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翟其紅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層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項目,以使報告盈利達到期望水平。近年來,有關實證會計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大量的盈余管理行為,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誤導了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因此,采取相應措施將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適度范圍內,盡可能減少盈
余管理負面影響十分必要。
一、 盈余管理的動因分析
(一)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是產生盈余管理的制度根源。
上市公司的產權借助股票的公開發行而分散為“股權”,投資者按照“同股同權”來分享企業收益,分擔風險,共同控制企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股東大會→董事會→ 經理層”分層授權并以董事會為核心的產權控制模式。但我國上市公司目前的治理結構存在著制度性缺陷,表現為:
1、股權高度集中,股東大會成為“大股東會”,弱化了多元產權下股東對經營者的約束力度。由于控股股東和經理層實質上把持上市公司,嚴重影響、控制了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他們是信息的提供者但并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當會計信息因為監督契約的履行而獲得協調利益分配的功能時,他們會盡可能地對其進行修正,以不公平地占有契約他方的利益,因此產生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
2、董事會成員構成不合理,“內部人控制”問題相當嚴重,缺乏對經理監控的動機。由于國家股的控股地位,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般由行政機關任命,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職位合二為一;董事會成員絕大部分是內部經理人員,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所占的比重過低。這就使得經理人員在公司的經營決策、利潤分配、聘任或解聘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并可以對自我表現進行評價,這種現象的出現導致公司經理操縱利潤,公司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
3、監事會監督功能弱化,難以履行對財務報告真實性的監督職能。按照《公司法》,監事會的主要職能是監督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可靠。但“一股獨大”使監事會形同虛設,難以履行對管理當局所提供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的監督職能,致使上市公司出現大量盈余管理行為。
4、外部審計缺乏根本的獨立性。在“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真正權力往往掌握在管理者手中,使得注冊會計師面對的委托人與被委托人常常是同一主體,嚴重危及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動搖了注冊會計師工作的根基。注冊會計師無法以獨立、客觀、公正的態度履行股東和社會公正的重托,獨立審計也就失去了對企業的經營者及其經濟活動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二)證券市場的監管政策,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在誘因。
我國的《公司法》、《證券法》及證監會某些條例對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配股、特別處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應規定。比如《公司法》規定,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才能申請股票上市。此外,還將新股上市的定價與企業每股收益相掛鉤,這就促使企業為了能夠上市和達到一個較高的發行價格產生對盈余進行管理的強烈動機。對配股政策,證監會在1999年作出修訂,規定“上市”后最近三年平均凈資產利潤率在10%以上(個別基礎行業為9%),計算期內任何一年都必須高于6%,由此引起了上市公司大量的10%的盈余管理現象。對于虧損企業,《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由證券管理部門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深滬兩地證券交易所也規定,凡最近兩年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一律要被特別處理(即ST處理)。因此,上市公司為保全殼資源或不被“ST”處理就會進行盈余管理。
(三)會計制度、準則的缺陷,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條件。
一方面,我國新的會計規范增大了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由于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一般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在指導實際工作時,需要會計人員的專業理解和職業判斷。
1、利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空白領域,通過對業務的創新來主動索取會計準則的剩余制訂權,這種制訂權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2、利用會計準則的模糊性來進行盈余管理
(1)一般情況下,潛虧應該通過計提8項資產減值準備以及攤銷遞延資產等方式計入損益,但有些企業通過資產評估消除潛虧,利用企業改制和企業會計政策變更、改組、租賃、抵押等機會,通過資產評估將壞賬、滯銷和毀損的存貨、長期投資損失以及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減值沖抵“資本公積”,從而達到粉飾報表、虛增利潤的目的。
(2)按照有關規定,股份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壞賬準備的提取比率由公司自己確定,期末短期投資和存貨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來計提。在計提準備的時候,企業的會計政策變更時,需要追溯調整以前年度的損益,這使公司可以“平滑”(move)各期間利潤,通過“平滑”利潤樹立公司平穩發展的形象。
(3)采用權責發生制的一個必然結果是虛擬資產的產生,即實際已發生的費用或損失暫時掛賬,計入待攤費用等科目中,造成了虛擬資產。而資產是能夠為企業未來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這種利用虛擬資產來調節利潤顯然不符合資產要素確認的標準。
(4)收入的確認標準必須符合能夠確定有現金的流入,我國企業確認收入的證據主要是稅務發票,不需要提供佐證現金情況的證據,這給調節各期之間的利潤提供了機會。當年確認收入,次年計提壞賬準備或以各種理由開紅發票沖抵收入,人為地調節公司的盈余。
二、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對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1、通過立法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國有股“凝固”的現狀,逐步實現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重點培育機構投資者,使機構投資者成為主要的股東,有利于對經理人員形成有效的監控,以形成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內在約束機制。
2、限制內部人員出任董事,改善獨立董事聘用制度。可以由政府的證券監管部門建立獨立董事資格考評制度,并建立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電腦隨機選派制度。另外,應同時建立獨立董事任職檔案管理制度,對各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違規行為進行實時記錄,對嚴重違規者,應明確禁止其再次“準入”。
3、通過立法加速對證券市場,產品市場和經理人市場的培育,健全公司外部治理,以形成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外在約束機制。(二)改革證券市場監管的相關制度安排
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在于應付證券市場的特殊監管政策。證監會將股票發行從原先的額度制改為核準制,這一市場化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股定價方面進行盈余管理的誘因。今后,應繼續深化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與科學化改革,積極推行主承銷商保薦制度,在滿足充分披露要求下,均可公開發行股票。對于上市公司配股資格的規定,應擴充配股的盈利指標,建立由多個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比如,可設想先按行業性質為不同行業分別確定其凈資產利潤率的下限,企業要申請配股,必須連續三年達到設定的下限并同時高于同行業全部上市公司凈資產利潤率的平均值,此外,再輔以一些其他財務指標作為控制參數,如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例,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占利潤總額的比例等。對于股票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也要改變以連續三年虧損作為衡量的充分條件,應結合其他一些因素綜合加以判斷,如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否已處于嚴重的非正常狀態;或資不抵債;或有屢教不改的嚴重違法違規行為;或被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等!
(三)規范、限制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
會計制度作為會計核算的標準不應該也不可能對各種情況和所有問題都一一做出規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會計準則中應進一步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行為。應該制定更明確的會計準則減少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針對我國會計人員業務素質普遍不高、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監管效果尚不理想的現實,應有意識地減少會計的職業判斷空間并有針對性地制定易于操作、科學、適度的謹慎標準,以指導會計人員正確理解和應用會計政策,使企業既保持適度謹慎,又能避免有意識地計提秘密準備。
(四)提高審計的質量
提高審計質量的關鍵在于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專業判斷能力。主要措施有:
1、通過立法規范注冊會計師審計由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委任,確保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并對注冊會計師實行強制輪換制度,保證注冊會計師獨立公正執業。
2、應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和法律責任。
3、降低配股門檻、減少盈余管理動機也可提高審計質量,審計質量的提高也有賴于公司制度環境(包括政策、公司治理結構等)的建設和完善,如減少特殊監管政策、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等,通過降低盈余管理動機、提高盈余管理的成本等方式保證財務報告的質量進而來提高審計質量。
作者單位:太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