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2005中國最受尊敬企業頒獎 > 正文
 

企業與和諧社會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7日 12:00 經濟觀察報

  企業是社會上數量最多、雇員最多、掌握和消耗社會資源最多的機構,它在社會和諧中扮演重要角色

  何志毅/文

  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與經濟觀察報合作評選“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已經第五年
了,當時提出最受尊敬這個概念,就是想倡導企業關注利益目標之外的事,關注社會、關注環境、關注弱勢群體等等。去年中央提出了和諧社會的理念,而當今社會的主流是經濟建設,企業則是社會上數量最多、雇員最多、掌握和消耗社會資源最多的單位,無疑,企業在社會和諧中起著重要作用。企業之所以受到社會尊敬有很多因素,從今年開始,我們決定除了按指標體系評選之外,每年找一個主題,經過討論,今年的主題定為“企業與和諧社會”。

  企業的三重境界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間說作詞有三種境界,我想類比說做企業也有三種境界,我還沒有在中國古典詩詞里找三句特別貼切的話,只好用三句大白話:第一種境界是一個人吃飽了公司就不餓,第二種境界是員工吃飽了公司就不餓,第三種境界是社會吃飽了公司就不餓。

  我對大量的企業家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絕大多數人開始辦企業的時候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待遇。我跟柳傳志做一個電視節目時問過他:我現在當然不認為你是在為物質而奮斗,但是你在什么時間開始不考慮物質而只是追求精神的?他說是十幾年前到香港去,他的名義工資很高,但發給他每月2000元的時候。我也問過二十多位民營企業家同樣的問題,回答最低的是在個人資產500萬元的時候,最高的回答是個人資產達到一個億的時候。

  當企業家個人的物質利益得到滿足以后,就會考慮企業的長治久安問題,企業要長治久安,基業長青,就要考慮員工的利益和相關單位的利益,如用戶和供應商,周邊的社會等等,就要建設品牌、注重信譽,就要考慮大家共贏,有長遠的眼光,這個時候境界就提高了一步。

  企業再持續穩定地發展,就進入第三種境界。企業家認識到,企業今天得到的成果,除了個人的努力、企業全體員工的努力以外,這個社會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只有社會好,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才有保證。企業家應當站在社會的角度看問題,對與企業不直接相關的事情也要關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這個社會的穩定、和諧和發展做一些貢獻,為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做一些貢獻。

  世界上很多大企業都成立了企業社會責任部門。我到德國去跟德國企業社會責任聯盟有過交流,這是德國最大的二十三家企業成立的聯盟,如大眾汽車公司、西門子公司、德意志銀行等等。這二十三家公司內部都有企業社會責任部,有些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只是當時的名稱和現在有所不同。

  企業為什么需要關注社會責任?

  中國當年的經濟改革是一手造市場,一手造企業。企業的核心任務是建立市場意識和用戶意識,以經濟效益為首要任務。在短短的二十年中間,中國的經濟迅速成長,GDP總量達到了世界第六,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社會上迅速出現了一些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但是,中國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不是900美元和1100美元的平均,而是50美元和7000美元的平均。

  因此,在中國的有些地區和有些行業中,企業可能還是要強調要市場化,強調利潤導向,強調市場和用戶。但是,同時對很多大企業、市場化比較早的企業、很成功的企業,已經要開始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了。

  中國之所以在人均GDP才1000美元的時候這個問題就非常突出,有四個原因:

  首先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比現在的匯率高。我們人均GDP是1000美元時,按照貨幣購買力來計算很可能是2000美元,要不然國外教授很難理解一個大學教授拿500美元月薪就活得很好。國外很多人想象不來很多地區的民工拿50美元月薪就能生活。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歷程證明,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以后,社會不安定的問題就開始出現了。而中國這個時候相對貧困問題比我們想象的在一般國家人均GDP1000美元時更嚴重、更突出,弱勢群體的心理失衡問題比較嚴重。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引進了市場經濟的機制,充滿了活力,但法律法規缺失和嚴重滯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理念上的兩種制度。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相當于從白向黑過渡,中間一定要經過一個灰色地帶。原來的法律法規可能都要打破或改變,而且經常是先在實際中突破了以后才去更改已經不適應的法律條文,或者原來根本就沒有法律,做了以后產生了問題和矛盾,才建立了法律法規。深圳就是典型的率先突破了各種法律束縛的,比如土地制度、外匯制度等等。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這種現象導致了人們法律意識淡漠甚至無法無天的行為習慣。

  第三個原因是缺乏統一的價值觀和道德。中國本世紀有兩次嚴重否定傳統文化的運動,一次是五四運動,中國的知識分子打掉了“孔家店”,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懦弱追根尋源是中國文化根子。第二次是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達到極致。雖然改革開放后提倡先干再說,有些問題不爭論,但價值觀和道德界線還是混亂的。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傳統理念中有些因素對搞市場經濟可能不太有利。但這一代人或幾代人很難改變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可能還是只能去適應它。比如說重義輕利的理念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任何社會都不會倡導只要利而不要義,只是孰先孰后、孰輕孰重些的問題。市場經濟的理念是建立在天下為私、先利后義之上的,只要機會公平,結果的懸殊是合理的。但中國歷來崇尚天下為公,崇尚均貧富。歷史以來提倡均貧富都是得人心的。

  企業家的角色

  本來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是不一樣的,經濟學家主要是幫政府和社會大眾的,而管理學家是幫企業家的。但是我們這些管理學家即使站在幫助企業的角度上也不能忽視、或者應該很認真的探討企業和整個社會環境怎么和諧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計劃經濟中走過來的,現在也應該憶苦思甜,思市場經濟的甜,憶計劃經濟的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很多人是反過來的。不僅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如此,我曾經和一位原來航天部的高級專家有一次談話,他們的待遇應該還不錯,但是他們有很強烈的失落感,他說,你們是改革的得益者,我們是改革的受損者。社會在改革過程中有很多相對貧困者,產生相對失落者,如果說這種人越來越多、這種情緒積累很多、很強烈,這個社會就會產生不穩定因素。

  中央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來要構建和諧社會,是因為看到了中國社會如果再不注重或者說適當地注重公平和效率平衡問題的話,可能會產生問題,甚至走回頭路。這種可能性并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這是因為,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連政府都會失去對這個社會的控制力。

  那么,這本來是政府要考慮的事情,跟企業家有什么關系呢?我即使站在幫助企業家的角度上也認為企業家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到了。因為只有一個和諧社會,只有一個讓我們的各種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能夠健康成長的環境才是對企業和企業家有利的。企業在當今社會里是既得利益者、是強者,擁有大量的資源,而企業家則是在企業里掌握社會資源的強有力的人。我建議企業家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把企業家的身份拿掉,假設我們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或者是改革的相對失意者,我們會怎么來看這個社會?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些問題,我覺得和諧社會對企業的生存環境非常重要,企業應當積極參與建設和諧社會。

  那么,企業家能夠做什么事情呢?第一要理解社會環境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中國的企業家能夠這么快地成長、這么快地發財,很大程度上是社會財富向你的轉移;第二要要理解中央提出來的建設和諧社會理念的正確性或者采取一些措施的合理性;第三要力所能及地為這個社會的穩定安定、和諧發展做一些貢獻。學者和媒體也要自覺自律地為這個和諧社會盡力,不能夸大矛盾和煽動大眾的不滿情緒。

  我建議企業家們想幾個問題:從社會的角度為什么要設計出讓你賺錢的制度?為什么鼓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你給社會的多還是社會給你的多?市場經濟制度的持續和穩定對企業發展和國家、民族的富強重要不重要?大多數人對市場經濟制度的認同和支持重要不重要?企業和企業家是否應當有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體現在什么方面?

  企業可能的7種貢獻

  企業對社會的作用和貢獻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在市場經濟制度下主觀為了自己獲利客觀上要

為人民服務。企業想賺錢,就要想方設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讓消費者把錢投給自己。因此客觀上企業不斷地在發現客戶需求和試圖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客戶,結果做到了在計劃經濟“為人民服務”理念下沒有做到的事。中國只搞了二十多年市場經濟,“人民”就被企業搶著服務好了很多。如果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企業把“人民”服務好了,政府的資源就可以幫助弱勢群體,搞文化教育,搞社會福利等等。

  第二,企業要雇人,雇人就業使人安居樂業是對社會很大的貢獻。失業人很多的社會一定是不安定、不和諧的社會。世界各國大量的就業都是中小企業解決的,哪怕它們不提供稅收,只要解決了就業就是對社會很大的幫助。工業社會的“民”大部分都在企業里,所以企業家造福于企業的員工,使他們就業,使他們樂業,就給社會帶來貢獻。

  第三個貢獻是稅收,企業稅收供養了政府和社會公共機構、供養了國防力量。

  第四個貢獻是企業的技術創新推動了整個社會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現代社會的技術創新絕大多數是市場力量推動下的企業投資研究完成的,社會大眾因此而獲利。

  第五個貢獻是出于企業的利益對上下游和利益相關者的帶動和合作,對社會進行一些利益相關的捐贈。比如幫助上下游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或者技術進步,比如捐贈社會但是要名、要起到廣告作用。這也不錯,本來有些事情是政府做的,但西方政府為什么對企業捐贈還可以扣稅?因為政府有官僚主義,政府決策程序長,政府大事多,不能及時解決社會的小災小難,所以可以由企業做,企業出了這個錢既可以扣稅又可以改善自己企業的形象。想想如果每一個企業都能夠為周圍的社區做一點好事,加起來是多么大的力量?

  第六是跟企業利益無關的純公益性捐贈。像李嘉誠捐了十億港幣給香港大學,而且不要求冠名,不指定用途,用在哪里學校自己決定。李嘉誠捐的

北京大學
圖書館
也沒有冠名。李嘉誠還在家鄉汕頭獨立創建和常年支持汕頭大學。李嘉誠的動機是主動對社會進行回報。

  第七是對社會環境的關注、資源的關注和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做企業不能破壞環境,不能浪費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講,工業時代的幾代人在歷史上可能被寫成最不好的幾代人。工業革命形成了企業,大大促進了技術進步和財富積累,但消耗資源、破壞環境最大的也是企業。工業革命兩百年企業把地球十六億年形成的資源和人類五、六萬年賴以生存的環境快要消耗和破壞完了。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企業對人類未來的五萬年、十萬年的生存環境負有責任。企業競爭還使得人們對財富的過度追求和生活過度勞累和緊張,使得人們的幸福感下降、生活質量下降。過去倡導節約是為了效益,現在倡導節約主要是為了節約社會資源。過去把員工當作獲利的工具,現在應當考慮如何以人為本,最終是為了人。

  前四項責任是企業客觀要對社會盡的責任,不管你主觀上是否意識到,事實上都對社會有利,企業家和社會大眾都要認識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要搞市場經濟的理由。后三項責任是企業家認識到以后主動去承擔的。在當今中國社會,企業家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整個企業家階層應當共同維護和促進這個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發展。企業家是當代社會的精英,手中掌握大量的資源和權力,當然對這個社會有責。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也有責任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為富不仁”、“無商不奸”、“見利忘義”的傳統商人形象,樹立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新形象。

  我們希望評選出來的“中國最受尊敬企業”是中國企業中承擔社會責任的典范,是建設中國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從而帶動中國企業共同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和諧做出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企業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