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當和尚遇到鉆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5日 21:25 《管理@人》 | |||||||||
劉戈 做生意的人喜歡燒香拜佛。隨便到一個廟里,你看到的那些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生意人都是和尚們的最愛。 一般說來燒香拜佛的生意人分為兩派。一曰實戰(zhàn)派,大抵是生意場上遭了磨難或是有
一曰理論派,但凡生意場上已經(jīng)功成名就之士,舉目四望,有點一覽眾山小、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他們發(fā)現(xiàn)學生時代的哲學課并沒有讓自己搞清楚“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之類的終極問題。分辨此派的核心標準是,每到一廟必找到當家住持,切磋一番。過招之后,出得山門,唏噓不已。只覺六根清凈,佛光普照,紫氣東來,兩腋生風,身輕如燕。 實戰(zhàn)派也好,理論派也罷,在中國,佛教是作為世俗生活的對立面或者說是參照物存在的。佛是高高在上的,他所要解決的是人的力量無法操控,人的精神無法平靜的問題。所以“遁入佛門”被看作是對現(xiàn)實生活失望、無奈、厭倦、恐懼的同義詞。 網(wǎng)上流傳很廣的一組圖片:在紐約的一間寫字樓的大廳里,兩位來自西藏的僧人把彩色的細沙當顏料,用了幾天的時間繪制了一副展現(xiàn)天上人間精美絕倫的圖畫,作品完成了,人們還來不及細細品味這畫的奧妙,他們便從容的開始親手毀掉自己的作品。兩位僧人把沙子裝進兩只口袋,揚長而去。圖片的最后一副是一行字:繁華只是一捧沙。這句話透出的卻是中國人對于佛教的基本理解。 做了這么多鋪墊,是想清晰的表達我在看到《當和尚遇到鉆石》這本書時的感受。作者麥克爾·羅奇是一名受戒的藏傳佛教僧人,修行22年,獲得格西學位(佛學博士)。也就是說這不是一位佛教愛好者或是在家修行的居士,而是一位真和尚,藏傳佛教里應(yīng)當稱做喇嘛。他的傳奇之處在于不僅身為一個洋人去鉆研佛教,而且他的信仰幫助他成為一名成功的珠寶商人。 作者一邊往返于美國和印度之間,在修行的同時開始創(chuàng)業(yè),與別人合伙初試鉆石生意,用了17年的時間把一個靠5萬美圓貸款的起家的鉆石作坊發(fā)展成年銷售額一億美元的珠寶公司。他把自己的生意看作是佛教博大精深教義在世俗生活中的實踐。 作者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和宗教修行上找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關(guān)鍵詞——鉆石(金剛石),在娓娓道來鉆石的切割、加工、交易的過程以及自己在這個行業(yè)中摸爬滾打故事的同時,解讀《金剛經(jīng)》的精髓所在和這本經(jīng)書在經(jīng)商中的運用方法。在這里鉆石被賦予了深刻的意味:成功的商人應(yīng)當象鉆石——堅實穩(wěn)固、無堅不摧卻又清澈透明。 這本書值得一讀的原因在于,作者理出了一套“商場佛學”,用自己的實踐和對佛教教義的剖析告訴大家,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完全可以和商業(yè)行為巧妙地融為一體,而不是將他們看作是相互對立或者互為補充的關(guān)系。 作者的“商場佛學”簡單的可以概括成三句話:一是做商人賺錢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當然要干凈誠實的賺錢;二是賺錢的時候要樂在其中,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三是要以此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人生。當信佛這件事和經(jīng)商這件事可以合二為一恰如熱愛美食的人做了廚師,渾然天成完美無缺。 在中國,宗教一直都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對立面。當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把人們的心理沖擊得七零八落、七葷八素、七上八下的時候,重新回到傳統(tǒng)智慧,去發(fā)現(xiàn)其在當下社會的先進性,進而創(chuàng)造個人和諧生活乃至建設(shè)和諧社會,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