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二十一世紀儒商的風格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1日 15:27 經濟觀察報

  獨立演講人:袁偉時

  最近我聽到很多提倡儒學、國學言論,各種各樣的觀點都有。我想,假如不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乃至四百年來中國歷史的發展,很難對這些問題作出恰當的判斷。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充分的歷史知識,同時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雖然自知所知無多,還是感到有責任說幾句話。

  我今天想說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儒學?

  儒商應該如何界定?為此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儒家或儒學。

  古代的字典《說文》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1934年胡適撰寫的《說儒》提出好些值得我們重視的觀點:具體說來,儒是殷民族的教士,殷商亡國后為周所用,提高了周民族的文化水平。而孔子本身就是古代中國有卓越貢獻的大儒。他對儒學的內容則有兩大貢獻:“(1)把殷商民族部落性的儒擴大到‘仁以為己任’的儒;(2)把柔懦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 由此可見,儒家是不斷變動的,孔子是“圣之時者也”。可是,并不是所有儒者,都能真正傳承孔子思想的精華。孔子生前就有“女(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的告誡。孔子不幸言中,古往今來,固然不乏足為楷模的“君子儒”,而欺世盜名牟利、言行不一,乃至“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小人儒”、假道學更是屢見不鮮。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它在歷史上的作用非常巨大,不但熔鑄了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漢民族,影響所及,還推動了東亞文明的發展。不過,它的內容非常龐雜,精華和糟粕并陳,而且從來沒有統一的儒學。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20世紀的好些著名的學者,往往把它同中國傳統文化相提并論,并且作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概括。

  “天人合一”這是最為流行的定義。有人說它的內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而把它說成是可以挽救西方文化闕失的靈丹妙藥。可是,從古至今,中國并沒有保住美好的環境。不但今日中國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歷史上對環境的破壞也是無法掩蓋的事實。黃河流域原來森林茂密,現在舉目皆是黃土,黃河流的是沙漿。西漢公羊學大儒董仲舒力倡“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他的本意是天人感應。首先肯定尊卑貴賤皆由天定,要服服帖帖,不能違反。其次則說天災或變異是天的譴責,要人主趕快回歸儒家的仁義道德。其中并沒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思。時賢看到西方流行環保了,牽強附會,把新的思想強加給他,這犯了研究古代文獻的大忌:“添字解經”。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特征是“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當然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但是,這些不是中國古代思想最本質的東西,也不是古代中國特有的東西。古希臘哲人就說過:“人的生活,無不需要和諧與節律”。 我國倫理學的元老,現年92歲的周輔成教授40多年前便撰文指出:經過梭倫改革后的雅典,社會生活就是力求以中庸與和諧為中心的。1996年在維也納發表的《尋求全球倫理標準》的宣言也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條規則是每一個偉大的宗教傳統的組成部分。” 我們拒絕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自大。

  我比較贊賞的定義是陳寅恪先生提出的。他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現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 三綱大家知道,六紀是什么呢?我們說“六親不認”,即是跟你關系的親疏不一樣,有幾個親等。《白虎通》規定:“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中國文化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按照親疏不同,決定是非乃至刑罰。這在中國傳統的法典,從《唐律》到《大清律例》毫無例外。美國著名法學家羅納德·德沃金說過:“法律是最結構化的和最外顯的社會制度。” 儒學已經具化在歷代律例中,具化在民間的族規、鄉約中。換句話說,它已轉化為中國古代社會制度。

  我們說儒學或者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最經典的定義。陳寅恪先生說的是儒學或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當然不是全部。比如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醫藥、豐富的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古代的建筑,如此等等,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第二個要回答的問題是:儒學或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中國是不是必然衰亡?

  儒學是宗法式的自然經濟時代的產物。它與自然經濟交相為用,成為古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支配性的學術。但是列強入侵以后,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化,社會情況變化了,這樣的地位就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于是,我們要面對好些理論和實踐問題。

  首先是傳統還要不要?在西方流行的理論叫做沒有傳統就沒有現代化。這些論者認為,中國或者東方很多后發展國家為什么現代化過程那么坎坷,就是反對傳統,否定傳統,所以不能實現現代化。但是,回過頭來,你看兩百年的中國歷史,中國近代的愛國志士,幾乎無不認識到要救國就要學習西方,但知識階層的多數卻是拒絕學習西方的。是傳統壓倒了改革的呼聲,才使中國沉淪。這不是矛盾嗎?問題的困惑來自哪里?來自沒有分清文化的具體層面。

  文化應該分為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在制度文化層面,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假如不徹底改造,中國社會轉型是沒有可能的。這個傳統的衰亡是無法避免的。

  社會文化的另一方面是非制度性的文化。在這個領域,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有很大差別的。我們提倡多元文化,指的是非制度性的文化。文化傳統有大傳統、小傳統,大傳統就是精英文化、經典文化,小傳統主要是那些民俗。在非制度領域,它的正常狀態應該是自由發展、自然更新。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自由度擴大,各國的非制度文化必然爭奇斗艷,高度繁榮。

  總之,必須認清這個要點,講文化,你是講制度文化還是非制度文化?假如講制度文化,就要跟中國傳統告別。講非制度文化,這屬于私人選擇的范圍,他人和公權力是不應干預的。比如安身立命的理念,我喜歡道家,他信仰佛家,你喜歡儒家,有人則喜歡基督教文化,有人既過西方情人節,又過傳統的元宵節,有何不可?

  第三個問題是:時至21世紀,怎樣才是真正的儒商?

  弄清楚以上情況,才能對怎樣才是21世紀的儒商有明確的界定。

  不同時代的儒商應該有不同的風范。儒是儒雅,是有文化教養,不固陋、卑鄙。儒商,就是有文化教養,努力吸納全世界優秀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商人。在前現代的中國,眼界狹窄,懂得以儒學為主干的傳統文化就可以稱為儒商。在現代中國,一頭扎進自身的傳統文化中,已經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儒商。

  要達到這個標準,看來簡單,實際不容易。看看中國大陸提倡儒學的一些人的狀況,你就知道了。大陸當前提倡儒學的人們,可說是良莠不齊。

  21世紀的儒商要有自己的風格。我想有幾點是不能遺忘的。

  第一,以最寬廣的胸懷,繼承全人類的優秀文化。

  今日中國正處在現代化的關鍵時刻。固守傳統只能把中國推向歪路。應該有空前的大氣魄,把古今中外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都吸收過來,為我所用。

  以傳統文化來說,我們不應比19世紀的儒生還不如,不能光知道孔孟,諸子百家都要有所涉獵,特別應該讀讀管仲、司馬遷、王充。與此同時,從蘇格拉底、洛克到20世紀的波普爾、羅爾斯等西方思想巨人我們也應有所了解。作為商人,更應該知道西方的經濟學,學習他們的經營和管理之道,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下轉43版)

  一個嚴酷的現實是:不但中國的大學教育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也遠遠落在他們后面。

  中國的青少年應該繼承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還要勇敢推進人類文化。他們中要產生一批又一批站在科學技術文化最高峰的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比爾·蓋茨、羅爾斯、德里達、海耶克;這類推動世界學術文化的巨人就是當代的孔孟老莊。目前愈演愈烈的讀經運動對不對,要在這個標竿下去衡量。在我看來,要中小學生讀經是作繭自縛的逆流。死記硬背、培養“乖孩子”,扼殺少年兒童的創造精神是中國教育的痼疾。今日所謂讀經運動在最好情況下,也許能培養一批循規蹈矩的小老頭,這與他們肩負的現代化重任是很不相稱的。

  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根川進(To Ne Gawa Susumu)獲獎后在日本的談話引人深思。當人們問他:為什么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大都是在國外工作時取得的?他直言不諱地說:東方文化不適應科學發展。因為在科學研究中要取得出類拔萃的成果必須“天上地下,惟我獨尊”,而這與講究尊卑上下的東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大意)

  《弟子規》、《三字經》這些前現代的蒙學教材,灌輸的正是講究尊卑上下的宗法秩序。

  要是有人把民族虛無主義的帽子往我們頭上扣,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對他們說:你們錯了!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材,就包含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其中份量是多是少,經過慎重研究后適當調整就行了。事關數以億計的中小學生的事,他們目前的負擔已經夠重了,任何莽撞和嘩眾取寵的舉措都是錯誤的。

  第二,要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堅決反對狹隘民族主義。

  中西文化論爭已經進行了四百年。今天的中國人應該站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以最寬廣的胸懷,進行文化清理。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歷時之久,代價之巨,罕有其匹。這不是偶然的。要敢于從源頭上清起,對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漢唐時代的文化,我們都要以反思的精神冷靜地分析。是則是,非則非,毫不寬假。這樣做有利于徹底消解狹隘民族主義,有利于中國人重新走上世界文化的顛峰。

  軸心時代幾個偉大的文明,每個文明都有它的貢獻,中華文明也不例外。但是,你把中國古代文化跟古希臘、古羅馬比一比,有好多方面都落后于人家。古代中國缺什么?缺科學,缺政治學,缺邏輯學,缺法治。西歐成為現代化的原發地不是偶然的。法國史學巨擘布羅代爾說得好:“歐洲的命運在各個地方都由特別自由(libertes)的頑強的成長來決定。所謂特別自由是指局限于某些集團——這些集團有的大,有的小——的公民權(franchises)或特權。”“自由與穩定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他們率先完成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原來是少數人的公民權或自由,終于發展為全民的自由。而傳統中國的宗法專制統治從中央到鄉村一以貫之,秦漢以來的中央集權政府固然是專制,鄉村的鄉規、民約、族規也逃不脫宗法專制。

  前一段時間,當楊振寧教授提出《易經》不利于現代科學發展,很多人出來反對,但是從學術角度看,他講的完全是大實話。這不是他首先發現的。400年前,1601年利瑪竇到了北京。他于1582年到達澳門,到北京這條路他走了22年。到1610年逝世,在那里度過他生命的最后10年。他留下一部很重要的著作:《中國雜記》,里面提出一個問題,中國人不講邏輯。很多人攻擊這個論點說,誰講話不講邏輯。有人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人講話當然有邏輯,但是中國沒有邏輯學。我們的文字非常美,但是我們沒有文法學,我們使用文字的時候知道這樣寫,但沒有語法理論。這完全是事實。到明清以后,我們科舉考試都是考四書五經,但是西方中世紀的年輕人學什么?他學七門課程:1.文法學。2.修辭學,包括法律基礎知識。3.邏輯,不但要學基本知識,還要經過至少一年的辯論訓練。4.音樂。5.算術。6.幾何。7.天文。這七門課通常要學4年。然后學哲學、醫學、法學和神學等專門課程。利瑪竇那時候還發現,中國不獎勵、不鼓勵研究科學,這是受制度方面的影響。因為在中國,學四書五經前途無量,可以作為上升的階梯。但是如果研究科學技術,沒有多大用。而且要是私人學天文、研究天文,那是犯法的。所以古代中國學術根本發展不起來。

  漢唐時代跟羅馬時代比一比怎么樣?明顯有一條,它有法治,我們沒有。中華法系是一個根本弱點,就是民事刑事不分;而且律例是作為一個統治工具,是保障統治者權力的文件,而不是政府、統治者跟民眾之間的契約。所以當西方,英國1215年有《大憲章》的時候,我們根本還不知道法治是怎么回事,他們慢慢培植出法治的傳統,我們這套傳統是沒有的。一個偉大的民族要敢于正視自己的弱點,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恩格斯就說過,一個偉大民族要使自己成熟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我們再看19世紀、20世紀是什么情況。我們不愿意打開國門。利瑪竇到中國以后,引起中西文化的激烈爭論。他帶進很多新東西,但是到康熙年代,因為羅馬教庭讓中國教徒完全遵守天主教規,不許拜祖先,不許尊孔。康熙皇帝下令除了朝廷里為皇上服務的傳教士以外,其他全部遣送回國。這是歷史上很有名的“禮儀之爭”,中國跟外國文化上的連接基本斷了。到了鴉片戰爭,西方文化再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已經完全落后了。

  為什么我們有七次鄭和下西洋,但是海洋事業還那么不發達?哥倫布探險比鄭和晚幾十年,但是他成功了,鄭和的航海事業卻中斷了,原因在于鄭和是宣揚國威,為此耗資巨大,難以為繼。哥倫布是海盜式的,他要尋找金錢,尋找寶物,逐利的行動帶來成功。

  19世紀的具體歷史不用講,中國那時跟外國打了5次大仗,每次都打敗了。

甲午戰爭打敗后,1895年有兩個人出來講了兩段話,那是19世紀中國最好的總結。一個是順天府尹胡燏棻給皇帝的奏章,他說:“今日即孔孟復生,舍富強外亦無治國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無致富之術。” 這是一個主張。第二個,嚴復。嚴復是19世紀70年代
留學
英國的學生,他有20多年不說話,作為北洋海軍學堂的監督(校長),沒有對朝野各項大問題公開發表過什么意見。但是中日戰爭以后,他不能不說話了。為什么有些國家那么強盛,而中國那么衰弱、窮困?“身貴自由,國貴自主”,國家盛衰的關鍵在“自由不自由” 。我們2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恰恰證明嚴復這段話是非常英明的。

  20世紀我們同樣走得很坎坷。開頭有一個好的,就是清末新政。那時候民族工礦業,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財政收入從19世紀末七八千萬兩到辛亥革命前達到三億兩。后來不但是辛亥革命,還有國民革命。每一次革命下來,中國的面貌當然有些變化,但是沒有根本上的變化。中國的巨大變化靠什么呢?這里面要講到鄧小平的歷史功績,我想他推動197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是很偉大的歷史功勛。他1992年的南巡講話,提出不要計較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一切有利于中國發展的都拿來為我們所用,這是最好的總結。

  到這個時候,我們假如不記住這樣一些歷史經驗,我們就是太對不起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了。

  秉承鄧小平的思想,我國政府毅然參加WTO。進入WTO的意味著什么?要按照現代人類文明規則來改造中國的計劃經濟,主要是經濟制度要跟國際接軌,特別是政府的行為要規范。因為WTO規則主要規范政府行為的,不但要市場經濟,而且要法治。這是一個。第二個,1997年、1998年中國相繼在聯合國兩個人權公約上簽字,一個是社會權利公約,一個是政治權利公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須,體現我們應該達到的道德標準、文明的標準。

  自從有這樣一個選擇以后,歷時四百年的東西文化的論爭已經有結論了,你不必再費精力去爭論了;還是努力為制度層面跟國際接軌做點實事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談儒家、儒學。

  第三,用什么方式回饋社會?

  應該毫不含糊地說:商人發展好自己的企業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假如你有余力,去做文化事業,社會福利事業,那當然很好。究竟怎樣做文化事業?很重要一條,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去助長那些不應助長的東西。世界歷史告訴我們,商人假如想為發展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做出貢獻的話,最重要一條就是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財產,成立基金會,辦

哈佛大學那樣的大學,這是社會成本最低的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式。

  第四,提倡東西融合的道德。

  首先,我們現在道德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時候都有很腐敗的東西,我們現在道德水準比起文革來講大大提高,首先要肯定這條。

  現在我們應該怎么建設道德呢?我認為,對中國最適合的就是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仁義禮智信,這是最好的。現代道德的出發點是珍惜生命,熱愛自由,維護尊嚴。人們期望中國傳統文化在提高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上能發揮重要作用。儒學和儒者能否不負眾望,關鍵是不要沉迷于復古,而要勇敢地承認個人自由、平等和民主是不容侵犯的普世價值。以此為基礎,經過時代洗禮的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必然會大放光芒。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