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漂流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1日 15:1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唐諸 深圳報道 作為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職員,吳先生經常要奔波在珠三角的各個城市之間,約見他的客戶——那些有出口業務的企業,在珠三角,此類大小不一的企業如同繁星遍布。毫
2001年,當時的外經貿部發布通知,放開內資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這些在國內市場上打得頭破血流,而且為利潤日趨微薄而煩惱不已的企業們,一夜之間發現了一條通往“流淌著牛奶和蜜的應許之地”的道路。 中國的企業由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國際化征途,然而,也許是戀愛的時間實在太短,匆匆進入國際化的蜜月,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煩惱重重。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海外應收賬款的劇增,這已經成為困擾中國外向型企業的普遍問題,在上市公司身上也表現得相當明顯,如以出口為主的廣東德豪潤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其2005年第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3.5億元,應收款卻達1.88億元。有出口業務的科龍電器,其一季度20億的主營業務收入,應收賬款超過一半。 然而,這些現象一直以來并沒有引起公眾注目,直到四川長虹事件被暴光。 從長虹開始 一切都發生得很突然,2003年3月,一家媒體刊出《傳長虹在美遭巨額詐騙》一文,文稱長虹在美國遭其貿易伙伴APEX公司巨額詐騙,頓時掀起軒然大波,當時長虹連發布公告斥責此文“純屬捏造”。 不過,在長虹股份2003年年報中,赫然記載了APEX拖欠長虹應收賬款44.466億元的事實,公司2004年半年報上,APEX仍然高懸著40.146億的欠款。 2004年10月,四川省公安廳經偵總隊配合綿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的有關警員,在深圳將美國APEX公司董事長季龍粉刑事拘留,理由是涉嫌“票據詐騙”。 APEX還先后與江蘇新科電子集團DVD產品出口代理商——中國五礦進出口公司、天津的天大天財、宏圖高科等公司都合作過,相似之處是:這些企業都產生了巨額壞賬不能收回。 長虹本來是可以避免這一切的,哪怕它的貿易伙伴是個與生俱來的騙子,只要它采取行動,就可以把一切損失消滅在萌芽階段。 吳認為,這就是他目前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所在:“我們會給投保的公司,針對每一個買家批出貿易額度,如果他們的交易金額在這個額度之內,那么國內廠商即使產生了壞賬,也變成我們的問題。” 作為一家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職員,國家對吳所在的公司的要求是保本經營,但是對他本人來說,最大的煩惱是,當他向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們推銷他的產品——出口信貸保險時,他往往被視為與其他商業保險公司的業務員無異,即便在去年長虹被拖欠4.6億美元的貨款這種情況出現后,這種狀態也沒有很大改觀。由于中國保險市場的不規范,早期的商業保險公司的業務員經常用撒謊等手段欺騙客戶簽署合同,長此以往,保險業務員成為一個聲名狼藉的職位。 “還是觀念問題,中國企業的出口,更多處在被人選擇的地步,而不是去選擇別人。” 在講究人情和人際關系的中國社會,商業亦難免蒙上濃厚的人情色彩,因此,對于彼此已經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伙伴,廠商們總是樂于放款,“都是老朋友了,還有什么信不過的”。 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在佛山一家生產微型發動機機芯的企業,與一位德國商人做生意,德國商人彬彬有禮,剛開始總是現金提貨,雙方交易規模逐漸擴大,一兩年后,德國商人要求廠商放賬,最初放賬是5萬美元,然后是10萬美元。最后,壞消息出現了,德國商人的另一塊房地產生意失敗,財務全面出現問題,不得不宣布破產。而在德國商人的公司倒閉之前,佛山這家企業給它的放賬高達50萬美元,最后虧損了30萬美元。根據佛山這家企業的估計,和這位德國商人做了七八年生意,總的利潤也不過30萬美元。 新生存法則 事實上即便是長虹這樣的大企業,由于資源的限制,其銷售部門也不大可能具備很強的信用管理的能力,而面對國際貿易市場上普遍實行的放賬交易,讓中國的不少企業陷入了兩難困境。 國內的廠商們往往不知道,當他們成為GE或者沃爾瑪的供應商時,他們很多時候是在和這些大企業的代理商們打交道,只有少數的企業才有機會直接面對這些巨頭,而且要面臨嚴苛的條件。一些跨國公司為了采購的方便,會成立很多空殼公司專門從事采購,這些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一旦倒閉,其債務清償不能追溯到集團層面。 即便是開具信用證也并非完全保險。理論上,信用證主要是基于銀行信用,但是,1990年代末開始,信用證“不符點”情況越來越多,導致信用風險比例越來越高:如條款約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一旦不符合條款規定,銀行方面就拒絕給付。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人還設定圈套,在開具信用證時設立很多條款。比如規定:此信用證必須在某人簽字后才能兌付,可做完生意后,這個人就離開這家公司或者干脆消失。 同時,信用證的形式多樣化,也導致其中的陷阱日益增多。 生存的壓力與國際貿易的潮流形成了嚴重的分歧。 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企業申請破產重組,只有20%能夠脫離破產重組,而這當中,有2/3能夠重組成功,剩余1/3重新進入破產,至于另外的80%,直接進入清算程序。 根據美國破產法,一個企業進入破產后,排在第一位的債務清償是員工工資,其次是有擔保的債權,然后是優先債權,普通債權人償還順序排在第七位,根據中國進出口信貸保險公司對其跟蹤的兩家公司的測算,走完破產程序后,出口企業能夠拿回的錢不足6%。 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指出,由于懼怕壞賬風險和賬款被拖欠,中國企業賒銷比例只有20%左右,而歐美企業達到90%以上。由于賒銷能力不足,導致很多商業機會白白流失,企業競爭力和交易規模受到嚴重影響。按此推算,同等規模的歐美企業,其銷售規模可是中國企業的4.5倍。 同時,由于中國出口產品中多數是一般性制成品,為了爭取出口訂單,中國出口企業不得不主要依靠價格策略,或在結算方式、付款條件、貨款追收等方面過度遷就客戶。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需要從現金經濟走向信用經濟。 然則,現行模式下,可供折衷選擇的方案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是企業自行建立一套信用管理體系,如商務部推行的“3+1”信用管理模式,“3”是指企業內部應建立三個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機制:前期信用管理階段的資信調查和評估機制、中期信用管理階段的債權保障機制、后期信用管理的應收賬款管理和追收機制,“1”是指在企業內部應建立一個獨立的信用管理機構(人員),全面管理企業信用賒銷的各個環節。第二種可供選擇的方法是將風險外包給他人,如投保,將出口信貸保險作為避險器。 不過,對于利潤日趨微薄的出口企業而言,上述兩種方式,都將加大其成本。這將成為企業管理者們的又一個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