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的環保之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9日 23:28 新浪財經 | |||||||||
陳致遠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而組成的團體。其所有權之型態可以是國有、公有、私有。有許多超大型的跨國企業之股權分布、從業員工的國籍分布、營業額的歸屬、資源的配置與耗用,均跨越數國,數十國,乃至上百國。這些企業,其營收遠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GDP,而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亦大過世界上大多數之國家。我們其實無法從其公司注冊地去定義
在古典經濟學的定義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其首要任務在于追求股東利益的極大化。目標涵括優良的現金流量、豐厚的利潤和有形或無形資產的增值。但是企業運行不能置身于社會運行之外,而在人人競相追求最高利益之時,相互產生關聯的個體之間也有其一定的責任與規范。于是在較現代的觀念中,企業除了對其投資者(股東)有利益極大化的責任外,企業也對其他的關系者有其分別的責任與義務,這些關系者包括:員工;供貨商及客戶;其它往來機構,如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外包商等;小區乃至于環境。 近年來對于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議題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及討論。小區以及環境之問題并不只是會發生于企業所在地的周遭,而環境問題也非一定由工業化所引起。如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居民盛行的焚耕會影響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空氣質量。內蒙的沙漠化造成北京的沙塵暴。中國東北及德國的鋼廠及重工業分別造成長白山、興安嶺及德國黑森林的死亡。長江上游的伐木及下游的圍湖造田造成中下游流域的水患。當然大自然本身生態脆弱之區域也會產生問題,如內蒙的阿拉善之沙塵暴、臺灣因地形多山丘,雨量多而集中及地震造成災區地質松軟所引起之土石流均為例證。 相應的,環境問題也不一定是在形成初期時便會看到惡果。有時需要時間的醞釀及積少成多的量能累積才會產生災害。 企業面對環境保護的議題會采取不同的作為來因應,而促使企業正視環境保護議題的成因約略可以分為以下數種: 環保本身即是一個商機。例如減廢、防污、公安、檢測、回收、清理等。均可是產生利潤的商機。 法規的制約。如各國的排放水、排放廢氣之標準、廢棄物之產出及處理辦法、耗能標準以及ISO14000的認證采用、無鉛規范、京都協議對二氧化碳排放之限制等。 社會期盼及壓力。社會大眾、輿論、小區、有識之士、意見領袖等,對于企業施予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甚至是較強力的抗爭、抵制或圍堵等等。例如早年之臺灣石化專區圍廠事件。 自身的察覺及企業之道德良心。無須外界壓力,但企業主持人或其員工基于自身的覺醒而主動采取某些作為。例如很多污染較重的石油、化工、鋼鐵業者以及臺灣許多科技業者都主動設立較法規更嚴格的排污標準。 成本的壓力。如油價、電價上升時,會促使企業采用更有效率的制程或設備以減少燃油或電力的使用。企業也會基于降低成本壓力而使用回收之半成品、成品作為原料。 缺少原料或產生要素。臺灣早期輕工業、外銷工業多,須使用紙版或紙箱作包裝,因此造紙業十分發達。以我本人來說,先祖父起家的事業就是士林紙業,這家公司也是臺灣證券交易所首批掛牌交易的公司之一。但臺灣并無足夠之森林以作為制紙之原料。所以臺灣的紙業大廠就大量使用進口及本地之使用過的紙張及紙品作為其原料。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臺灣的廢紙回收率排名世界第一。我父親雖然年逾七旬,并仍擔任集團內企業的董事長,但至今仍會親自整理家中及辦公室中的廢紙,交代司機送去公司再使用。 創新的競爭。企業會以較新的科技去吸引客戶,讓客戶可以以較低的耗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或同樣的耗能達到較佳之效果,或同樣的結果和耗能但較少環境污染或負擔。如:一輛2005年生產的6000cc的汽車所排放之廢氣與同廠牌1975年份的3500cc汽車所造成之污染是差不多的。波音與空中巴士公司的新一代飛機因為引擎與機身材質的改良均比目前的飛機省油20%以上。天然或酒精汽車相對于汽柴油車更少污染;而新的HCCI引擎可綜合柴油、汽油引擎之優點。LED燈泡取代傳統鎢絲燈泡會更節能也可以增長使用年限。LCD或PDP電視的背光面板可以用LED取代CCFL冷陰極管可以減少污染并縮小尺寸等。 企業本身的公關、營銷及形象策略。臺灣義美食品的包裝減量、環保包裝、百年樹木育苗、催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等活動,臺灣中國時報推行多年的植樹活動,臺灣奔馳及寶馬大量采用可分解或回收材質以取悅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均是很高明而有意義的營銷策略。 以上八點為企業運行與環境保護發生關聯的背景及成因。那企業與環保在實質運作上又是以什么樣的方式與內容進行呢?這也可以約略分成以下數點: 科技的自行研發創新。可達成耗能、污染減少如前述之LED燈泡、LCD背光板及新式引擎等例子。也可促使效果、性能之提升如飛得更遠的飛機,更省油的汽車。或是較無污染的發電方式如風力、地熱發電。 流程的改善。在生產與服務的流程上減低不必要的浪費或資源注入,以減低對環境的沖擊。而這種改善通常也同時會帶來降低成本的益處。 新材料的運用。例如用無污染的制程、無毒或可分解的材料來取代不易分解或較污染之材質作為生產原料。 資源的再利用。例如紙、金屬等材料之回收再利用;雨水收取系統回收;回收自家生產產品,如前述之奔馳寶馬等大幅提升其所生產之汽車的廢件回收率。 執行嚴謹的SOP (標準作業程序)。嚴格把關防止工安意外,以減少火災、有毒物質外泄及爆炸等事件。這些意外災害不但浪費資源更會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臺灣長興化工因為其垃圾清運商濫倒有毒廢棄物于河床上的案件,導致長興董事長被判史無前例之重刑即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案例。 將員工教育訓練及獎懲制度與工安環保課題相互結合。教育員工環境保護不只能與其工作結合,更應往家中及小區推廣。 切實保持對環境的尊敬及遵守法令的心。其實本項才是所有的要項中最為根本而重要的。 以上七項均為內部之活動及努力。而企業之外部活動與環保相關聯的則有以下之型態:營銷活動,如前述之義美食品包裝減量等;長期參與公益協會團體或固定贊助特定目的之活動,如參與或支助阿拉善生態協會,節約能源論壇或工業安全防制協會等;一次性活動,企業可以自己或聯合其它營利或非營利性的法人,甚至政府、學府等單位,舉為一次性之活動,如臺灣的清潔地球日,省水大作戰比賽等。 企業首腦在面對競爭與利潤壓力時常會忽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或者會質疑企業在環保方面的努力及支出之必要性。他們也會問,如果環保是必須的,那么我該付出多少?而環保支出與企業營利之平衡點又在哪里? 本人僅提出如下之淺見: 不要自我設限。認為污染只存在某些特定產業,其實并非服務業就無污染,航空、航海、陸上運輸、飯店、休閑產業也會造成不同程度之環境沖擊及生態破壞。而一般而言對環境沖擊較少之金融、保險或其它服務業也可在使用設備、工作流程、資源回收、教育訓練等課題上盡一份心力。 對污染及環保之支出至少應依比例原則。營業額大的企業以及獲利情況較好的公司應該多提撥經費于環境保護上。而企業流程中污染較多的公司則更應該多在環保上盡一份心力。 不分內外。企業應該積極參與, 以上提到之內部性及外部性之活動,并完善執行其內部之改善作為。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但企業最高領導人要站上最前線負起領導、教育、監督、前瞻思維之責任,更應以身作則,成為其所屬員工的好榜樣。 環境保護需要永遠持續。不可一曝十寒,每月初一十五才作作樣子,而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持續不斷,持續努力的工作。 (供稿:萬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