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你領了多少個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4日 11:33 《經濟》雜志

  正如無人知曉世上究竟有多少頭驢一樣,也沒有人能統計出中國如今究竟有多少個“獎”。仔細考察一下身陷各種評比活動之中的企業,會發現許多十分有趣的事情

  文/本刊記者 王信川

  “評獎經濟”

  轉眼已至深秋,各種年度評選活動爭先恐后地啟動,浙江義烏市廿三里鎮一家制襪公司的老板王全勝近來收到“評獎信”也越來越多,有的來自襪業、紡織、服裝、制造、進出口等各級別的行業協會,有的來自一些“研究中心”、“調查中心”、“組委會”,涉及到企業管理、營銷、品牌形象、人力資源以及自主創新等許多方面,“幾乎可以將公司進行肢解了”。

  王全勝的企業創辦于2002年10月,注冊資金為100萬元,如今員工只有40多人,年銷售額為2000多萬元,純利潤在100萬元左右。“我對自己的企業心里有數”,王全勝說,他的企業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名氣,以至于“慕名”而來的電話和信函絡繹不絕。

  事實上,在王全勝的辦公室墻上,已有6個獎狀捷足先登,在他的窗臺上還擺放著5個制作精美的獎章。這些都是王全勝在過去三年中的“成績”,來自于

義烏當地、省城杭州以及北京的某些機構,而王全勝也為此付出了近30萬元的代價。

  除此之外,王全勝還頻頻出入多種會場,當然以他現在的境況,只有買“門票”、坐臺下的份兒。參會的人太多,想要同“會議嘉賓”換一張名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說同坐在主席臺上的“大領導”們合影了。

  在公司創辦后的頭一年半時間里,王全勝對于做“參會代表”還頗感新奇,那時只要能與他的企業沾邊的會議及評比活動,通常無需費多少口舌,王全勝便爽快地答應,“會務費”、“宣傳費”、“贊助費”等也會快速地劃出。

  2004年6月,王全勝在杭州曾“創紀錄”地兩天趕了三場會議。但令他失望的是,其中兩場“高峰會”雖然主辦方不同,但主講嘉賓卻幾乎是一套人馬,演講的內容也大同小異。這一次“上當”的經歷讓他對會議和評獎活動產生了懷疑,此后,王全勝的這一類“外事活動”開始大幅度減少。

  據王全勝粗略估算,三年來他參加的大大小小的會議和評獎活動應該不下150次,共約付出了80萬元的代價。“每年參加會議和評比活動的開支,估計占到公司總開支的20%左右。”王全勝說,只要你有這個承受能力,天天都可以坐在會場里。

  令王全勝印象最深的一次會議,是某經濟研究會于2003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一次“高峰會”,不僅因為8800元的門票是他買過的最貴的一張,而且還是他第一次坐在這一神圣而威嚴的建筑里像“

新聞聯播”中的大人物們一樣開會,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身為五名“黃金參會代表”之一,他還被主辦方安排與一位部長合影,如今這一張放大為20英寸的照片掛在王全勝公司的會客室里。

  王全勝在2004年底領到的一個“企業形象大獎”算起來比較“經濟”,當時是北京某經濟研究中心郵寄來一個推薦表(實際上是自薦表),王全勝的助手填寫后當天就傳真過去,對方打電話來說,只需交納2000元“評審費”,就立即將牌匾寄出。王全勝說,這省去了一趟幾千元的差旅費。

  自今年9月底以來,王全勝已陸續收到各種邀請參加評比或排名的信件達19封,對于王全勝而言,每一封信都是一件難度不小的抉擇——參加吧,這一類活動多如牛毛,很難分清主辦方的背景和真實動機;不參加吧,那些花錢買獎章的企業又以此大肆鼓吹,會讓消費者真假難辨,進而影響市場份額,“如果從獲獎名單中消失,客戶們也會認為你出了什么問題,進而改換門庭。”“這就是說,業外人士的看法是‘拿獎便有影響’,業內人士的看法則是‘要有影響便要拿獎’。”

  王全勝說,如果碰到“來頭”大的主辦方,就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否則今后會受到排擠甚至給穿小鞋,“如果得罪了行業內的頭頭腦腦,其下場就無異于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

  誰發布排行榜?

  在王全勝看來,這些排名、頒獎等活動是一個“你情我愿”的雙向選擇過程,從炒熱話題、炒熱人物、炒熱產品、炒熱社會注意力、提升企業影響力等方面來看,似乎具有一定的效果,“評獎單位和獲獎者雙方都取得新聞話題性、提高自身權威性,同時在市場上也可能提高身價、擴大市場份額,從而促進企業的快速成長。”

  一位社會學家認為,如今時興的各種年度評比、評選活動本身是價值模式多樣化的體現,盡管現在這些評比、評選相對于過去來說,其權威性有所降低,但豐富的評比、評選活動和過去那種單一的,樹立統一榜樣的評比、評選模式相比,應該算是一種不小的進步,“因此,從某種意義來看,當評比、評選活動得到社會響應時,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

  但事實上在人們的觀念中,尤其許多企業經營者,仍習慣于計劃經濟時代“一個文件”、“一個號召”、“一種榮譽”的評比方式,依然認為政府獎是企業的最高榮譽,因此帶有行政色彩的各種中介組織便擁有了廣闊的市場。

  一位統計專家說,所謂排行榜,通常是在全國范圍內對同行業進行橫向比較,因此發布這類大型的排行信息,需要以前期科學的調查研究為基礎,也需要人力、財力和技術力量的支持,“我國現在的一些排行榜,只是商業運作的一種模式而已,組織者考慮的并非排行榜的公正性和科學性,而是經濟利益的多少。”

  “如今許多評比活動將金錢同評比名次直接掛鉤,它們假評比之命,行收錢之實,所發布的一些數據非但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還會影響市場競爭的秩序,”這位專家說,許多評比活動的組織者往往采取企業自行填報、網上收集、陳舊資料堆積等辦法,并未經過嚴格的調查與統計,因此排出來的結果自然爭議頗多。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前不久廣東某知名家電企業與北京某商業調查中心之間的糾紛,該企業在交納3.5萬元“贊助費”之后入選了“行業十大零售企業”之列,但僅排在第五位。但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該企業是當之無愧的行業第一,并且該企業年產量達300多萬臺,產銷量肯定遠超只有一條生產線、產量為50萬臺的“第一名”。

  受到質疑后,那家商業調查中心終于承認他們是“人手不夠,隨機抽查,數據收集不合理,統計計算方式可能落后”,“至于排名,如果不準確,可以改過來,只要贊助20萬元,什么都可以辦”。

  國家統計局工交司司長任才方在《二零零五中國大型工業企業》一書首發式上接受《經濟》采訪時也表示,許多行業協會、社團組織都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條件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統計,其排行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都值得深究。

  于2003年10月底被國家民政部注銷的中國保健食品協會,曾發生過一樁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2003年7月,它公布了由它評選的“中國保健食品行業百強企業”排行榜,但到最后頒獎時,“百強企業”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響應。

  任才方說,盡管許多排名和評比活動均聲稱“獲得國家統計局授權”、“與國家統計局合作”等,但并非如此,國家統計局利用龐大的統計隊伍和先進的網絡體系采集到的企業和行業的數據,是采取公開對外發布的形式,社會各界均可以免費利用。

  正如10月21日發布的“2004年度2154家大型工業企業”一樣,國家統計局并未事先設定名額,也無需這些企業交納任何費用,只要符合“主營業務收入在3億元及以上、資產總額在4億元及以上、從業人數在2000任及以上”這一標準,均進入“大型工業企業”之列,也正因為如此,比2003年度增加了206家。

  “當然,這也存在著排名第一、第二的問題,”任才方說,這是統計數據出來后自然排序的結果,不可能出現“誰出錢誰就排第一”的情況。

  長期以來,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等各部門多次下文,對“亂排序、亂評比行為”加以整頓,甚至規定社團法人不允許搞全國性評比,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上述文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有學者認為,排行榜要去莠存良,真正發揮作用,首先需對排行榜的組織者進行嚴格的準入規定,組織排行者必須具備相應人力、物力等資質條件,且排行榜不能與經濟利益掛鉤;其次,排名過程必須得到全國絕大多數相關對象的廣泛參與,不能暗箱操作。

  再次,在及時公示時,不僅要公布排行名次,還需公布排行標準,并給入榜者以及非入榜者提出異議的權利,并確定有關部門對這些異議進行復議。

  最后,若不公正的排名給某企業造成了損失,還應有明確的賠償方法,這種施加給排行榜組織者的壓力,還可以減少一些組織盲目組織排行的沖動。

  即便如此,不少人仍然相信,如今盛行的“評獎經濟”還會持續不衰,因為“有需求就有供給”,通過評獎,可以“救濟”主辦單位,可以炒作獲獎單位,還可以使獲獎者的名片上多一行小字:“最佳××獎”。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