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紡織品貿易游擊戰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1日 15:0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李超 鮑輝春

  上海報道

  出口還是不出口?對于廊坊明美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東來說,這是一個問題。

  這家擁有近200名員工、年銷售額1000萬左右的河北服裝企業,去年年底剛剛辦齊了外貿出口的相關手續,但隨后,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形勢卻急轉直下。

  “我們的外貿經驗還不夠。”出口形勢的叵測顯然超出了這家小公司的預料,這讓劉曉東不敢貿然行動。而國內市場形勢也已經迫使他不得不未雨綢繆——那些出口受挫的服裝公司馬上會將競爭壓力轉移到國內市場。“我們的時裝生產正在收縮”,而業務的重心正在轉向明美公司更加熟悉的團體服飾。

  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如此“靈活”。在深圳,一些更早從事出口業務的紡織服裝企業正在經歷陣痛。

  生存還是死亡

  關稅調整左右著微薄的利潤,但更大的問題是,外部設限增加了企業出口運作的不確定性。在配額時代,企業接的訂單都能保證出貨,但現在接了單,能否出貨已經成為問題。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翟小平說,9月份交貨的訂單,現在就不知道該不該接,美國客戶也在猶豫,不敢繼續下單。

  一個美國采購團在中國東海岸線的巡游,吸引了媒體和紡織服裝廠商過多的注意力,這多少折射出中小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嗷嗷待哺的現狀。一位業內人士對此的描述更加形象,“狼多肉少”。

  但這只是去年年底就已經敲定的一次例行訪問,美國采購商的到來并不是為了給中國企業雪中送炭。今年,他們很可能“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他們明年還會再來,因為中國制造當然是他們無法割舍的績效基礎,但對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尤其是外貿主導型的中小企業來說,重要的是熬過今年的寒冬。

  埃森哲最近發布了一個名為《東西合璧之作》的研究報告,詳細闡述了“低成本國家采購”對200多家歐美大中型企業績效的帶動作用。一家接受調查的公司表示,“必須要向低成本國家采購,以獲得靈活的成本基礎”。那些已經決定向低成本國家采購的受訪公司表示,他們通過向低成本國家采購所節省的成本已經達到了16%,并且,這一比例有望在今后3年內增長到22%。而中國同時成為美國和歐洲企業首選的低成本國家。

  中國同時還是這些歐美企業眼中“績效最好”的國家。在成本、質量及交付可靠性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中,中國名列第一。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從中國采購的成本正在提高,而交付可靠性有下降的危險。對于一些來自歐美的紡織服裝采購商來說,這些狀況已經現實地發生了。“一個國家只能被視為暫時的低成本國家”,一家受訪公司表示,“我們的風險在于低成本國家的采購成本在未來可能會上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顯然,同樣的追問也適用于在中國本土等待國外訂單的紡織服裝公司。

  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當然可以通過增加非設限產品對歐美的出口,增加對歐美之外的其他國家的出口,來彌補歐美設限產品出口減少帶來的損失。但問題在于,除了那些已經確定要設限的紡織品之外,“雷區”仍可能繼續擴大,因為博弈還在進行。

  這是一場涉及了太多利益方的纏斗。中國、美國和歐盟政府,紡織品進出口貿易中的國家競爭,歐美的紡織品生產商同盟和零售商陣營,各國國內大大小小的紡織服裝品牌,形形色色的中間機構,甚至是中國、美國或是歐盟的一個普通工人,他們也需要在就業機會喪失和生活成本提高之間掙扎。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風暴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的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卻選擇了沉默。一家國內知名的民營服裝企業的媒體發言人在婉拒記者采訪時說,“我桌上都是媒體的采訪提綱,但在這個敏感時期,我們不方便說話”。這些企業是中國紡織服飾企業群落的脊梁,他們的態度也許會影響到中國的聲音。實際上,從股票市場紡織板塊的震蕩之中,我們也已經可以看到這些企業最單純的臉色了。

  現在,哈姆雷特的問題需要一個答案,因為在江浙一帶,紡織服裝企業的倒閉已經不是新聞了。

  上海紡控時尚化?

  “那些大企業更經得起沖擊!”劉曉東不無艷羨地說,即使同樣作為代工工廠,大企業的海外客戶也明顯更高端——比如伊藤忠或者阿迪達斯等長期合作伙伴。

  這些中國的大型紡織服裝企業一般都在國內市場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因而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也更強。甚至,在風暴到來之前,他們就已經開始著手建立防御機制——把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直接嫁接到海外市場。

  早在1999年,華源集團就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墨西哥投資了棉紡項目,并逐漸形成了在美國研發、采購,在墨西哥生產紗線,在加拿大印染、整理,然后再銷售到美國市場的完整產業鏈。2004年,華源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棉紗已占美國全部進口棉紗的5%,同時,產品的毛利率達到20%以上,遠遠高于美國的七家上市紡織公司。

  同樣到北美設立公司的還有雅戈爾。2004年2月份,雅戈爾與美國服裝銷售巨頭Kellwood組建合資公司。李如成說,“不一定完全要靠自己去建立國際銷售通道,公司完全可以借助海外的銷售力量去打響雅戈爾的品牌”。通過這種方式,雅戈爾的制造能力在美國本土尋找到了釋放的渠道。不過和華源不同的是,雅戈爾的生產還在國內,在后配額時代的今天,它還會受到“原產地中國”的困擾。

  而在4月的上海,杉杉總裁鄭永剛則表達了他的國際布局計劃,“2005年紡織配額全面取消之后,正是中國服裝企業收購或兼并歐洲等海外市場上中小型服飾品牌的最好時機!边@家一直通過與國外品牌合作來主打國內市場的民營企業,也許有一天真的可以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跨國公司。

  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大企業都必須有把品牌推向國際的野心。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制造工廠,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在外貿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對杉杉、雅戈爾這樣的業界大佬來說,回過頭來穩定和擴大國內的市場份額,也不失為一條穩健的發展路徑。

  5月22日,在紡織業一片焦慮不安的暗淡神色中,上海紡織控股集團(簡稱:上海紡控)聯手上海文廣推出的“紡織嫁接傳媒”的新概念,顯出了一抹亮色。

  這家中國最大的紡織企業全年的產值約為120億元,國內市場的銷售額貢獻約為六七成。因為定位于國內市場,上海紡控在此次“配額風波”中影響不大。但主攻國內市場的上海紡控依然在尋求轉型。在經過多年的調整與改革之后,最終上海紡控將自己的核心價值定義為“科技加時尚”,并成立了直屬集團的時尚事業部。

  上海紡控時尚事業部總經理邵峰介紹說,由于上海的商務成本和服務費用的升高,上海企業如果單純靠加工制造,利潤率很難維持。他舉例,一件集團子公司生產的“高太克斯”面料的夾克衫,“歐洲市場賣1000歐元,我們賣給外貿公司180美元,我們賺12美元的加工費,原材料是130歐元,外貿公司賺20-30歐元。剩下都是國外的品牌商和銷售商賺的!

  顯然,上海紡控并不甘心只做一個“產品加工者”。“紡控希望把街上的大餅油條變成‘永和豆漿’,而我們時尚事業部就是要把‘永和豆漿’搬進金貿大廈。當人們接受了這里的‘永和豆漿’,也會接受外面的店鋪!倍@個應運而生的“時尚事業部”的任務,就是把紡織產品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推銷出去。

  上海紡控與上海文廣結成戰略合作關系正是這種思路的開局。這個未來的時尚平臺上現已經放入的內容包括:一個“時尚地標”——原來上海紡控的生產車間將變成創意和設計“車間”、幾份平面時尚媒體以及上海國際服裝節等時尚活動。上海紡織在紡織行業、地產等方面的資源與上海文廣的媒體優勢將在這個平臺上產生“聚集效應”。

  “要發展時尚,需要‘聚集效應’,而‘聚集效應’的積累有兩條渠道:一是市場網絡,要打造像‘新天地’這樣集中提供生活方式和時尚資訊的平臺;還有一個就是通過媒體的放大效應,這也是我們選擇與上海文廣合作的原因”,邵峰說。

  而這次合作中的另一方,上海文廣生活時尚頻道的李勇則表示,之所以選擇上海紡控,是因為上海紡控具備完整的產業鏈,“香港之所以一直難以成為世界第五大時裝中心,就在于它沒有多種類型的紡織行業作為基地”。

  顯然,這個“時尚”計劃為上海紡控提供一條走向國內市場前沿的快速通道!拔覀冇泻芏嗟姆b生產企業,很多的面料生產企業,如果能夠把全中國的品牌都往上海聚集,我們的面料企業,服裝企業就可以獲得最新的資訊,就可能最快地拿到訂單!

  小企業的制服誘惑

  除了上海紡控之外,還有其他人從中國紡織企業的困境中看到了“作為”的機會,他們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中小企業。

  5月10日,來自江蘇、浙江和上海的1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在南京通過了一個《長三角紡織服裝企業后配額時代共同宣言》。在這個宣言中,行業組織表達了“發揮政策導向、信息研究和溝通協調等作用”的愿望。

  上海紡織商業行業協會會長趙美娣坦言,目前中國的大企業品牌都做不成熟,要中小企業“練內功”已經來不及了。對中小企業來說,比較現實的方法是大家聯合起來尋找轉口貿易的機會。趙還透露,一些可能的合作機會將來自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國家。

  而在遠離長三角的河北,劉曉東和他的明美服裝公司也在尋找自己的組織。在把核心業務鎖定在“團體服飾”(或制服)之后,這家小公司意識到需要找到同盟者一起去爭取訂單。在北京、河南、浙江、上海和深圳等地,劉曉東有不少志同道合者。

  蔣振峰所在的鄭州豪風服裝設計中心專門為事業單位、賓館、酒店等設計制服,他認為,團體服裝的特點是小批量、多品種,這些大企業可能“不屑做”的單子,正好適應了小企業靈活的特點。

  中國制服網CEO程漢卿介紹說,中國制服年需求量在千億元人民幣之多,制服需求機構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涵蓋了各個地區、各個領域。

  致力于為公司、學校和醫院等各種機構提供包括餐飲、保安等各種綜合服務的世界500強企業索迪斯,目前在中國擁有近1萬名員工,人力資源總監薛亞霆希望有一家公司能夠接下他們每年2-3萬套的制服訂單,以便他們可以專著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就像他們為諾基亞等跨國公司所做的一樣。“我們理想的合作伙伴是那些質量過硬,成本控制比較好的中國公司”。

  收縮時裝業務,擴大團體服裝,這是劉曉東已經著手在做得事情。“時裝對把握流行的要求比較高,風險比較大”,“小企業根本養不起好的設計師”,而“團體服裝客戶更看重的是質量、成本和按客戶要求定制”。而這些正是劉曉東的小公司所擅長的。

  這些中國的小企業正在經受來自“制服”的巨大誘惑,而他們給其它中小企業帶來的啟示是:我們可以把雞蛋轉移到那些更為牢靠的籃子里。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