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隨筆:學會心定 成功來源于非常簡單的要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18:1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陳春花 近來閑暇,開始回問內心,管理到底可以是怎樣的狀態,做了十幾年的管理學教師,也看了十幾年的管理文章,也寫了十幾年的管理文字,總是感覺欠缺點什么?那到底是什么呢?人生真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夠理解的,就如人生的意義,管理的意義,成功的意義,事業的意義,這些年來,我對陳讓的行動很感興趣,他總是能夠很好地享受工作成果,每年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心定”的境界,但是這句禪語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人不能夠了無欲望,但是任何意義都是“心的”感受的延伸,想起六祖,幕夜,風過幡有聲,兩個和尚正在辯論,一個說是幡動,一個說是心動,爭論不息,六祖便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普通對人的尊稱)心動”,境由心造的確如此。也許管理有時是一個令人惆悵的事情,但是如果惆悵可以讓人細細地體味,本身也是一件好事,所以可以不必擔心陳讓是否可以繼續工作,因為他已經是心定之人了。 前幾個月在看超女,湖南衛視總是能夠給觀眾驚喜,這個被譽為帶來2005年全民快樂的運動,展示了獨有的魅力,大報小報、大新聞小新聞,大人物小人物都在談論、評論,喜之洋溢其表,棄之躲之不及,唯獨超女們顯現出超然的氣概,令我佩服不已,我在想,超女用各種武器來打動不同“階級”的人群,打動我的是李宇春的超然和單純,我甚至在懷疑這份定力可以持續多久,因此在內心中祈禱超女們能夠“心定”。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成功只是來源于一個非常簡單的要素,那就是單純。單純地理解環境,單純地做事,單純地對待變化。 這幾天在學校與2004管理碩士班的同學談論今天做管理的困境,班里同學不斷地告訴我,他們的困難,難于環境的多變,難于政府政策的多變,難于人員的素質,難于中國文化的根深蒂固,我很能夠身受他們的困難,只是我還是堅持,管理者總是可以超越環境、順應政策、超越人員的素質,超越中國文化的糟粕,這里需要一個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心定”,需要像花一樣的,單純的做事,單純地對待變化,沿著自己對于規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軌跡。 我們對于環境的理解實在是太過現實主義了,環境固然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東西,正如佛祖的智慧,非幡動、非風動,而心動,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能否超越環境的變化,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講授如何應對變化,當我不斷地灌輸,變化最成功的方式,是改變自己而非改變環境的時候,學生們才清楚所有的變化只是源于自己的心態,如果自己心態是接受變化的,那么環境的變化只是一個因素而已,因為自己的心態,可以使環境的每一次變化變成自己的每一個成功的因素。其實“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人的根本就是要靜靜地觀察和了解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意識,反觀內心來感受世事,正如南懷瑾所言,我們所感受到東西,一部分是由于感覺所生的思想和觀念,如痛苦、快感、飽暖、饑餓等等,都是屬于感覺的范圍,由它而引發知覺的聯想和幻想等活動。一部分是由于知覺所產生的意識思想,如莫名其妙的情緒、郁悶、苦惱、對于自己和別人之間所產生的各種事情的不同思維等等,當然包括知識學問的思維,以及自己能夠觀察自己這種心理作用的功能。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自己有著感覺和知覺兩部分的思想意識在作怪,所以痛苦、快樂也好,莫名其妙、郁悶也好,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感覺和知覺的范疇,如果我們愿意放棄這些對于思想意識的刻意追逐,你會有一種雁過長空,風來水面的體驗,所謂踏雪飛鴻,了無蹤跡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為的,都只是一片浮塵光影而已,根本是無根可依的。因此,你會知道,心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庸人自擾,由此再進一步,你就會明白六祖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的心得境界了,你也就能夠體會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象沉浮在世間而已。 我這樣的解釋,只是想告訴自己,對于環境的理解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心態的一個折射,學會放下自己,學會心定,才會真正地理解環境和世事。就如對于六祖非幡動、非風動、是心動的公案,并不是禪宗指示明心見性的法要一樣,“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恰恰能夠讓我們明白,如何把自己與環境聯系在一起,如何看待環境所帶來的價值:境風吹識浪,一切情感思緒,都從外境之風吹起的,“依他起”之理,才是“仁者心動”的真是感悟,沒有自己,只有本心,只有境遇,結果看到幡動、看到風動,這才是對于管理者認知的要求。 我常常懷疑自己能否適應這個“變是唯一不變的法則”的世界,今天才知道自己的誤區,不是這個世界是否改變,而是自己心態無法調適的過來,我曾經羨慕過恩師的從容、佩服她的安然,我知道這是功底和定力,而今天更加知道,這個定力是面對今天這個環境所必需的境界。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