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首席知識官的使命:讓自己失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1日 12:46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邁克爾·厄爾

  “當一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知識員工離職時,企業會失去相關的知識和有價值的資源,企業遭受很大的損失,于是,20世紀90年代,知識管理浮出水面。

  但許多企業承認,企業內部的知識尚未得到妥善的管理,因此知識管理的成功似乎難
以企及。作為知識管理的核心人物———首席知識官要想成功管理知識,便是最終讓自己失業,讓企業受益。”

  20世紀90年代初,知識管理還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概念。當時,這個概念被咨詢顧問和幾位管理大師大肆推崇,又被學者們視為探究與剖析的重大課題。結果,對于究竟何為“知識管理”,各方莫衷一是,難以形成共識。然而,企業及其管理者往往還是被其吸引。他們爭辯說,既然當今是在知識經濟中展開競爭,他們就應該高效率和有效地管理知識。某些企業還設置了“首席知識官”(CKO)這一新的行政職位來主持這方面的工作。還有一些更實際的因素推動著知識管理的發展:首先,有些企業認識到他們對知識的管理不善。他們在管理者離職后就會失去相關知識,或者不善于把公司特有的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或更完善的流程。其次,還有一些企業感到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掌握著什么知識,希望改進員工間的知識交流與分享。第三,少數企業具有戰略眼光,認為知識乃競爭之本,他們通常會說:“我們不是一家醫藥/金融服務/信息技術企業,而是一家知識企業。”

  大多CKO已不存在

  然而,接近15年后,有關知識管理的美妙許諾仍未兌現,達到既定目標或創造可持續價值的成功案例寥寥無幾。參觀那些自稱知識管理獲得成功的企業時,常常能看到一些東西雖有一定價值但缺乏持久效用。多數情況下,企業只不過是把一項新的IT應用重新包裝,稱之為知識管理方面的創舉。1998年,我在《斯隆管理評論》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介紹了20位大型企業首席知識官(CKO)所開展的工作。如今,這些CKO的職位大多已不存在,在我們完成研究之后兩年內有一半以上的CKO已經離職。換句話說,知識管理是一個撩人心動的概念:它依然吸引著許多人,但成功卻是那樣的難以企及。即便要定義這個概念也并非易事。也許,這是因為知識管理本來就是難以捉摸的無形資產。

  四個時期與四個問題

  知識管理的演變經歷了四個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戰略上的高談闊論風行一時:在瞬息萬變的后工業經濟中,知識是“創新的源泉”和“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可是,當首席知識官獲得任命準備開展與知識有關的工作時,他們幾乎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于是在第二個時期,一些舊的IT理念和某些培訓計劃被包裝成“知識管理”活動。無論就理論或實踐而言都不成系統。時至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進入第三個時期,即技術主導時期。企業內聯網、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等主宰著有關知識共享的思維。這恰恰證實了某些企業主管的疑慮,即知識管理只不過是“又一起IT炒作”。不過,在今天,知識管理仍然列在企業議程上。人們認識到:在產品創新、流程改進、戰略決策以及客戶關系等方面,知識確實能夠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另一方面,人們也承認:企業內部的知識尚未得到妥善管理。因此,當今的企業主管們應向自己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到底什么是知識管理?我們應如何著手,從何處著手,才能使其奏效?這一次,決定知識管理成敗的因素是什么?最后,我們是否需要首席知識官?

  首席知識官奇怪的使命

  我們對首席知識官的研究表明,這些人大多掌握多項技能,職位描述比較籠統,職業經歷豐富。他們通常由首席執行官任命,但必須定義自己的職責,并制訂出企業知識管理的議程。其角色集企業家、咨詢顧問、技術專家和設計師于一身。他們大多數人任職時間不長,主要是因為首席執行官的更迭,有時也是因為公司提前宣布知識管理已獲得成功或自己被管理咨詢公司挖走。既然他們并不認為自己在企業內部的職能是永久性的,所以就不得不迅速聚集資源,為有限的任期做出計劃。就此而言,知識管理就像質量管理等其它職能一樣:需要有人發起,然后需要某些外力,但最終企業內部留下的知識管理者將是那些一般的管理者。因此,在知識管理開展伊始,首席知識官或類似職位可能是必要的,但他們的目標應該是使自己失業,并讓企業長期受益。(夏天/編制)(來源:金羊網)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東方美女
迷人風情性感姿態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