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全球化平衡之道 集聚到擴散在東方尋找資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1日 18:3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 超 上海報道 11月22日是個有趣的日子,在同一天,同樣的園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兩家知名的跨國公司——杜邦和雅詩蘭黛,前者宣布了其中國研發中心的正式啟用,而后者則宣布了其中國創新研發中心的成立。
而就在兩個月前,也就是9月,英特爾和歐萊雅也上演了類似的“同城研發秀”,只是不在同一天而已。 “中國研發中心熱”幾乎在一夜之間出現,然后又在一夜之間達到了“沸點”,難怪杜邦中國區總裁唐博偉曾感嘆,杜邦錯過了作為“先行者”的機會。 事出有因 “9·11”事件對全球投資者而言,絕對是個魔鬼,2000年風生水起的投資信心,一夜之間被打到了谷底。而后出于謹慎考慮,投資者開始大幅度縮減投資規模,投資規?s減的結果是放緩經濟發展的步伐,經濟增長放緩反過來進一步加劇投資者的謹慎心態,如此循環,形成一個沒有出口的“怪圈”。 2004-2005年度,這個“怪圈”似乎有了突破口——全球化,“西方不亮,東方亮”。在東方尋找新資源,納入跨國公司的全球鏈條,新動力產生的聯動效應似乎是一劑激勵人心的“猛藥”。 而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A.T.Kearney)新近發布的關于“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的報告顯示,今年,僅有約1/3(36%)的被調查者對全球經濟更為樂觀,而31%的人表現出消極情緒。去年,近70%的被調查者看好全球經濟,僅12%的人更為消極。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今年有54%的高級管理層稱他們準備加大海外投資,這是自2000年以來的最高比例。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量增加了2%,達到648千億美元,這也是2000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首次出現正增長。 在這場全球大轉移中,某些職能早已先行,生產和制造或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或通過全球外包的方式,很早已實現轉移。而根據科爾尼的統計預測,跨國公司在今后三年,會進一步將IT、業務處理、聯絡中心、知識管理和分銷物流等職能轉移出去,但這些顯然都不如研發轉移的吸引力來得大。 對于研發轉移的好處,跨國公司有著各自不同的道理,但大多逃不出幾點理由:被潛在的巨大市場吸引,當地研發成本較低,豐富的人力資源,政府公關的新手段,信息情報站等等。而最大的隱患似乎相對集中,多數公司為當地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擔憂,害怕專利被竊。 在這樣的進退理由之間,多數跨國公司還是邁出了“勇敢的一步”,只是在轉移方式上,有了各自的“特殊安排”。波士頓咨詢有限公司(BCG)對此的研究結果是:職能型研發轉移和產品型研發轉移各有優劣,前者是先講部分橫向的研發職能轉移到海外,再逐步轉移其他橫向職能,最終實現整體轉移;這種方式的優勢是比較容易培養“專才”,同時在專利保護上相對安全。而后者將部分產品的研發完整地放到海外,這樣做的優勢顯然是容易培養出“更健全”的人才,但是在專利保護和信息外泄上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從目前的進展狀況看,第一種方式可能被跨國公司更普遍地采用,這也是為何不少中國人在抱怨,“所謂的這些研發中心,不過是在做一些本地化的開發工作而已”。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可以見證的是,研發作為一項全球化程度最低的公司活動,如今正在迅速地走出國門。 平衡之術 當中國人在為跨國研發職能的大量流入歡欣鼓舞之時,印度和東歐也有著同樣的好消息。根據科爾尼FDI信心指數的統計結果,在“未來三年最受青睞的研發投資目的地”一項中,中國和印度分別獲得了17%的支持率,而接近1/3的全球投資者稱,他們計劃在未來3年內在東歐開展以研發為重點的直接投資。 這顯然不是一場“非此即彼”的競賽,而是多方“角力”的平衡賽。盡管存在相對優勢,卻沒有一方擁有“獨占性”的絕對優勢。兩個層面的平衡使得這種“平衡”更加穩固:印度和中國是一對平衡的力量;亞太和東歐是另一對平衡的力量。 盡管是相同的“誘人”,中國和印度的“起家”卻不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研發轉移也多數脫胎于制造,制造先行,而后是適應本地化的產品開發;而印度的研發轉移前奏則是商業加工和信息服務,從整合全球資源角度看,在印度成立職能型的研發中心亦有優勢。盡管同樣是人口大國,但統計顯示中國的市場需求比印度卻高出很多,以西藥市場為例,中國的需求約是印度的2.5倍。而印度的研發優勢在于傳統的服務業優勢和語言文化優勢,從這個方向看,跨國公司更可能將產品型研發中心遷到中國或者通過逐步的職能轉移來實現。 就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把中國和印度作為未來研發投資的首選地時,東歐亦呈現上升趨勢。根據上述科爾尼的報告,接近1/3的全球投資者稱,他們計劃在未來3年內在東歐開展以研發為重點的直接投資,其中尤被歐洲投資者看好。在FDI信心指數排名中,波蘭和俄羅斯在歐洲投資者心目中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僅居中國與印度之后。同處歐洲,低成本優勢,和傳統的科學及工藝能力,加上人才基礎、知識產權保護、教育和研究社團的質量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潛力,東歐盡管不是如同中國和印度那么熱的概念,但“存量”同樣不容忽視。再加上這些東歐國家陸續加入了歐盟,在市場權限和穩定性方面,也給研發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波蘭教育科研水平較為先行,俄羅斯市場空間和傳統重工業工藝優勢,都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當然除了上述地區各具“魅力”之外,出現這種全球相對平衡的局面,也與跨國公司研發的安全考慮有關。自然災難、信息泄露可能給這些研發中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即使一個地區的條件再優厚,他們也傾向于分散研發投資。 盡管不是“獨美”,中國在吸引研發投資上的優勢還是一馬當先的,這甚至會帶來FDI在中國流動的結構性變化,根據科爾尼的統計預測,未來三年中,在全球離岸業務中,中國的研發和工程項目將占到其吸引的全部業務總量的18%,而在印度這一數字僅為10%。當然鑒于印度的IT優勢,在聯系中心、業務處理方面,印度可能占據更高的份額,而中國的市場優勢,優勢依然集中在制造,但也包括由市場延伸出的渠道和物流職能。 12月17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復旦大學EMBA年會上,對所謂“跨國公司陰謀論”做出了回擊,“重要的是我們有什么資源,這決定了在全球化的鏈條上我們所處的位置,并非首先跨國公司就將你置于低端。”而FDI歷年在中國結構性的變遷看,龍永圖這句話深具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