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天涯社區是極有感情的。當年正是通過在天涯上寫帖子而極偶然地進入了現在的新聞行當。
我曾問過天涯社區的創辦人邢明,天涯社區何以能度過互聯網的潮起潮落,保持七八年來“紅旗不倒”的原因。曾是搖滾青年的邢老板解釋,那是因為當時確實手緊,加之也沒很好的贏利模式,于是干脆把社區交給網民自行管理,于是無心插柳,沒曾想卻搞出了一
個百花齊放的網上家園,并且在苦撐多年后,拿到了第一筆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誰知就在這時,卻發生了天涯域名之爭。域名之爭緣于邢明、田英兩人就天涯域名的歸屬有所異議,因當初協議是口頭商定,于是出現了分歧后,彼此理解不同,協商不下,終于撕開了面皮。誰是誰非,我沒作調查,沒有發言權,所以還是紙上談兵,找個經濟學理論解剖一下邢、田之爭的真實案例。
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在其《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一書中,有一節講到內生交易成本和道德風險。楊小凱認為,在道德風險模型中,兩個貿易伙伴之一的努力程度直接影響著生意的好壞,而另一方卻又無法準確地觀察并評判對方的努力程度,這便意味著,存在著因道德風險所引起的內生交易成本,于是商品或服務的相機合約便是必需的避險手段。
當然這理論沒我表述的這么簡單,光數學證明就好幾頁,但道理說白了,就是如果想避免合作伙伴間存在的道德風險,那就得先定規矩后辦事,一切以字據為準,否則無論何時,大家都會覺得對方有對不起自己的嫌疑。
不過從經營角度來看,經此一戰,天涯的知名度再次提高,出現了溢價,應該對邢明、田英來講,都不是什么壞事。(作者為本報華南分社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