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保守VS激進:瑞銀蛻變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2日 15:52 中國經營報

  作者:楊利宏

  “白發老太太。”以保守著稱的瑞銀集團(UBS)在國際銀行界長期以來保持著這樣“刻薄”的名聲。但UBS內部顯然不欣賞這樣的稱謂,他們寧可采用“審慎(prudent)”來表述一家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成就。在英國《銀行家》雜志2005年全球1000大銀行總資產排名位列首位的UBS,一直在激進式購并與業務保守之間尋找平衡。

  大象式購并

  一位富人手提裝滿美鈔的密碼箱走進一家瑞士銀行,環顧四周之后小聲告訴銀行工作人員:“我要存500萬美元。”出乎意料的是,柜臺人員顯得不屑一顧:“先生不要不好意思,盡管瑞士很富裕,但貧窮不是您的過錯。”這是在國際銀行界一個廣為流傳的小幽默。

  UBS正是根植于這樣的一個金融環境。人口僅700萬的小國瑞士,銀行和金融服務業成為整個國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其銀行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遠遠高出歐美及日本等國。瑞士國內的3900多家銀行密集分布,平均1000多名瑞士人便擁有一個銀行,瑞士資本市場更是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UBS與老對手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長期以來兩強爭霸難分伯仲。

  2006年1月16日,在上海召開的UBS第六屆大中華區研討會上,UBS公布了2005財年業績。從結果來看,私人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機構資產管理,UBS全球業務的“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在全球銀行機構排名中幾乎全部“數一數二”。尤其在UBS一貫強勢的財富管理領域,投資資產總值超過13000億美元,牢牢占據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機構首位。如今的UBS不僅是瑞士最大的銀行,也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和外匯交易商。但在十年前,UBS的前身蘇黎世瑞士聯合銀行(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不過只是在歐元區有一定影響的區域性銀行。

  變化起始于1997年的“大象式兼并”。當時國際金融市場兼并大案風起云涌,英國匯豐銀行通過收購米特蘭銀行組建匯豐控股,日本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合并組建東京三菱金融財團,德意志銀行、花旗、美洲和摩根銀行也在掀起并購狂潮。在瑞士國內,老對手瑞士信貸在1993年合并民族銀行之后奪取了瑞士金融業的龍頭地位,UBS在新一輪銀行業并購狂潮中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危機中的UBS突出奇招,圈定購并對象,劍指當時總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的瑞士銀行(SBC)。這起轟動全球的“大象并購”,直接產生了總資產超出1萬億美元的新UBS,一舉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銀行和全球第四大銀行,奠定了UBS在全球銀行界的領導地位。

  風險的局外人

  其實,相比“大象式”兼并的激進戰略,UBS在業界長期保持著業務操作“太過謹慎”的名聲。在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金融業,UBS是絕對的“風險厭惡者”,被金融分析師稱為“金融風險的局外人”。

  在UBS的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的三大業務體系中,風險和利潤偏低但收益穩定的私人財富管理業務成為業務發展的核心。UBS每年投巨資開發套期保值的金融產品,在各種業務中廣泛運用,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瑞士的私人資產管理業務居世界領導地位,UBS如今利潤的1/3直接來自私人財富管理。

  “從財富管理客戶那里得到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反過來給這些高端

理財對象提供附加產品,讓這些客戶選擇UBS投資銀行的
證券
,”成為UBS首席執行官彼得·烏夫利(Peter Wuffli)的“關鍵經營戰略”。

  出于對保險業的“利潤微薄和前景不明”, 在其他銀行紛紛進入保險業打造“金融超市”的時候,UBS首先終止了與瑞士再保險長達10年的合作協議,出售了持有的瑞士再保險股份及與瑞士再保險合資的企業,主動退出保險業。為了集中資源避免風險,UBS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出售給了渣打銀行。與此同時,UBS逐步收縮業務領域,放棄除三大業務體系之外的其他市場。

  但保守者UBS也有前車之鑒。完成“大象購并”之初,瑞士銀行投資的大量美國對沖基金損失慘重,尤其是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給新成立的UBS造成10億美元的巨額虧空。經此一敗,UBS更加遠離高風險市場,尤其是世紀之初科技股泡沫嚴重的美國股市。2001年美國股市大跌,UBS卻毫發未損,成為徹底的“風險局外人”。

  “You and Us”整合

  “同一信念,同一團隊,同一目標,同一UBS(One belief, One team, One focus, now, One UBS)”。2005年,UBS走上整合之路。

  在這之前,通過多年來的激進式購并,UBS旗下匯集了一大批國際級的業內著名品牌。為了占據美國市場的制高點,UBS在2001年斥資125億美元高價購得在美國排名僅次于摩根斯坦利、高盛、JP摩根等的投行大鱷普惠(PaineWebber)。當時業界認為,“普惠不僅僅只是填補了UBS的業務空白,UBS還可以幫助普惠整體成長,鞏固市場地位。”但是,連UBS首席資訊官馬克(Mark Branson)當時也不得不承認,“在美國,普惠曾與美林、

摩根士丹利一樣為人熟知,但誰曾聽說過UBS20世紀90年代是以收購帶動增長的10年,一旦重點轉移到企業自身的有機擴張后,我們就必須更重視品牌。”

  2003年6月,UBS宣布所有業務單元采用同一品牌:“You and us:UBS。”此前花巨資購得的著名品牌如瑞銀普惠(UBS PaineWebber)和瑞銀華寶(UBS Warburg),重組為瑞銀投資銀行(UBS Investment Bank)。瑞銀普惠和瑞銀華寶被棄用,劃歸單一的UBS品牌名下。

  在全球資本市場重地美國,UBS不再是無名小卒。2005年,UBS以超出2000億美元的交易額在美國投行界排名第三,美國市場對UBS的利潤貢獻率超出了40%。“UBS決意打造的,是能與花旗、匯豐控股相匹敵的全球金融服務品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3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