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價值幾何-健力寶對經營者說不的結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3日 14:43 《中外管理》 | |||||||||
馮根生談到了張海,因而我們有必要將筆觸轉向爭奪健力寶這個表面上的鬧劇、本質上的悲劇。 健力寶悲劇從形式上已經落幕,可以說是鬼神各歸其位,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它帶給中國經濟改革的反思遠未結束。
健力寶亂局的真相如何?一群資本玩家何以能在國企改制的宏大敘事中風生水起、“攪得周天寒徹”?對此,中央電視臺、《財經》雜志和國內外多家媒體已做出全面報道。事實大致如下: 賣給有錢人 2001年下半年起,健力寶業績連續下滑、企業內部多年累積的體制問題日益突出,李經緯團隊也感壓力巨大。以轉制求企業出路已成當務之急。但出于對李經緯團隊的不滿,作為所有者的佛山市三水區政府堅決主張出售所有國有股給外來收購者。 在經過與新加坡第一家食品公司、法國達能等20余家戰略投資者密切接洽之后,最終三水區政府于2002年1月15日與張海達成交易。控股協議約定:張海出資3.38億元人民幣,占健力寶75%的股份,剩下25%股份中的15%由張海今后再次出資收購,政府占10%的股份。雙方并商定:3.38億控股資金由張海分3次付清。 令人不解的是,面對如此重大的收購,當地政府當時居然并未請財務顧問提供中介服務,也未對買家資信進行調查。 當其時也,李經緯已是執掌健力寶17年半、年逾62歲的企業家,而張海不過28歲,此前是國內有名的“特異功能大師”和資本市場操盤者,身兼數家投資公司老板和高管。當2002年8月底張海在亞洲最豪華游輪“處女星”上盛大“登基”時,急火攻心的李經緯則早已在1月22日因腦溢血住進了醫院。 “有”錢人的空手道 別具諷刺意味的是,玩慣了所謂“資本運作”的張海兜里并沒有錢,也不打算自己出錢收購健力寶股份。于是張海開始尋找真正愿意投錢進來的玩家。幾經輾轉,祝維沙出現了。2002年3月20日,正大科技成立,張海、祝維沙、葉紅漢的持股比例分別為4∶3∶3,祝維沙入資2.38億,張、葉二人未實際出資。5月1日后,正大科技成為健力寶的收購方,健力寶集團董事長仍然由張海擔任,祝維沙、葉紅漢并未進入董事會。 此后,張海以健力寶品牌、經營性現金流和銀行貸款進行多輪資本運作。到2003年12月23日,當地政府的持股比例減至8.87%。當年,健力寶出現重大生產事故,導致價值2億元的產品報廢,全年巨虧達到3億。 2004年,健力寶所經營的產業進一步凋敝,多元化經營勞而無功和張海對企業管理的極度混亂導致三大股東的關系迅速惡化。到2004年7月,祝維沙、葉紅漢控制了董事會,8月,董事會免去了張海董事長、總裁職務,祝維沙開始掌權。然而,此時的健力寶幾成空殼,資金嚴重缺乏、生產全面停頓、銀行催債頻仍,政府、職工、供應商、經銷商集體發難,祝維沙自感大勢已去。于是,為了迅速解套,幾大利益相關方不久就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開始謀劃將健力寶再度轉手。 明眼人誰都知道這是一個黑洞,但偏偏有人敢于火中取栗,這個人就是年過半百的李志達。2004年11月上旬,李志達以1.6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健力寶集團91.1%的股份(實際入資1.08億),開始了夢中控制健力寶的征程。但是,出于對李志達的不信任及對當地經銷商利益的維護(經銷商希望聯合控制健力寶),作為小股東的政府拒絕李志達的實際控制。2004年12月6日,當地政府再次接管了健力寶的日常經營,收購方派入健力寶集團董事會的成員被全部驅逐。 此后,別具黑色幽默意味的是:中風的李經緯“復出”了,“有錢人”張海、祝維沙被抓了…… 健力寶作為敢于和“兩樂”抗衡的中國飲料業巨頭,在創牌企業家李經緯的領導下,年營業額曾高達60億元,幾乎是當地稅收的一半,是聞名國內外的民族企業。 而現在,健力寶就這么徑直倒下了。 如果賣給經營者…… 健力寶案的實質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產權所有方輕率地將一個重要的國有企業交給了一個根本不想經營實業的資本玩家,而玩家們內部的利益糾葛引爆了矛盾的導火索。 誰應該為健力寶的悲劇負責?該負責的僅僅是張海嗎?如果當年政府將健力寶賣給了李經緯,結果又會如何?令人痛心的是,在當年健力寶股權出讓決策會上,李經緯曾問為何拋開曾為健力寶的發展付出心血且飽含深情的管理團隊,一定要對外出售?決策者當即表示要價4.5億元才肯出售,而且只給一周時間。這個要求對于只領國企工薪的李經緯團隊而言,無疑是個天大的難題。于是,健力寶很快就賣給了張海。于是,悲劇發生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