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農家乳香飄--伊利集團乳業產業化的啟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0日 09:04 中國廣播網 | |||||||||
曹有堂是內蒙古托克托縣的農民。兩年前,記者與他在伊利第六牧場園區相遇。那時,他趕著23頭奶牛離開幾十里外的家落戶這里。他也是第一個入住這個園區里的農民。記得他說,他看中的就是這里牛奶有人收,牛病有人治,買牛有借款,養牛有飼料。 兩年后的今天,記者又走進老曹的牧場,雖然沒有見到他,但卻看到了他的奶牛。雇工說,主家有50多頭牛。
當年老曹看中這個園區時,親戚朋友反對他的多,贊成的少。實踐證明他對了。 目前的園區已經具備了標準的養牛功能,一排排的單元式牧場藍瓦紅墻整齊劃一,兩個有著現代化擠奶設備的奶站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更讓人驚訝的是在這個已經有著2000多頭奶牛的園區里,你看不到牛糞,聞不到臭味。僅這個改變就不簡單,伊利創造現代牧場園區的設想正在落在實處,走專業化、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這條路子,他們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初步實現了。今天,這樣的現代化牧場園區,伊利一共建起了17個。 這個園區的規模是個什么樣子呢?設計單元牧場78個,現在入住40多戶。計劃建4座現代化的奶站已經建起了兩座。每個單元牧場占地6畝,可養殖50頭到100頭奶牛。牛有牛舍,還有運動場、青貯窖及主人生活區。 近兩年,奶牛市場滑坡,但記者此次看到這里的奶戶不僅奶牛頭數增加,質量提高,還掙錢。王文海是2003年9月進園區的養殖戶,從去年到今年,他一下子淘汰和更新了20多頭奶牛,被淘汰的20多頭牛大多日產奶在40斤左右。他說,如果不進園區,他不會有這個膽量和認識的。現在,老王有60多頭奶牛,其中產奶牛24頭。到記者見到他時,僅賣奶一項他已經掙了6萬元現金,另外得到了20多頭牛犢,近20萬元的投入已經收回大半。他預測明年的日子更好過。與他做鄰居的李記中有53頭牛,27頭產奶,今年到現在,他靠牛已經收入了10萬元。2003年8月進園的他貸了10萬元貸款,現在也已經全部還清。說到變化,他們倆都有一個比喻,伊利就是他們的大樹。 把伊利比成大樹,不僅是奶牛養殖戶,圍繞園區種地的農民也有同感。以李記中一戶每月所需要的8000斤玉米、5噸飼料和秋季青貯60萬斤秸稈來看,他們的農作物因為有了伊利也成了不愁賣的香餑餑。 今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乳都”,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與伊利的發展和不斷壯大有直接的關系。在前不久發布的“中國品牌500強”中,伊利再次蟬聯國內乳品行業第一品牌。而去年公司發生“獨董風波”和“高管事件”、鄭俊懷因犯罪被逮捕等一系列事件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伊利集團現任董事長潘剛以其非凡的膽識和高超的領導藝術,迅速化解了危機,并準確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適時地推出精確管理,把伊利引入了更加快速和穩健的發展之路。今年1到9月,伊利銷售收入達到90.6億元,又一次位于國內同行業之首。 呼和浩特市地處北緯39.5度~41.36度之間,處于世界上公認的飼養優質奶牛帶上。目前全市奶牛頭數已達60多萬頭,鮮奶產量達到近200萬噸。今年,全市農民預計人均收入4800元,60%來自奶業。伊利集團現任董事長潘剛這樣認為,伊利集團的成功,是生態平衡理念的成功,是農牧業產業化的成功,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成功。20多年來,跟著伊利走上富裕路的農牧民已經達到了幾百萬人,涉及地區不僅有內蒙古,還有北京、上海、天津、廣東、黑龍江、河北、陜西等。到目前,伊利為奶源地的農牧民已經投入10多億元,千方百計為他們創造生產條件,做他們發家致富的堅實后盾。截至2004年,伊利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可控奶牛65萬頭,基礎母牛近50萬頭。擁有現代化奶站1580多個,共分為3大奶源基地:以呼市和包頭為主的以110國道沿線為基礎的草原奶源帶,日收奶近2000噸;以黑龍江的杜蒙、肇東為基礎的東北濱州線奶源帶,日收奶1100噸;以環渤海三角地北京、天津、唐山為基礎的奶源帶,日收奶近1000噸。加之其它地區,目前伊利的日收奶量超過5000噸。伊利有一個計劃,到2005年底使可控奶牛頭數達到100萬頭。 1995年,伊利就開始進行奶牛種群的改良工作。在當時農民不理解的情況下墊資為農戶提供優良種凍牛精。到2000年,就提供了優良凍精8萬多份,按保守算,產母牛犢成功率達50%,這樣單產至少提高500公斤,創直接經濟效益3200多萬元。現在,伊利奶源基地已有40%的奶牛年產量超過了6.5噸,較一般奶牛增產2噸。碾格圖村過去低水平粗放飼養奶牛,全村養牛不足100頭,年人均收入僅僅幾百元。在伊利的帶動和引導下,他們加快了自己種草養牛的步伐,成為了一個占地350畝的養殖示范小區,每戶奶農使用占地面積達160平方米的現代化牛舍,水、電、路及綠化設施配套齊全合理,實現了人畜分離、封閉式科學管理。村里有一個世界級水平的擠奶廳,采用全自動管理和操作,魚骨式自動擠奶設備一次可容納32頭奶牛同時擠奶。微機通過識別牛耳上的感應器,可把牛奶營養指數存入所有者檔案,既為企業提供付款依據,又幫助奶農分析具體問題。現在,這個村村民僅養奶牛一項的月收入已經達到了近100萬元。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伊利在全國乳業最早實現了“公司加農戶”的合作模式,為農民開辟了富裕之路。后來,伊利又率先推行了“養殖小區”模式。如今的“牧場園區”又是伊利的一個首創,被奶農稱為培育“大款農民”的溫室。土默特左旗沙爾沁鄉的思遠牧場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化牧場,670頭奶牛全部來自新西蘭,即便這樣,牧場依然堅持每年淘汰250頭奶牛,以保證奶牛的單產效率。潘剛總裁對記者說,這將是公司今后奶源計劃的一個主要方向,這樣的現代化牧場要逐漸成為主角。 有人說,現在的呼和浩特市的經濟發展與伊利的不斷成長和帶動緊密相關。透過伊利看呼市近10年的變化,可以說,該市有發展最快最強的四大產業不得不說,一是乳品加工業。伊利發展20多年來,在其帶動和影響下,呼市和其周邊地區目前已經形成了伊利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乳品加工企業集群,產生了強大的規模效應。二是畜牧養殖業。1996年到2004年伊利累計收奶量超過了400多萬噸,公司積極配合政府在提高畜牧養殖質量上舍得投入,使呼市地區在畜牧養殖數量居全國同等城市首位的基礎上,進而渡過了效益型生產的更高層次,由單純追求總數量上升為注重奶牛單產能力。三是疫病防治業。正是有了伊利等一大批乳業產業化企業,呼市原來的四級畜牧獸醫站如今全部改成了牲畜疾病防治中心,而且待遇升格,解決了過去“重治輕防”的老做法。伊利還幫助奶農在村里建起了“奶牛專家醫院”,將疫病防控的意識滲透給奶農。今年,伊利還為呼市的奶農拿出1000萬元設立風險基金。四是印刷包裝業。伊利的利樂包裝產品只用了16個月就由50億包增加到了100億包,目前呼市的包裝印刷業已經躍居西部北方城市之首,其數量規模、設備和技術的先進性正在趕超東部發達地區。 “中國乳都”呼市過去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夠為相關產業產生幾何倍數的拉升作用。如今,伊利正在向世界20強邁進,我們說,在伊利成為世界乳業強勢品牌之時,“中國乳都”農牧民背后的這棵“樹”將會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