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與掠奪:中國品牌批判(3)
沈坤
據有關部門統計迄今為止,可口可樂公司已在中國捐建了60多所希望小學,100多個希望書庫,使10萬多名兒童重返校園。同時其它跨國品牌如麥當勞、安利、微軟和寶潔等公司
,每年都會向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以及貧困災區慷慨捐贈數額巨大的資金,這無論是這些外來品牌為了自己在中國的業務更好的發展而進行的正常公關,還是真正出于品牌對社會公益的支持,每一個知情的消費者都會對他們肅然起敬,這從這些品牌在中國市場不菲的業績可以看出,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愛戴。
而反觀中國本土品牌的運作,我們很難看到類似于跨國大品牌的善行,相反他們紛紛利用消費者的善良和情感,通過誘惑和欺騙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產品銷售目的:
某洗衣粉的廣告,運用了人們的同情心理,精心塑造了一個下崗母親和懂事女兒之間的情感來打動消費者,一句“媽媽,我能為你干活了……”打動了無數善良消費者的心靈,這品牌終于達到了其產品銷量猛增的市場效果。然而,一篇網上流傳甚廣的《2000年十大惡俗廣告》更是直指它“用下崗工人的眼淚謀取暴利”。
而某礦泉水的廣告,也是利用了人們有潛在的幫助希望小學孩子們讀書的良心戰術,以每買一瓶礦泉水,等于向希望小學捐多少分錢的廣告,迫使消費者在購買礦泉水時有意選擇該品牌,從而達到產品銷量的增長。而該礦泉水最后究竟有沒有向希望小學捐贈,什么時候捐贈,捐贈了多少錢,消費者就不得而知了。當時有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處心積慮地把人性當中最柔弱的一點拎出來放大,并據為己用”。
還有,哈×藥和腦×金的廣告以及市場運作,其惡俗的程度簡直令人發指,消費者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掏腰包購買這些品牌的產品。可以說這些品牌的運作完全不把消費者的感受放在眼里,內心想的只是一個問題:如何多賣產品以賺取更多的利潤。
(作者為北京精銳縱橫營銷顧問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首席顧問)
(子琦/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