中國過去產品形象的惡劣印象,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改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TCL剛進入南亞市場時,面對的不僅是日韓企業只手遮天,還有當地人和經銷商對中國產品的極大不信任,以及對中國企業的不了解。整個國家的報紙都在說中國的產品是假的,中國產品一無是處,甚至連雞蛋都是假的。但那個時候日韓企業在當地雖然產品名聲不錯,但是卻并不重視當地市場感情的培養,甚至連個經理級的人物都看不見。于是,TCL開始在每個城市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一有投訴立刻做出反應。越南人狂熱地喜歡足球,遇上電視壞了,TCL就派人上門維修,甚至先拿一臺備用機給客戶用著,漸漸取得了消費者認同。 所以說,整座冰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4P。 《新營銷》:你一直在遵循4P理論做市場嗎?現在很多企業人都不屑談4P了。 易春雨:我說的不是國內狹義的4P。比如單是產品,在國外就延伸到規劃、設計、采購、制造、成本控制,最后才是產品。這個經典理論不會過時或者錯誤。每個國家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從營銷角度解剖、解析海外系統,我們完全可以用4P來涵蓋。4P是一個最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理論,有了4P然后才有供應鏈、供應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 我們沒有喪失賺錢的能力 《新營銷》:最近有不少對TCL質疑的聲音,包括對TCL國際化。但有人認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否盈利不是唯一的標準。你贊成這種說法嗎? 易春雨:做企業一定要盈利。企業本來就是一種賺取利潤的工具。但是我們站在一個哲學的角度看問題,賺錢就不僅僅是一個短期賺錢還是長期賺錢的問題。現在講的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可持續地賺錢。為了市場占有率,為了規模,為了客戶關系,為了信譽,我們可能主動讓利。甚至為了競爭,我們也主動讓利。這些讓步只是階段性的。TCL海外業務的目的就是可持續地賺錢。我相信我們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沒有喪失可以賺錢的能力。 《新營銷》:但是讓步一定有一個底線,TCL的底線是什么? 易春雨:就TCL目前的情況,我們的虧損有一部分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甚至是預期的虧,也有一部分是意外的虧。我們可以階段性地虧、戰略性地虧、有意識地虧,但這個底線是可以不賺錢,但是一定不能喪失賺錢的能力。機能可以壓到最小,但是賺錢的能力一定不能喪失。只有這樣,任何時候一旦有條件我們就可以馬上長大,賺錢。 《新營銷》:也就是說,你認為TCL目前的虧損只是戰略需要? 易春雨:我們的虧損分為兩部分,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預料之中的。我們有做先烈的勇氣和決心,我們有這個準備,包括18個月扭虧也是在意料之內的。但是我們對一些困難估計不足,導致了目前暫時的虧損。但意料之外的困境,我們是可以扭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