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明白,在企業的財務價值之外,需要追求更多的非財務價值,方可維持企業作為一種具備商業功利目的的人文組織的運行需要。企業文化建設就是這種培植非財務價值的努力方式之一。在企業文化這個看起來已經很陳舊的話題上,我仍然覺得有必要提出其中一些值得我們大家一起省思的情形。
首先,企業文化不是老板的個人文化。企業作為法人,是由自然人組成而又超越自然人。與一般的自然人比較,企業應該具有更強的組織理性:把眾人的意思以制度的形式確認下來,即使老板的意思也應該經由大家討論,看看是不是要成為制度;把其他企業的長處、MBA項目中學到的知識、消費者反映的意見、員工團隊的愿望,放到企業的工作計劃和崗位責任里面去;而且一個企業要透過新聞發言人、推銷員、企業的營銷隊伍不斷地向其他人證明本公司是一個杰出且規則一致的企業。通常老板是有創業的熱情、獨特的愿景與對事業不同尋常的責任感,但它可能既不是一個員工所愿意接受的文化,也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9愿意堅持的文化,組織文化更可能由組織的參與者在共同參與中交流形成。這就意味著,企業文化更可能是一種組織民主化生活中創立的共識,而不是企業老板個人的修身養性所得,也不是強調領導者決定的“精英文化”。
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是一個成為法人的組織動物的修養和個性,它與組織的領導人有關,但有不能長期與領導人的個性一致,否則就會人亡政息;它與企業的成員有關,但是它又超越個體,代表某些一般個體難以實現的群體精神;它于企業的目標消費群有關,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轉化實現他們愿景的組織路徑。它似乎無形,但存于眾人中,或者化人或者為人所化。
其二,是企業文化,不是企業武化。文者,紋也。以紋路之多指代文化建設,乃基于認可人群存在的價值觀、能力和行為方式的多樣性。我們在擇定員工與消費者后,實際上我們真正可以有效改變他們的地方甚為有限,而通常需要接受公眾與員工的人格與能力的現實,借助于有效的溝通手段,凝聚共識;并借助于能力建設與知識管理工作,使得這種溝通的經常性、有效性與進步性得到保證。當然,我們說一種真正的近質的企業文化,在其原初的時候就該建立在擁有同質的團隊成員之上,因之在管理人員與員工選擇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工具能夠根據行業特點、業務模式及領導個性的需要提供這方面有效的幫助,而在團隊成員一旦成型,又借由團隊構建及團隊互動溝通工具,支持團隊的運行與成長;我們也同樣可借助市場營銷的若干策略技術進行市場細分、產品設計與傳媒溝通,對消費者進行選擇,找到我們需要進行充分溝通的目標群體。這些對內對外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持續不斷的選擇與溝通的過程,而不是只借助于格式的制度、設計出號令式的口號、借助步操式的訓練、依賴硬性的獎懲措施,來可以成就的。我們把在某些企業中相當盛行的那類管制式的行為叫做“企業武化”。在企業武化的前提下,縱然一個企業能夠形成一些表面上的秩序與樣式,終究將因缺乏由衷的共識而不能持續。
其三,一種靈感,還是一種系統化選擇。我們在企業文化上不乏有經常的心得,但是少數企業家的心得不等于是一個組織團隊的意志,某個時期的經驗不是永世適用。企業文化不是一個通行一致的體系,存在著不同類型的若干種企業文化體系。很多企業樸素創業、草莽起家,原沒有太系統的文化元素,到成為一個規模組織時,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體系來加強管理效能。在選擇文化體系的時候,一是注意資源與體系的匹配性。拖拉機不適合裝飛機發動機,一個剛起步的小企業也不適合使用所謂GE模式;二是注意文化體系的一致性。一些企業主要管理者博覽群書,五方雜處,殊不知所涉獵知識原屬不同體系,勉強拼湊,或看起來頗為花哨,或各部分均屬偏愛之物,但缺乏內在系統性與兼容性,實際上并不好用。文化以系統取勝、系統建立、系統適應與系統提升才是企業文化管理的基本之道。(作者為零點調查集團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