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龍不壓地頭蛇 國際化快車不要盲目跨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09日 13:33 中國新時代 | ||||||||
急于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也許有必要認真考慮劉伯溫在朱元璋決戰中原前的獻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而不要盲目跨上國際化的快車 文/本刊專欄作家 曾鳴 國際化可能是目前最時髦的話題。看了不少案例,也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峰會,發現很
強龍不壓地頭蛇。這句俗語實際上概括了國際化的兩個重要的制約條件: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陌生的負擔):一個企業進入一個陌生的國家,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了解肯定遠遠比不上比土生土長的企業,這些都會帶來額外的成本,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 Standardization versus localization (標準化和當地化)。可是即使了解當地的差異,跨國公司也常常無法在產品和管理兩方面適應當地情況。為了獲得全球規模效應,降低成本,跨國公司必須盡可能地向全球提供標準化的產品。 例如,當折疊手機早在2000年就開始在中國大流行后,諾基亞一直到2004年初才推出其第一款折疊手機,原因就是為了維持直板手機的全球統一生產和銷售的最低規模要求。同樣的道理,在內部管理如薪酬機制方面,跨國公司也往往要維持足夠的全球標準化,而不能充分照顧到各個國家的差異化需求。 這兩個因素從根本上制約了企業的跨國經營,想一想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就能清楚地理解這點。中國企業發展的第一階段就是在本土市場和跨國公司的競爭。成功的中國企業都是善斗的地頭蛇,而最重要的法寶之一就是了解本土環境和本土客戶的獨特需求。可是中國企業跨出國門后能不能斗得過當地的地頭蛇,同樣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在他們雄心勃勃的海外擴張計劃中,往往并沒有把這些成本考慮進去。可是,寶潔、西門子等如此有經驗的跨國企業都在中國犯了不少的錯誤,缺乏經驗的中國企業在海外能避免這樣的錯誤嗎?大部分的企業最初的計劃未免過于樂觀。 不是猛龍不過江。既然面臨這些成本,那么國際化的成功靠什么呢?一個企業必須在技術、產品、品牌、管理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來彌補國際化的額外成本。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早期,如果不是在產品、品牌等方面的強勢,根本無法承受這么多的錯誤和額外成本。 所以,任何企業國際化的時候,都必須考慮到這兩方面因素的平衡來分析海外擴張的可能性。經常聽到的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理由是:“呆在國內等死,國際化找死,等死不如找死。”可是,這兩句話都未必經得起推敲。沿用原有的思路和競爭套路,在國內市場競爭態勢正在發生重大轉變的時候,的確很難有前途;下一步國內市場的發展需要很不一樣的戰略思維;另一方面,國際化也有完全不同的選擇,未必非要走高風險的道路。聯盟、合資、聘用高端人才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中國企業一方面在本土面臨跨國公司新一輪攻勢,另一方面海外擴張又缺乏強有力的核心能力時,也許有必要認真考慮劉伯溫在朱元璋決戰中原前的獻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而不要盲目跨上國際化的快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