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瘦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7日 13:36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同樣處于公司政治旋渦中的斯坦·奧尼爾,卻成功率領美林從谷底躍上顛峰 關于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種種議論終于塵埃落定。自從四年前,CEO斯坦·奧尼爾(Stan O'Neal)在這家投資銀行施行了宏大的復興計劃以來,美林的業務蒸蒸日上,它的名字現在已經不再是“錯誤”的代名詞了。
2005年5月,美林在投行業務上的收入超過了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集團(Citigroup)以及摩根斯坦利。根據相關資料估計,今年美林從銀行、保險公司及資金管理人處獲得的收入可能是去年的兩倍多,而從為日聯控股、蘇格蘭皇家銀行等企業安排并購及股票、債券的承銷業務中,美林獲得了5.64億美元的收入。 這個出色的業績部分可以歸功于全球經濟的復蘇,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奧尼爾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他不但將美林從生死線邊拉了回來,更構建了嶄新的美林文化,使這家全球市值第三的證券公司具備了強大的盈利能力。 懸崖邊的巨人 斯坦·奧尼爾接手的時候,美林幾乎瀕臨死亡。2001年,包括利息在內,美林的收入比前一年下降了14%。當年,美林的凈利潤為5730萬美元,而在2000年的大牛市中,它曾賺到了38億美元。 從2001年1月到2002年9月,美林的股票價格整整下跌了55%,雖然部分是由糟糕的經濟狀況和股市導致的,但同期,美國市場下跌的平均幅度只有37%。 表面上看,美林的危機源于紐約州司法部長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的調查,他指責美林一名互聯網明星分析師發布虛假報告。為了同斯皮策在相關的指控中達成和解,美林支付了1億美元,但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法律問題使美林的名聲一落千丈。 不久以后,美林又被人指為幫助安然(Enron)虛報利潤,此外,還有96名美林的員工為前安然CFO安德魯·法斯托的公司投資了1660萬美元。這還不是全部的倒霉事,美林還陷入了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公司的內部交易指控中。 對于每一個麻煩,美林都堅決否認了自己的錯誤。但很快,公司的業務就出現了大幅下滑。不過,來自美林公司內部的說法是,公司由勝而衰的真正分水嶺不是世紀之交的丑聞危機,而是在1990年代。 在美國金融史上,美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創始人查爾斯·美爾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創立了現代投資銀行,在1929年美國股市暴跌前,查爾斯督促他的投資者們賣掉大部分股票。1940年代,溫·史密斯建立了遍布美國的經紀人網絡。而1980年代之后的幾任CEO大舉向海外擴張,將美林的分支機構開到了印度、中國等地。美林最終成為了最大的經紀人公司、最活躍的投行和最大的股票及債券承銷商。 可是后來,美林的進取心逐漸退化為虛榮心。1990年代,為保持公司在行業排行榜上的影響力,美林開始承接許多低利潤的交易,這使它忽略了最終的利潤。這家傳奇公司的日常表現淪為庸常:管理人員開會內容陷入空洞,沒人關注利潤問題。例如,從高盛手里奪來的一筆利潤很高的小生意不會在美林引起注意,公司更看重的是那種名頭大、實惠少的電信業務。 按照當時的利率計算,美林的收入下降了15%,可怕的是,其成本增長與這個速度持平。1996年,美林的純利比它的競爭對手平均低了5%,兩年后,這個差距變成了10%。 另外,美林在海外的擴展速度過快,但對這些企業的管理能力卻沒跟上,許多收購來的業務最后都出了問題。例如,因為事先對收購對象了解甚少,美林曾在2001年被迫將收購來的加拿大公司Midland Walwyn轉手賣掉,價格只有三年前購買時的一半。 當市場形勢嚴峻起來以后,美林很快就受到了影響。不但股票、債券最大承銷商的寶座被花旗搶走了,而且,在投行的債務評級中,美林從第2位滑落到第8位。 在奧尼爾被任命為總裁前,他的前任大衛·考曼斯基(David Komansky)甚至提出了同高盛、德意志銀行等合并的想法。很快,這個想法就被演繹成“美林即將被收購”在華爾街流傳開來。 “通過政變上臺的軍人” 在美林的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領導者都具備兩個條件:白種愛爾蘭人,曾經是最成功的經紀人。用美林傳統的價值觀來看,奧尼爾根本不符合這家公司的口味。他為人死板,作風強硬,在公共場合不善于表達自己,甚至在媒體面前經常求助于自己的下屬。 實際上,奧尼爾的反對者們一直對他怨聲載道,說他是靠玩弄權術才爬上董事長位置的,是個 “通過政變上臺的軍人”。但在公司里,奧尼爾卻是少數最早意識到美林應該“減肥”的人。1999年,當他剛成為美林的CFO時,曾經在700多名員工面前提出了調整計劃,其中包括賣掉業績不好的業務、重新調整結構等內容。當然,這項計劃并沒有被批準,在那個投行的黃金時代,規模、榮譽和臺面上的勝利就是一切。 最終,奧尼爾在董事會中找到了幾個同盟者,開始在境況不佳的零售經紀業務部門實施成本削減戰略。從1996年到1998年,美林該部門的收入增長了30億美元,但令人吃驚的是,其中僅有1000萬來自于經紀業務,而美林的經紀人卻比其他公司都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奧尼爾和前麥肯咨詢顧問詹姆斯·高曼設計出了一個新的改革計劃:將美林的900萬零售賬戶分成幾類,10萬元以下的賬戶利潤很低,被轉移到呼叫中心,而利潤高的賬戶則由財富管理隊伍來接手。同時,虧損的401k養老金管理業務被奧尼爾外包出去。 當然,最主要的措施還是解雇經紀人,大約2000名員工被裁掉。一年內,美林的純利潤率從11%上升到16.7%,并在此后的熊市中也保持了這個水平。公司在經紀業務中的良好表現向董事會證明了奧尼爾的能力,2001年他正式成為美林的總裁。 上任后,奧尼爾在公司繼續大力推行各種降低成本的政策。他削減了每個人的獎金,取消了為高級主管們準備的免費美食。在各種會議上、演講中,甚至在同別人的交談中,奧尼爾總是一次次強調:“殘忍并不總是個壞事情”。他砍掉了24000個職位,其中20%是投行和分析師的位置。裁員為美林每年節約了22億美元,一半是從離職的高管人員身上省下來的,這部分人占總數的6%。2001年,美林的高級管理層有68人,而到了2003年底只剩下了42人。 奧尼爾還逐步解散了美林在此前5年中四處擴張的國際業務,他在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地關掉了300個辦公室和運營機構。尤其是重點削減了在日本、加拿大和南非的一些零售經紀業務。1998年,前CEO考曼斯基在日本大肆收購,在當地建立了30個美林分支機構,雇員數量達2000人。現在,這些機構在日本只剩下兩個。 另一個最重要的改變是獨立核算,現在,所有業務部門的成本和利潤都分別計算,單獨設立了自己的損益表,包括每個部門在科技上的投資也要計入成本。過去,美林鼓勵各個銷售部門的主管將精力集中在增加收入上,而不用顧及技術等基礎工作。而通過成本核算方式的改變,技術成本被分攤到各個銷售部門中去以后,每個主管開始注重人員結構的重新配置。同時,這也意味著美林在技術預算上開始花費更多精力,新系統的建設從而減少。 新美林 盡管曾經有許多人對奧尼爾削減成本的手術頗有微詞,但這些措施確實產生了驚人的利潤。它為美林節約了67億美元,使其同競爭對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間的距離大為減少。 在奧尼爾的帶領下,這家曾經臃腫不堪的公司已經變得相當靈活,并且比華爾街上的任何其他證券公司都具備更強的盈利能力。2004年,美林的收入達到220億美元,這已經超出了其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巔峰狀態時的表現。 許多觀察人士不得不承認,奧尼爾拯救了美林,當然,一些反對者還是譴責他破壞了美林的核心文化。不過,正是這種新文化上的顛覆力量給美林帶來了新的活力。如果沒有這些措施,美林在2002年的稅前損失將達到30億美元之巨,而實際的賬面上只有24億美元的虧損。 奧尼爾公開反對那種容忍老資格管理人員磨洋工式的安逸的傳統文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建立了一套優勝劣汰式的規章制度,鼓勵經理人員去冒險。公司每年給他們6個月的時間證明自己能夠成功,否則就將其淘汰出局。 為了建立新的核心管理團隊,奧尼爾還逐漸“送走”了七名重要頭目。其中包括資產管理部的主管匹克(Jeffrey Peek),國際中介部的史密斯(Winthrop Smith)和馬丁(Kelly Martin),以及資產管理和國際中介部主席馬科斯(Michael Marks)。另外三個離開的人也都是投行業務的重要主管。 這些行動轉變了整個公司的內部氣氛,很多能干的人被提拔到管理層中,其中包括了一些最優秀的經紀人,他們開始負責風險管理方面的業務。 在奧尼爾提拔的新人中,包括了一個非洲裔美國人,一個韓國人、一個埃及人以及兩個美國女性,其中的多數人過去在美林內部幾乎沒有影響力。但對奧尼爾來說,認同自己的價值觀是最為重要的。奧尼爾告訴每一個手下人,他們需要親自為整個公司的利潤問題負責任,這些命令被逐級傳遞下去,公司中很快形成了一種積水成河般的節約氣氛。過去那種“大家庭”式的文化氛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業績、規則和業務的敏感度”。 美林的工資結構也相應進行了調整,以便確保真正在一線部門工作的優秀人才得到合理的回報——獲得嘉獎的是創造利潤的人,而不是那些只會堆砌營業收入的人。 實際上,現在的美林幾乎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巔峰狀態。最近三個月以來,美林的稅前邊際利潤率是1976年以來最豐厚的,達到了30%。每個業務的表現都超過了預期,平均起來,美林每個經紀人給公司帶來的收入使它超過了其他競爭者。 那些持有美林股票的股東們更是樂得合不攏嘴。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資料,道富集團是美林最大的股票持有者,富達資產管理公司和巴克萊銀行在2004年第二季度均買進了更多的美林股票。這三家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證券公司摩根斯坦利的三個大股東,在購進美林股票的同時,它們賣出了摩根斯坦利的股票。奧尼爾本人更因此成為華爾街上最富有的高級經理人:2004年,他為自己賺到了3170萬美元。 那些看不慣奧尼爾的人還是常常這樣評價他:“像個小會計一樣,只用數字來管理公司”。但奧尼爾本人卻不以為然,他的主管們則表示:“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嚴格執行紀律,以目標作為衡量業務表現的標準,每一個業務主管都應該以此來要求自己。”目前,奧尼爾仍然致力于削減冗余費用,降低國際運營成本。毫無疑問,他要讓美林這臺高利潤的機器更加精準。(李薇/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