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法律風險知多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17:25 《中國企業家》雜志 | |||||||||
隨著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業務的擴展和增長,法律風險也成倍增加,必須認識并分析這些風險可能對經營造成的影響,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予以防范和降低 中國是名列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的第三大能源生產國,也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自1993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石油的凈進口國家,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遠遠超出了國內的生產能力。2003年,中國30%的石油需求依靠進口,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該比例
由于未來中國預計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石油進口,近年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巨頭”在世界各地的石油天然氣生產項目上投資數十億美元,并在國外大舉收購勘探和生產性資產。 其中,中石油在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蘇丹、伊拉克、伊朗、秘魯和阿塞拜疆等地取得了石油開采權;收購了哈薩克斯坦Aktobemunaigaz石油公司60%的股份;增加了在蘇丹的石油產量;并與巴西國有的巴西石油簽訂了協議,合作開展煉油、管道、勘探和石油產品生產項目。中石化也開始收購海外上游資產,其中包括收購安哥拉一家油田50%的股份。另外,還在沙特開展石油天然氣勘探和開采項目。在印尼,中石油股份和中海油收購了印尼油氣田的大量股份。在澳洲,中海油與雪佛龍合作收購了西北大陸架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部分股份。在加拿大,中石油股份、中石化和中海油收購了阿爾伯塔油砂的股份,并簽訂了鋪設輸油管道的合同…… 然而,全球化的運作非常復雜,要求穩定而又靈活的戰略以及適當水平的風險管理,這其中就包括法律風險管理。隨著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業務的擴展和增長,法律風險也成倍增加。中國企業必須認識并分析這些風險可能對經營造成的影響,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防范和降低風險。 與監管者的關系 外國法律風險。在海外市場開展業務或上市的中國石油企業必須遵守當地法律。雖然中國的法制建設發展很快,但與國外許多發達法律體系相比,中國的法律體系仍然不夠完善。石油行業由于一直為少數國有企業所控制,監管體制尤其落后。在國內法律環境下能夠正常經營的中國石油天然氣企業,并不一定能夠適應國外更為嚴格的監管體制。 新的法律環境不僅可能導致各類處罰和訴訟,還可能從法律上或事實上對企業在當地開展商業活動造成障礙。因此,中國公司如果不熟悉當地法律規定,則可能無法實現投資該市場的預定商業目的。 公司治理。中國在海外上市的石油公司必須保證其內部治理結構和制度符合相關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監管機關對公司治理的要求。受安然和世通丑聞的影響,公司治理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都已成為關注的焦點。為預防類似的法律和財務危機再次發生,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都提高了對公司治理的要求。根據2002年的薩班斯法案,如果不遵守相關信息披露規定,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可能會面臨刑事控訴。中航油(新加坡)的經歷表明,其他市場也在逐漸采用相似的法律。 國有企業的雙重屬性。中國的大型石油企業一方面仍由國家持有大部分股份,另一方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還必須對公眾股東負責。國有石油企業的這種雙重屬性經常引發各類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以法律或政治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中國政府持有中海油70%的股份,就被許多人視為中海油競購優尼科的一個重大障礙。 政治風險。當前,中國石油企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必須取得充分的自然資源資產,以維持中國經濟史無前例的持續快速增長。這一壓力促使企業積極爭取和伊朗、蘇丹這些國家的政府進行合作,以取得所需資源的開采權。同時,這些企業還充分利用中國國家控股銀行提供的軟貸款,享受國際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政策優惠。 由于石油行業經營活動的國際性,中國石油企業應該認識到,上述某些做法產生的政治后果,可能成為其他潛在商業活動的障礙(有人就是以在收購中使用政府資助的軟貸款為由,反對中海油收購優尼科)。 與其他公司的關系 合同管理。如上所述,國際石油天然氣行業所用的合同通常冗長、復雜。目前,很多中國石油企業與外國同行簽訂的合作協議,標的僅僅涉及中國境內的項目。這使國內企業對合同條款享有較大的發言權。 但是,隨著海外擴展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必將越來越多地采用非常專業化和技術化的行業標準合同。這類合同中某些高技術性條款的細微變化,就可能將數百萬美元甚至數億美元的風險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 然而,目前中國企業在上述復雜合同的談判方面仍缺乏足夠經驗,相對于經驗豐富的外國同行處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國企業需要迅速大幅度強化這一方面的投入,提高國際合同談判水平,實現與國際接軌。 相互依存。石油行業的相互依存性,使中國石油企業面臨特殊的挑戰。在透明、履約、合作等方面的良好聲譽形成石油天然氣企業的寶貴軟資產,而這些方面的不良聲譽則可能使其喪失許多潛在商業機會。 中國石油企業習慣了作為國企在國內的優越市場地位條件下運營,而在國內的項目中又屢有違約或重訂合同的紀錄,被一些外國同行視為很難合作。也是出于這種特殊地位,這些中國石油企業過去在國內很少被追訴、更少承擔責任。但在國內的不良紀錄可能限制其未來在國外的商業機會;而且,如果在國外市場依舊采取同樣的策略,他們將很快招致法律訴訟。 與其他方面的關系 勞動法。違反當地勞動法所帶來的潛在法律風險是中國企業向海外擴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例如,中國現行法律禁止采取罷工等行動,而許多其他國家的法律則禁止雇主對這類行動加以阻撓。另外,中國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廉價勞動力、惡劣工作環境和長時間工作。而在西方國家,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往往極其嚴格的。在國外,違反勞動法的行為可能引發激烈的抗議和抵制行動,公司的經濟損失將遠遠超過其因違法行為所獲得的利益。我們的調研表明,亞洲公司進入美國和歐洲所遇到的最大法律問題之一就是違反勞動法的問題。所以,在向海外擴展的過程中,中國石油企業必須建立適當的制度,保證公司行為符合當地勞動法的規定。 中國企業還需注意,給運營海外資產所需的本國雇員辦理簽證也會面臨困難。許多國家正在越來越多地要求在境內項目中使用其本國國民,這類要求可能以定額、培訓要求和競標優先等形式表現出來。 環境法。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都比發展中國家嚴格得多。環境問題在國外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問題,所有的石油天然氣企業,無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很可能成為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對象。走出國門的中國石油企業如果仍然采用國內較為寬松的環保標準,可能會再三違反所在國的環保法律。 西方國家環保標準的遵守成本可能很高,但在大多數國家/地區,違反環保法律都會面臨高達數億甚至超過十億美元的行政罰款或者民事判決,主要管理人員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此外,違反環保法律所引起的公眾反應還可能導致訴訟或抵制活動,致使公司蒙受更大的經濟損失。無論如何,合規的成本終究低于違規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