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對于紐約和金錢的向往,使得年青記者夏博新(Harold Burson)離開了自己的家鄉——美國南部的孟菲斯城,他“在合適的時機做了合適的事情”,從而成就了今天全球知名的公關公司“博雅”(Burson-Marsteller)。當時,中國和美國還相當遙遠。
2005年6月23日,當這位博雅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再次來到上海時,他帶著15歲的孫子。他是否是在寄望他的后代,猶如他一般,能敏感地探測到新財富之路?對此,我們無從揣測
。
不過,在中國大陸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無疑讓夏博新興致盎然:一些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公司也正在走向美國和全球,努力實踐它們的“國際化”夢想;另一方面,那些狂熱于開辟“新大陸”的跨國公司,卻頻頻遭遇中國式困惑。在夏博新看來,這意味著新的財富機會。
中國公司并購“偏見”
《21世紀》:最近幾年,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沖動”越來越強烈。其中,聯想、TCL以及最近的海爾等中國公司,開始嘗試以跨國收購兼并的方式來實踐他們的國際化夢想。但它們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收購行為常常會被“習慣性”地看低,你如何看待中國企業在跨國運動中遭遇的這種“偏見”?
夏博新:我想說的是,中國公司碰到的并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年前,當歐洲公司進軍美國市場,以及上世紀60年代當美國公司要擴張到歐洲市場時,類似的情形已經發生過,并且,從那以后就從未間斷過。
《21世紀》:那么,作為收購方的企業,在面對當地政府、媒體,被收購公司的股東、員工以及最終消費者時,應該怎樣去“講故事”?
夏博新:當來自兩種甚至更多種不同文化的人要一起工作時,首要的是在內部形成良好的溝通。很多公司合并失敗的原因,就在于雙方沒有很好地融合,形成一個共同的企業文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花時間,需要花錢。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合并的雙方要意識到,他們原來服務的是不同的客戶,要努力把各自的客戶合并在一起,并和他們溝通。
在面對消費者和其它的各種利益相關者時,要有針對性地說明“為什么兩個公司合并起來比原來的公司要好”。這是非常關鍵的。市場想要知道的是,他們分別能從公司的合并中得到什么利益,是否有更好的產品、服務,是否有更加便宜的價格,如此等等。
而跟政府的關系在最初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兩個公司的合并常常需要政府的同意,或者是需要辦理各類手續。不同的政府機關做事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有一點應該注意,當你在醞釀你的動作時,就應該跟他們及時溝通,讓他們知道你的意圖,而不是等到遞交申請書的時候才和他們接觸。
我以為,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管你和什么人溝通,都不要試圖給別人一個“驚喜”。
《21世紀》:對中國企業來說,他們可能還面臨著兩種特殊的情況。一是他們中的一些具有國資背景,有時收購會被極力渲染成具有濃厚“國家資本”色彩的事件;另一方面,他們常常是處在產業鏈的下游或者是市場的低端。你如何看待中國企業跨國收購時碰到的這兩大障礙?
夏博新:低端公司收購高端品牌,并不是一個問題,關鍵是要看兩個公司合并以后可以給雙方帶來哪些提升。
有很多原因可能促使兩個公司走到一起,但最終還是要看利益。不管它是處在市場的高端還是底端,產業鏈的上游或者下游,也不管他們來自哪個國家,是國有還是私營。我不認為,兩個公司會因為政治原因而走到一起。
跨國公司“傲慢”危機
《21世紀》:在中國企業努力走出的同時,不少跨國公司卻在中國市場遭遇“危機”,其中不乏寶潔、雀巢、肯德基、哈根達斯等知名品牌。而這些跨國公司隨后處理危機的過程并不盡如人意,一度被視為對中國市場的“傲慢”。你如何看待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集體危機?
夏博新:一旦一個行業里的一家公司出現問題,比如食品行業,就會出現許多“重復性案例”——人們也會在其它食品企業中發現同類的問題。這和中國市場目前出現的狀況比較類似。
當然,每個行業有各自的特點,對于危機處理來說,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應對措施,每一個案例都是不一樣的。
《21世紀》:那么,企業在應對危機時,有沒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基本的原則?
夏博新:當危機到來時,其后的48小時到72小時是非常關鍵的,公司此時要得到真實信息是非常困難的,常常無法給出媒體需要的最新信息。
大家應該知道,最近,在美國的“溫迪”快餐連鎖店,有人在快餐中吃到手指,最后證實是有人在惡作劇,而不是這家公司的責任。但這件事在媒體連續報道3周后才真相大白,可見,在危機剛剛到來時,公司實際上是很難及時做出反應的。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在確認信息的真實性之后再向媒體聲明。如果公司因為猜測公布了不確切的消息,隨后這些消息又被證實是錯誤的,那么只會讓公眾覺得這個公司要么無能,要么是在說謊。
任何危機都是越快解決越好。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到事實背后的原因,然后把這個原因向公眾宣布,而措辭要根據危機的范圍來定。
重要的是,要讓公眾知道,你正在努力糾正你的錯誤。
《21世紀》:我們知道,企業的不同層面出現的危機對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一個造飛機的公司同時面臨“飛機事故”和“CEO性丑聞”兩個危機時,應對的策略應該有什么不同?
夏博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案例。在飛機的事故中,它會影響到很多人,會造成死亡。對讀者來說,他們會同情,會覺得這是一件和他們相關的事情。但CEO的性丑聞,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個人的羞恥,對于讀者來說可能只是一條娛樂性的消息。
當然,兩個案例的共同點就是都應該讓它盡快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