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利(中國)對外事務總監,傅小明所負責的對外事務部包括公共事務、媒體和公益事業三個職能小組。雖然肩負著三方面的責任,但他近年來更多地被別人將他與公益事業聯系在一起。“這真的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情,可以利用公司的資金,名正言順地去幫助別人。”內心深處的傅小明擁有和外表不太一樣的柔情。他則戲稱這種做法是“假公濟私”。
傅小明所熱衷的“幫助別人”的工作已經持續了8年,而安利公司進行的公益活動則更
早,從1995年安利(中國)公司成立至今,已經有10年的歷史。據統計,在這10年間,安利(中國)直接投入了1.2億元的現金用于公益事業,開展公益活動1100多項。
融入社會
作為一種手段,在公益事業方面進行投入是跨國公司融入中國的有效途徑之一。對此,傅小明毫不否認,“跨國企業要融入東道國的社會生活,獲得有著民族、文化差異的大眾的認同與喜愛,需要通過公益活動來樹立企業形象和商譽商德。”
他領導的公益事業小組的工作任務是根據企業文化理念及經營方略,評估、策劃、執行有利于將企業文化理念延伸、發展、詮釋出來的社會公益活動,樹立回饋社會的企業公民的形象,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0年來,安利在這方面的確書寫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2005年初,安利公司榮登“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榜單”,入選原因是“‘社會貢獻度’突出”。
而更早之前,安利入選了“2004年影響中國的10大品牌”,主辦方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榮登《福布斯》中文版‘2004中國慈善榜’,在上海成立中國直銷界最大研發機構,都為安利贏得了市場關注和提升了品牌價值。在直銷領域即將全面開放的時期,為品牌后續發展搶得先機。”
在談及“公益事業的投入是否為上述獎項贏得了好感”時,傅小明這樣描述著兩者之間的關系,“現在沒有確切的數字統計來說明公益事業在這些獎項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我可以肯定,公益事業為安利的品牌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新定位
雖然從40多年前的創始之初開始,安利就和公益事業密不可分,但真正意義上比較清晰的公益事業定位是從2003年開始的。“以前雖然也投入了不少資金和資源,但并沒有明確的主題。”
“明晰確定捐贈領域和受贈對象,審慎選擇自己的公益合作伙伴并與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一切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公益事業操作系統。”安利為了尋找一個能夠深入持久拓展的公益事業主題,特意聘請美國精通深入戰略的“公益事業市場”研究專家卡羅·庫納女士,最終選擇了做兒童公益事業。
在中國市場上,從2004年開始,安利在公益事業的定位就成了“兒童、環保、健康”。在安利公司的網站上,這一主題以動詞的形式出現:關愛兒童、致力環抱、倡導健康。
安利(中國)近年來在公益活動中出色的表現和熱衷“幫助別人”的傅小明密不可分。
作為在政府公關中起重要作用的傅小明,在描述自己進行政府工作時用“求穩”來形容,但長期在他身邊工作的下屬卻“報料”,傅小明卻是個很喜歡刺激,善于冒險的人。據說為了鍛煉自己的膽量,他專門跑去蹦極,就是為了挑戰自己。“這并不矛盾,政府工作是需要穩重,但追求刺激卻能夠在公關活動和開始公益活動時不斷尋找到靈感。”
潛海、登山,一次次的冒險運動,使傅小明“成功挑戰自己,越來越對自己有信心”,在公益活動方面的靈感也不斷涌現。
2004年由安利領銜贊助的“2004地球第三極珠峰環保大行動”就是最好的體現之一,業界評述,“這是安利公司環保公益活動中‘登峰造極’的表現”。而從3年前開始,安利公司的員工就已經開始了“清掃名山大川”活動。
近年來的“安利名校支教活動”、安利國際微笑活動、以及專門為兒童設立的安童基金等一系列活動,使數十萬兒童直接或間接受益。
傅小明接下來的理想是“體驗一把高空跳傘的感覺”。再一次挑戰自己成功后,他的靈感在公益活動上又將會有什么體現?
行走在公益之路上
安利在公益活動上投入了巨大的財力、人力,真的不求回報?傅小明很職業地笑了笑,“我們是在做企業,企業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我們要求的回報是長遠的,而非眼前利益。”
雖然安利入選了種種的“慈善排行榜”,但在他看來,“慈善”和“公益”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慈善作為投資是沒有回報的,但公益更多的是一種理念,是企業公民的一部分責任。”
公益活動的確會為企業帶來益處,因為企業的社會形象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產品選擇。
他引用安利全球企業傳訊部副總裁馬文彬的話來解釋,“美國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84%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對社會有回饋的企業的產品,這也是安利公司持續的要求。”
傅小明強調,企業不能以尋求商業利益為出發點來做公益活動,而是要以一顆平常、感恩的心,積極履行企業作為公民的社會職責。
在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10年來,跨國公司普遍學會了怎樣盈利,也學會了如何迅速融入中國社會,做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對跨國公司來說,為了在“非盈利性競爭”中勝出,做一個對社會有良好影響力的公司和做一個能夠賺錢的公司同等重要。在傅小明看來,今后跨國公司競爭的重點之一就是“非盈利性競爭”。
公益活動,除了能夠影響到消費市場外,最使他津津樂道的是,通過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使員工能夠從新環境中吸取知識,建設團隊,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自豪感,同時還可以提升公司營銷人員的企業榮譽感。“將這種榮譽感轉化為強大的事業動力和生產力,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以及企業整體的向心力。”傅小明說。事實上,這也正是安利一直沒有采用NGO(非政府組織)來進行公益活動的重要原因。
“我已經將公益事業作為自己的使命,會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一改之前輕松的說話方式,傅小明正襟危坐,同時流露出一臉的嚴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