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征帆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民企實力不斷增長
投資規模:“九五”末期的2000年,我國內資民營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比重約為42.8%,外商和港澳臺投資經濟的比重約為12.6%,二者之和約占GDP的55%。到“十五
”末期的2005年,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比重約為49.7%,外商和港澳臺比重約為15%-16%,兩者相加約占65%左右。私營工業增長更迅猛。私營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1318億元增長到2004年8290億元,2005年預計將超1萬億元,五年增長7倍多。
提供崗位:“十五”期間,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凈增7000萬人。城鎮民營經濟就業人數,凈增5700萬人。而同期城鎮就業總數增加了4100萬人,國有單位就業減少了約1500萬人,個體私營企業就業增加了2600萬人。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就業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年(預測)的84.1%。民營經濟占城鎮就業的比例從2000年的為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
稅收貢獻: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2000年以來,民營經濟特別是私企稅收明顯快于全國稅收增長速度。私營企業稅收增長率5年來一直保持40%以上,占全國稅收比重從2000年3.3%提高到目前的8.7%。2005年私營企業稅收可達2000年的6.3倍。從總量看,目前民營經濟稅收比重已經超過國有經濟。不少地方民營經濟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超過60%。
出口創匯:民營經濟已成為外貿的新興主力和“走出去”生力軍。“十五”期間,民營經濟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1328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6043億美元(預計),增長3.6倍,年均增速35%。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從2000年53.3%提高到2005年的77.4%,5年提高了24.1%。特別要指出的是,隨著進出口權的放開,私營企業現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生力軍”。私營經濟出口5年來年年翻番,5年增長48倍,在外貿出口中的比例由2000年僅占1%,提高到今年1-9月份的14.6%。
歷時兩年時間的首次全國經濟普查已經結束,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此次發布的普查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04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4年度。普查結果顯示,與2001年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同口徑數據相比,私營企業數量增長高達49.7%,目前國內私營企業數已有198.2萬家私營企業。占全國企業法人單位總數325家的61%;各類企業法人實收資本總額為18.2萬億元,其中個人資本為5.1萬億元,占全國的28%,外資資本2.9萬億,占全國的13%。民營經濟正越發顯現出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和活力。
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黃孟復在最近召開的“2005年度中國民營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在“十一五”期間,民營企業的規模將在過去五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明顯擴大,有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不僅有更多的民營企業將進入最大1000家工業企業,進入全國500強企業,而且很可能產生幾家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
規模今非昔比
“十五”以來,民營經濟一路高歌猛進,民間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治理結構等自身素質也與前幾年不可同日而語,而各方面的政策制度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尤其是今年年初發布的“非公經濟36條”,更是明確了非公企業前進的方向,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轉折點。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日益加快,民營經濟的資本規模明顯擴大,經濟實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民營經濟在自我發展的早期主要從事小五金、小電器、服裝代工等一些進入門檻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借以實現生存和完成原始積累。而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市場準入的放寬、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也隨之進入高速發展的上升通道。
不僅如此,在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通過投資、收購兼并、國有企業改制等形式,已經參與到一些國有資本占有優勢的行業中,開始走出相對處于產業分工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逐漸把發展重點轉移到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與基礎產業中,鋼鐵、煤炭、化工、汽車、房地產、信息產業和新興服務業中的民營企業數量正逐年提高。根據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數據,2004年民營企業500家(上規模民營企業中銷售收入前500名)的入門門檻為9.7億元,比2002年的4.0億元提高了2.4倍。2000-2004年,民營企業500家銷售收入總額的年均增長率為47.4%,比中國企業500大高出26個百分點。可以說,民營經濟正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資本擴大了,產品更精密復雜了,產業鏈也越來越長了,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勢,因此,民營經濟的治理結構也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而逐步走向規范,企業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許多私營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許多家族制企業聘請職業經理人參與企業管理和運作,使企業的股權結構和管理模式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企業的市場行為也告別了發展初期,類似于草莽英雄“打悶棍、下迷香”式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開始以品牌、誠信、質量、創新的“堂堂之陣”對壘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草根經濟”需要呵護
值得注意的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開始從以擺脫貧困、實現個人富裕為目標,轉為以提高企業員工福利和生活質量、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日益認識到“關愛員工,實現雙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許多企業開始重視維護員工合法權益,重視員工勞動安全、工資福利和教育培訓,尊重員工的人格和自 我價值實現,企業勞動關系正日益走向和諧。這種轉變標志著民營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她的發展不僅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社會進步方面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推動力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有的人曾經指出,外資是“候鳥經濟”,他們轉移到我國來的,幾乎都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資源,處于國際產業分工低端的加工環 節,而產業鏈兩端、能產生超額利潤的研發和營銷到中國來的不多。此外,有關調查也表明,越是強大的跨國公司的生產企業,在進行產業轉移的同時,往往把整條產業鏈都轉移過來,對區域內的經濟拉動、技術溢出都遠遠小于我們的預期。即便是這樣,他們也還是在追逐綜合成本更低、邊際利潤更高的優越環境,一旦某個區域的資源、環境不再具有比較優勢,外資會毫不猶豫的離你而去。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營經濟經常被稱作是“草根經濟”,雖然他們是自發形成的“野草”,卻總是牢牢地扎根在本土,確保當地不會“水土流失”,即使是企業走出國門、走到國外,民營企業還是留戀著故土,時時不忘反哺桑梓。因此,如果說國有經濟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石和支柱,那么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也足以成為能夠體現和提升區域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如果說民營經濟具有天然的宏觀環境適應性和微觀領域的競爭力,那么,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應該是創造一個公平、公開的常規發展環境,最大限度地清除體制性障礙。
黃孟復認為:未來五年內中國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經濟發展將呈現五個方面變化趨勢:
發展速度將繼續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個體私營經濟增長率將高于全國平均速度的50%左右,占全國GDP的比重將達到40%以上;
企業規模將繼續明顯擴大,將有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全國大型工業企業,進入最大一千家工業企業,進入全國五百強企業,可能有幾家民營企業還會進入世界五百強;
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并向重化工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更大拓展;
企業治理結構將不斷規范與完善,人才結構和員工素質進一步提升,私營企業中的公司制企業比例和海內外上市公司中的私營企業比例進一步提高;
民營企業將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