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靜
世界第一CEO韋爾奇,幾乎是所有職業經理人的偶像。但現實是,能夠成為公眾偶像的,更多的是老板。于是,即便小日子過得不錯,很多職業經理人中的“有志者”仍難抑“做回老板”的沖動。于是,職業經理人創業的話題日漸升溫。
但是有一些數據,給經理人的創業敲起了警鐘!
據發達國家創業數據統計:每年都有上百萬家新企業誕生,35%的新企業在當年就失敗了,活過5年的只有30%,生存10年的僅為10%。同時,導致創業失敗的原因前三位分別是市場(27%)、管理(24%)和技術(12%)。
中國創業數據統計結果也顯示: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七成企業活不過一年,平均企業壽命不足3年。
左顧右盼中發現:我們身邊的職業經理人創業,大多是鎩羽而歸,甚至是丟了夫人又折兵,最后不得不又回歸職業經理人的老路。
據調查,我國個人創業取得成功的大致有三類人:一類是初中都沒有畢業、想打工都沒人要的人;二是走出大學校門不久就開始投身創業的;三是在職業生涯中陡然發生了意外變故,不得不改弦更張的。
那么,對于那些不甘于一輩子為人打工,總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當老板的職業經理人,應該深思熟慮以下問題:自己是否具備創業者的各項素質?是否具備創業的資源?是否握有市場機會?最重要的是,是否具備非創業不可的激情?
三思而后行吧。
給創業一個理由
經理人創業的動機,有時就決定著創業的結果。
第一種動機:迫于生計壓力。由于行業發展緩慢,甚至企業經營困難等狀況,此時有的經理人在跳槽不力時,干脆就自立門戶,自己當老板。這可以算是一種被動轉型吧。
第二種動機:心理不平衡。經理人一旦成功時,就會認為自己無所不通,無所不能。在自我膨脹中,經理人難免看老板不順眼,這時“我這么能干,為什么要給你打工”的思想就很容易燃燒起來。也有的經理人認為:“企業賺了100萬,可是才給我10萬,我為什么不去自己賺那90萬呢?”于是,另立山頭,自己說了算。
第三種動機:功高蓋主。有的經理人因為非常能干,難免功高蓋主。如果此人不僅個人能力強,再有極好的人際關系,那么被老板壓制的可能性會更大。因此不得以轉而創業,仿佛當年的石達開。
第四種動機:山大王文化。職業經理人縱然萬人之上,仍難免一人之下。而中國自古“寧為雞頭,不當鳳尾”的文化傳統,更誘使很多經理人都有“想自己拍板作主”的癮。心癢難耐之下,只有轉變身份,嘗試一把。
第五種動機:為了理想。這并不是出于對物質的追求,而純粹是想自己創出一番事業的圓夢情結。
而大略看來,出于首尾兩類動機,成功率較高;而出于其它動機,特別是第二類動機,成功幾率較低。為什么?且看下文分析。
截然不同的兩群人
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的道理。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創業不知老板難。
一些職場過來人都會打類似的比喻:老板是站在10層樓上,而經理人只是站在1層樓上。因此,他們思考的問題、角度、深度也截然不同。這就像在一個家庭里,老大和老二考慮的問題絕對不一樣。
因此,經理人在創業之初,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是否具備老板的特質。但又有多少經理人想過并想明白了這些問題呢?我們不妨對比一下老板與經理人的特質。
老板,通常是破規者,他需要不斷創新,因而更要具有狼性,要有狼的嗅覺和野性,是機會的發現者、資源的獲取者;而經理人卻是一個立規者,他要制定并完善企業制度,并且要遵照執行,于是經理人更需要具有狗性,更忠誠于企業制度,是企業資源的運用者。
同時,老板的能力往往更為全面,他需要對產、銷、人、發、財以及社會的各方面都要懂;而當經理人的時間越長,對自己的專業就了解得越多,而對其它的專業就了解得越少,或說也不需要了解太多。
老板需要有一個簡單的思維,簡單了才能敏銳而迅捷,而這種素質幾乎是天生的;而經理人由于受經驗的束縛,常常會把問題想得復雜而周密,同時經理人的這種專業素質是后天可以培養的,比如:MBA及職業培訓。
同時,老板更需要執著的韌性和澎湃的激情——創業的艱辛和壓力是旁人難以想像的,如果經理人的壓力是1個大氣壓,那么創業者的壓力就至少是100個大氣壓;而成功的經理人普遍是理性的,他會思前想后試圖追求最優方案。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