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創新管理 > 正文
 

解讀自主創新戰略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6日 14:14 《企業文明》

   為什么要自主創新?

  ——時代的呼喚

  2004年以來,一個響亮的聲音——自主創新,如春雷掠過大地,響徹神州上空,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2004年,北大方正等十余家企業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宣言;之后不久又有100余家企業在京聯合發布中國企業自主品牌宣言。

  2004年,在中央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地提出“自主創新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的論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提出“要把推動科技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胡錦濤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強調“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經濟結構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

  2005年,在3月召開的“兩會”上,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一個國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長久地保持優勢,取決于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并要求將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作為這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把自主創新作為“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在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制定了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明確提出要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把增加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框架。

  在2005年8月舉辦的中國廣州花都汽車論壇上,圍繞自主品牌建設問題引發了被媒體稱為“龍何之爭”的大討論,進而席卷全國。當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發言中講到“我們不能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里,汽車產業注定是一個國際化的產業,我們如能把最后剩下的五六家大的汽車制造企業都在中國落戶,我認為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勝利,不一定要獨資搞出一個中國自己的品牌,才是我們自己汽車工業的勝利。”語音剛落,原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馬上予以強烈反駁,指出“沒有自己的品牌,在世界經濟中就沒有地位。”之后,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企業家、財經評論家、科學家和廣大民眾,紛紛加入這場討論甚至是論戰之中,時間長達數月之久,至今余波未息。

  從企業到政府,從基層到中央,不約而同地以如此集中度、如此高頻率、如此高強度地呼喚、強調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的緊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是改革開放以來沒有過的。這不是偶然的靈感閃現,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使然。

  自主創新,這是時代發出的急切呼喚:

  提升國家競爭力呼喚自主創新。根據有關數據,中國在2004-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居第44位,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主要的49個國家中位居第28位,處于中下水平,這與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六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其表現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含量產品,80%以上依賴進口。發達國家知識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0%至80%,而我國僅20%至30%。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看,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提升城市競爭力呼喚自主創新。根據聯合國按知識競爭力指數作出的排名,上海市在世界大城市中僅名列第119位,其得分是名列第一的美國舊金山的1/15。而上海市已連續幾年位居我國各省市申請專利數量之首。

  提升企業競爭力呼喚自主創新。根據國際經驗,一個企業要有競爭力必須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一般其技術研發投入不應低于銷售收入的3%,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要占銷售收入的10%以上,不然,就將失去競爭力。而我國目前在大中型企業中,有71%的企業沒有研發機構,有2/3的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活動,2003年企業新品開發的支出僅占銷售收入的0.66%。2004年我國180多家涉及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國有大型企業申請專利總數僅6570余項,還不及美國、日本和歐盟一家跨國公司的專利申請數多。

  參與經濟全球化呼喚自主創新。世界發展史表明,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就難以參與經濟全球化并分享全球化的成果。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品牌、核心技術代表著市場控制權、利潤控制權和收益控制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你就會失去市場控制權、利潤控制權和收益控制權。

  要看到,我國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獲得了巨大進展,實力大為增強,但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正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一是單純引進技術戰略沒有達到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事實證明,核心技術是引不進來的,丟了市場卻沒有換到技術。發達國家及其企業對我國實行嚴格的技術限制,不僅國防技術,就是民用技術也有許多限制,如美國的氣象預報數學模型根本不準向中國出口,而歐盟則明文規定,向中國出口的氣象預報模型必須有10年以上的差距。這就有使我國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的風險,而打破這種循環要靠自主創新;二是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掙扎徘徊。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跨國公司對我國采取價格歧視、過高定價、掠奪性定價、搭售行為和拒絕許可等多種方式,獲取了高額利潤,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和收益控制權,使我國的“世界制造中心”名不副實,有成為“世界加工車間”的現實危險。加入WTO以后,針對我國的技術壁壘不僅沒有絲毫松動,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在享受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的同時,被當作我國比較優勢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卻被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搞得很尷尬。而要擺脫這種被動不利局面,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前進,就必須要靠自主創新;三是缺乏核心技術,失卻市場主導地位,長期受制于外資,必將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呼喚自主創新。近27年來,我國GDP實現了年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一躍而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這是了不起的成績。但要看到,這種增長速度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條件實現的。2004年,我國GDP占世界GDP的4%,但卻消耗了世界12%的

能源,25%的氧化鋁,28%的鋼材,50%的水泥。這是人均GDP1400美元左右的消耗。如按此消耗標準,到2020年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這種消耗也會隨之增加2倍,這是絕對不可能持續下去的。不僅按我國目前的這種高消耗難以為繼,即使按當今發達國家的消耗水平也將難以為繼。因為據有關專家的分析,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7億人口已經占有并消耗了目前全球年產出資源產品的80%,而我國人口是其2倍,即使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資源消耗標準計算也是不可能的。何況在中國之外,還有那么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增長也要參與消耗與爭奪這剩下20%的全球資源產品。

  但這并非已經無路可走,出路在于自主創新。按照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先生的分析,我國的自主創新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目前發達國家普遍采用而我國尚不具備、發達國家也不賣給我們的技術,我們要自主創新去解決(如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二是由于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已經完成,從物質產品的資本市場轉向非物質產品的資本市場(虛擬資本市場),因而在物質產品生產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大大減弱,使我國要繼續完成工業化所需要的技術,從長期看發達國家也沒有了,即使想給也給不了。因此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就不應只是單純地接續發達國家的技術路線,更不應僅僅瞄準進口替代,把關鍵技術做到國產化就滿足,而是要走一條發達國家也沒有走過的技術創新道路。換句話說,我們的自主創新既要解決對我國是新而對發達國家卻不新的核心技術,更要解決對我國與對發達國家都是新的核心技術。這樣的自主創新,才能保證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世界產業轉移規律呼喚自主創新。從世界產業轉移的歷史看,制造中心從歐美發達國家先后向日本、韓國和拉美國家轉移,不同的是,日本和韓國十分注重在引進技術過程中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等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拉美國家卻忽視了自主創新。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日本和韓國因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自主品牌,增長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得以長足發展,先后跨入發達國家行列;而拉美國家則因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未能完成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當制造中心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時,便陷入了被經濟學家稱為“拉美陷阱”的困境之中,這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上表現最為明顯。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到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勞動力成本上升時,制造中心的向外轉移是早遲的事,如果現在我們不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核心技術研發和自主品牌建設,那時就可能會重蹈“拉美陷阱”的老路。

  據分析,現在世界上有兩種轉移趨勢,一是制造轉移,一是知識轉移(如辦公室業務外包)。前者目前以中國農村勞動力受益最大,后者以印度的青年知識階層受益最多。我國政府和企業現在在抓住制造轉移契機時,還應重視抓知識轉移趨勢,在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及其價值制造的同時,還應抓住大學畢業生這一群體的就業及其價值創造。這兩者,都不能脫離自主創新。不然,就會犯喪失戰略機遇期的錯誤。

  能否自主創新?

  ——條件基本具備

  上述分析,充分地證明了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同志對自主創新有畏難情緒,他們或認為企業目前忙于生存之戰,無暇顧及自主創新;或以跨國公司實力雄厚、中國企業實力薄弱為由而不敢在自主創新上亮劍,缺乏“亮劍精神”;或者仍對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核心技術心存幻想;等等。換句話說,目前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是可能的嗎?或者自主創新的條件具備嗎?

  自主創新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按照唯物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自主創新也是如此。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分析,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五大條件基本具備:一是推動自主創新的市場條件已經具備。20多年來,企業采取引進中低技術“先占市場”策略,取得較大成績。現在中低技術占領市場的空間正在縮小,在成本上升背景下,需要增加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這意味著拉動自主創新的市場條件正在形成。二是大規模制造能力和產業配套條件的形成。目前我國已有100多項重要制造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這種大規模制造意味著巨額研發費用可以有效地被分攤,這就為中國眾多產業從制造環節向核心技術研發環節拓展提供了條件。三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環節比重上升。2002年以來,我國重工業比重提高,并且技術密集的加工工業的比重快速上升,這對高技術形成了大量需求。這一需求使技術供給者為了貼近市場、提高技術適應性和競爭力,會日益增多地把研發環節轉移到中國來,這既是跨國公司近年來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條件,也是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條件。四是較大幅度的科技投入。近幾年隨著中國國力增強,研發投入金額有較大增加,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0年突破1%,2003年達1.31%、投入金額1539.6億元,到2004年已達1.35%,投入金額1843億元。過去10年中,我國研發投入的增長速度居世界第一位(雖然這與起點低有關)。五是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豐富。目前總量已達3200萬人,其中研發人員110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大學畢業生數量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正在增強。據中國企業新紀錄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資料,從新紀錄發布活動開展10年以來,向社會發布的新紀錄項目數以每年31%的速度快速增長。從1996年第一批發布50項新紀錄到今年第十批發布578項新紀錄,10年間中國企業的新紀錄規模增長了10倍。已經發布的2676項新紀錄,涵蓋了企業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多個層面的創新成果,其中一些重大創新項目達到或超過了世界同期的先進水平。雖然自主創新尚未成為中國企業普遍的自覺,但中國企業新紀錄的一再刷新至少說明,在目前條件下進行卓有成效的自主創新是可能的。許多企業之所以未能堅持自主創新,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自主創新不能“等靠要”。自主創新無疑是需要條件的,但這個條件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等靠要”來的。套用王鐵人的一句話就是有條件要搞自主創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搞自主創新,這可以說是自主創新的辯證法。“兩彈一星”、“神六”等等核心技術都是自主創新的成果,是運用唯物辯證法指導的結果。在自主創新問題上,停滯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在自主創新問題上,中國企業尤其要下決心打破對引進核心技術的幻想,要打破對外國技術的“路徑依賴”慣性。說到底,這種幻想與依賴,是“等靠要”思想在國際化中的表現,是一種懦夫與懶漢的思想。有些同志會說:能引進技術我們為什么要去自主創新?的確,如果我們需要而又能夠引進的技術,今后肯定也還會繼續引進一部分。但事實是,過去我們所能引進的技術往往是中低技術而非核心技術,核心技術的確是引不進來的,如汽車產業、彩電行業、電腦行業等等,20多年引進了許多技術,但幾乎沒有一項是核心技術。正如日本駐華使館一位官員伊藤忠太朗早就指出的那樣:“中國似乎過多地希望外企轉讓技術,但是依靠外企能否實現技術轉讓,值得懷疑。只靠引進生產線,與外國的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擴大。”這叫旁觀者清。

  有的企業家指出,現在外國對我們的技術控制越來越嚴格。回頭看我們的合資企業,無論怎么合作,或者獨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哪一家也沒有把他們的核心技術真正轉移過來。他們或者把合資里面的技術部分拿出來,或者把研發中心拿過來但實行更獨立的管理。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承擔的國家軟科學計劃重大課題《利用外資與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表明,迷信全球化而強調以外資和外國技術彌補我國的比較劣勢的觀點是不切實際的。該課題對北京、上海、蘇州、東莞等地進行的大型問卷調查顯示:外資企業的生產技術主要以其母公司的技術為基礎,但主要以進口母公司的機器設備為主,對母公司的無形技術(知識積累)的引入程度不高,外資企業的研發支出和研發隊伍規模普遍偏小,專利數量較少。調查顯示:14%的企業明確表示過去幾年中沒有研發支出,年研發支出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數量僅占總樣本量的14%,沒有研發人員的占11%。有91%的外資企業從來沒有申請過國內專利,申請國際專利的僅占13%。外資企業對華技術擴散十分微弱,技術溢出效應微乎其微。調查還表明,有60%的外企認為沒有與當地政府發生過合作,77%的外企表示沒有與政府研究機構有過正式合作,79%的外資沒有與國內企業進行結盟的意愿。

  美國企業界有句名言: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對中國企業來說,自主創新,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說不。在這里,絕對需要的是對自主創新的渴望激情、堅持不懈的韌性和竭盡全力的主觀能動性。

  由誰自主創新?

  ——培育合格主體

  對于自主創新這樣一項偉大戰略使命,僅僅認識到必要性和可能性還不夠,還需要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合格主體去擔當,才能真正完成。

  培養合格的政府主體。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企業,各級政府承擔著重大的職責。政府主體要通過職能的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創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經濟大環境、政治大環境、法律大環境和文化大環境。具體地說,就是要制定一整套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修正或廢止現行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中不利于甚至阻礙自主創新的內容,清除自主創新的法律、體制、制度、政策障礙。尤其要研究、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公共管理體制,在產權激勵制度、投融資制度、稅收政策、知識產權制度、信用制度等方面加強建設,使整個法律制度、政策環境有利于自主創新。如被企業廣為詬病的外資超國民待遇就應該收回。據分析,目前外資企業的平均負擔率為11%、內資企業的負擔率為22%,國有大企業的負擔率超過30%,內外資企業實行兩套稅率,使內資企業處于不公平競爭地位,阻礙了內資企業的科技創新。又如政府采購法的制定,既要考慮不保護落后,更應有利于鼓勵、支持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發展。又如,《反壟斷法》應盡快出臺,以克服外企專利包圍中國企業和知識產權濫用等問題。再如,各級政府都應從對GDP增長和外源經濟的崇拜(寧贈外資,不予內企)以及對部門利益的追逐中走出來,從公共利益高度完善監管與服務,同時要改變偏好外資經濟、只重眼前利益的官員文化。

  針對“科學技術、自主創新不需要國家意志,反對政府必要的干預,尤其反對以國家力量發展戰略性產業”的觀點,長期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專家梅永紅認為,日韓經驗證明,積極的產業政策特別是對戰略產業的支持,是后發國家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有效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世錦認為,政府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重點,一是促進國企改革深化,建立多元股權的法人治理結構,特別是國企領導人的選用方式,克服短期行為,鼓勵長期行為,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企業長效機制;二是政府對各類經濟體一視同仁,鼓勵公平競爭,完善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三是加強風險投資市場體系建設;四是政府通過對前沿性重大項目、共通性技術項目的支持,帶動和協調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

  培育合體的企業主體。有研究表明,在世界近100多年來的發展進程中,對經濟發展起決定的技術幾乎全部源自企業。當今時代,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業中完成的。據幾年前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研究,在全世界100個最大的經濟體中,有一半以上是公司而非國家。全球200家最大的公司控制的經濟活動不少于全球的28%,其在全球的銷售額大于除9個最大國家之外的182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這些大公司不論屬于哪個國家、何種行業,其共同點是都有自己的知名自主品牌、可靠的質量、信譽和市場競爭力,而這些又源于企業自身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

  國家的較量在企業,企業的較量在于自主創新能力。我國企業在自主創新上,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差距巨大。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利潤和資產總額不及世界企業500強的1/10,分別只有世界企業500強的8.4%、7%和6%。我國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10家電子信息企業,5年申請之和只相當于IBM公司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寶潔公司年均專利2萬余項,上海家化3年共申請專利582項。另有數據表明,我國發明專利授權中超過3/4為外國企業所有,在其余1/4的專利中,國內企業為主體申請的不到20%,成為最薄弱的環節。如在中國最擅長的中藥行業2004年的452件專利中,個人申請占80%-90%,企業申請的不到20%。這說明,中國企業尚未普遍成為自主創新的合格主體。為什么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不強、動力不足?這就要從制度、體制、機制上解決企業自主創新的觀念、動力、條件等問題,把企業培育成具有自覺自主創新意識的合格主體。

  要培育合格的自主創新的企業主體,關鍵在于培育企業家群體的自主創新意識、責任、膽識與胸懷。按照經濟學的定義,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新的組合。它包括5種情況:第一,引入一種新產品;第二,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第三,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第四,獲得一種原料的新來源;第五,采取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世界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企業家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包括:第一,把社會需求變成可以產生經濟成果或社會成果的一項成功事業;第二,創新同時也是讓資源能夠更多地或者更有效地創造財富。創新精神是企業家的基本精神,缺乏創新精神就不能稱為合格的企業家;缺乏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領航的企業,也不可能成為自主創新的合格主體。

  因此,要培育合格的自主創新的企業主體,就要十分珍惜、愛護企業家,為企業家群體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在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中發揮企業家的核心作用。

  培育自主創新的其它合格主體。在自主創新體系中,除了合格的政府主體和企業主體之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重大實驗室也是非常重要的創新主體。在西方國家,政府和大學實驗室也是產生重大創新突破的地方。在我國,要克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實驗室創新意識不強、動力不足、投入較少,機制、體制不順的突出問題,要解決教育科研與市場脫節、與實踐脫節、與生活脫節的突出問題。科研體制、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有利于貫徹自主創新戰略,有利于培育自主創新的科技隊伍和教學隊伍,做到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教育與產業緊密結合、前沿課題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找準定位,發揮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培育自主創新的員工主體。企業的創新也好,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創新也好,靠的是廣大員工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在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取得創新成功的企業實踐表明,自主的員工、自發的承諾(即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以及學習的環境,是創新的三大條件。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對于創新,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能是一個人或一部分人,而是每一個人都在“人單合一”的前提下,對自己所應該擁有的市場進行創新。人人都應創新,人人都能創新。要相信、依靠、培育員工,使之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和動力。

  各類自主創新主體在自主創新戰略中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在競爭規律、利潤規律的推動下,在振興中華使命感的召喚下,各類自主創新成果就會如雨后春筍一樣爭先恐后地從市場經濟的原野上茁壯成長起來,普遍而持久不衰。

  怎樣自主創新?

  ——道與術并重

  自主創新要取得成功,就要遵循創新之道,運用創新之術,以道駕馭術,以術體現道,正確地認識和處理自主創新中的各種關系。

  要正確認識創新的內涵與外延。有的專家指出,創新有大小之分,“小”創新指產品、流程、服務或商業活動方面的創新;“大”創新指的是管理方面即組織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創新。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人不可、無企不可。它不僅是一種新技術、一種新產品、一項新服務,而且是一種新文化,是員工的創造力和一個組織的能力。換句話說,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認為,有些企業由于不了解創新的內涵,不懂得創新要走與競爭對手有差異的道路,以為創新就是創造全世界沒有的東西,以為創新就像農民種田一樣可以在XXX園里種出,從而走入誤區之中,浪費了時間、資金與機會。

  要培育健康的自主創新文化。通過自主創新鑄就行業霸主地位的大連振邦氟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良說得好:“中國企業很難做大的原因,并不是實力不如他人,關鍵在于沒有找準自己與眾不同的定位,并一直去堅守;不能抵制眼前利益,而總是為眼前利益犧牲目標;不能靜下心來走自己的自主創新之路,而是選擇盲目跟風。”這說明,創新取勝,首先要有正確的創新戰略,還要能持之以恒地堅守這一戰略。以急于求成的所謂“短平快”心態搞自主創新是有害的。

  培育健康的創新文化有許多方面。敢于創新的勇氣,善于創新的智慧,寬容創新失敗的氛圍,激勵創新的動力,把創新中的意見分歧化為建設性沖突的心胸與技巧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不久前,深圳市出臺法規,對改革創新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國家機關、公立非營利機構和人民團體可以對提出有重要價值的改革創新意見或建議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適當獎勵;

公務員對改革創新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應當作為晉升其職務、級別的重要依據;只要改革創新方案程序符合規定,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也不存在與其它單位或個人惡意串通的,即使工作發生失誤,未達到預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損失,可以免于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這有利于營造自主創新的大環境。

  自主創新,既依賴個體的創造力,也依靠跨職能的組織協調能力。如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方面,存在戰略分歧、技術爭辯和方案比較,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對此缺乏充分自由爭論與民主選擇的創新氛圍,把分歧、爭論等變成拉幫結派、人身攻擊、利益團體、或耍政治手腕施加壓力等等惡劣文化,沖突就是破壞性的,就會扼殺創新的各種意愿。諾基亞說:“沒有任何一個想法不值得一聽,沒有任何一個想法不值得嘗試。”這就是一種有利創新的文化。

  培育創新文化,需要改善并建立創新主體間的良好關系。國際組織學習協會全球干事、前福特汽車公司高級副總監尼克·贊紐克認為:“當關系改善的時候,知識也開始增加,當知識增加的時候,創新,包括制造的創新、營銷的創新與設計的創新,都在不斷地提高。”在我國,嫉賢妒能、文(武)人相輕、等級阻隔或曲意迎合等惡劣關系與文化是健康和諧關系的大敵,在培育創新文化上尤應加以克服。

  要正確認識處理自主創新中的各種關系。要提高自主創新的有效性,一要正確處理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關系。我國企業在技術引進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是一大通病,有錢買馬,沒錢裝鞍。日本企業可以說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范,數據顯示,其引進費用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費用之比是1:10,而我國企業卻正好相反,這種狀況必須盡快改變。二是普遍創新氛圍的營造與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關系。在企業的自主創新實踐中,應該使創新意識、創新行為成為員工普遍的自覺。但傷其一指不如斷其一指,在財力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需要集中財力人力,找出最主要的影響企業發展全局的重點課題進行創新攻關,以求盡快突破,取得成效,進而以點帶面,這樣效果更好。三是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在進行技術創新尤其是前沿性技術創新時,要充分考慮到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的創造,能被本企業率先享有,力求避免本企業開發出創新產品卻被市場追隨者超過,自己栽樹、他人摘桃的事情發生,以保證本企業能從自身開發出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中收獲最大的利潤和價值。四是封閉式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的關系。既要重視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又要重視該新產品形成的新價值鏈的創新;既要重視企業內部關起門來所作的研發設計,又要重視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伙伴聯合研發設計,這樣才能避免“創新孤島”現象發生。五是適應型客戶導向與引導型客戶導向的關系。適應型客戶導向的創新只能滿足當下市場需求,引導型客戶導向創新可以預測、引領、發現并開發未來的新興市場需求。把握二者關系的度,既可把握住今天,又能掌握住明天。

  要建立研發隊伍和創新激勵機制。自主創新是人去實現的,需要有高瞻遠矚的技術研發領袖帶領一支志存高遠的研發隊伍,承擔自主創新中重大的攻關任務,并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為他們在自主創新中沖鋒陷陣提供不竭的動力。同時,還要把研發團隊的創新活動與廣大員工的創新熱情與智慧緊密結合起來,與創新改善的各種合理化建議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不能使自主創新活動成為少數人的孤軍奮戰。如

豐田汽車之所以能后來居上,其領導曾自豪地說:“我們的汽車就是由職工的建議凝結而成的。”該公司職工因提合理化建議而獲得的獎金比工資還多。如果我們不但學會了運用員工的雙手,而且學會了運用員工的頭腦,那么創新的智慧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正形成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動活潑的自主創新局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