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敗 民營企業多元化博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14:52 中華工商時報 | ||||||||
□陳支農/文 眾所周知,中國成功的民營企業有很多都是短期內靠改革開放的機遇和制度優勢發展起來的,其資產年增長率可以達到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以上。這種客觀機遇造成的“發展神話”,使得民營企業家在二次創業中具有超常的自信心和過度的“增長欲”。要實現這種超常增長,多元化就成了首選。
然而許多民營企業大多是盲目進行多元化博弈,并進而導致二次創業的夭折,其教訓值得汲取。巨人集團的最大失誤在于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所涉足的電腦、房地產、保健品等行業跨度太大,新進入的領域非優勢所在,但卻急于規模擴張,使得有限的資源過于分散,最后由巨人大廈引發危機,導致整個集團的失敗。同樣,飛龍集團也過于強調產業多元化,涉足許多不熟悉的領域,經營決策常常帶有盲目性和不科學性,資金不是有計劃、大規模地集中使用,而是“亂灑胡椒面”,長時間處于分散使用狀態,造成資產使用效率低下和嚴重浪費。當今的“健力寶危機”等更是如此。 雖然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表明,多元化博弈有諸如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降低風險的積極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質,如果操控不當,多元化博弈就會面臨許多陷阱。 首先,過度分散企業有限資源。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其資源都是有限的。人們常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企業資源的配置也應如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將其用于急需發展和鞏固的主營業務上,即使考慮到企業的經營擴張,以此增加利潤來源,也應遵循謹慎和適度的原則。因為經營范圍的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分散將會帶來每種經營業務投入的減少,并會由此導致資源使用效率的降低和利潤流量變小。有時候,當企業過度多元化時,還會因資源供給的嚴重不足而導致企業陷入困境,難以脫身,“欲速則不達”。 其次,降低企業競爭能力。當企業是專業化經營時,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主業,集中精力發展主業,那么企業在這一領域內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為領先者,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而當企業從事多元化之后,就不得不分散資源,四面出擊,八方應付,這必然會使企業力不從心,在各個業務領域內的競爭力降低,從而在整體上降低企業的競爭能力。 第三,造成管理混亂。隨著企業多元化的推行,企業的攤子越鋪越大,機構、人員越來越多,企業內原有的分工、協作、職責、利益平衡機制可能會被打破,管理、協調的難度大大增加,這就向企業內部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如果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能力超群的管理人員,很容易導致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的局面。而且,由于企業多元化可能涉及不熟悉的領域,面對多種多樣的產品和市場,這些產品在研究開發、生產工藝流程以及營銷方式上可能存在不同,這些市場在開拓、滲透和保持方面也可能存在區別。如果企業缺乏這些領域內的人才,就會出現“外行管內行”的現象,更容易導致管理混亂。如美國西屋公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搞多元化,短期內迅速擴張到140多家公司,而且是純粹的混合多元化,各公司間無任何關系,結果10年不到就陷入了困境。 第四,對微利時代不適應。從宏觀角度看,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各行各業投資報酬率呈下降趨勢,行業平均收益率逐年下降。全社會在生產力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已告別了短缺經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企業要想在這個時代生存和發展,就要注重優勢產品的發展,集中精力在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狠下苦功,而這要求企業盡量收縮規模,集中有限的資源搞好主業。因此,在微利時代,多元化經營表現出了一定的不適應性。 具體分析中國的民營企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多元化經營往往很盲目,有著不同于其他類型企業的特點。 缺少適當多元化經營應有的謹慎,過早涉入混合多元化。在初期,資源有 限,企業對新市場也不熟悉,沒有多元化經營的經驗,只有采取橫向和縱向多元化這種規模小、投資少的多元化形式,集中力量開發同一類產品,并在同類產品中實現多元化,才能有較高的成功率。當企業發展到相當規模,實力相當雄厚之后,才有條件考慮混合多元化這種跨行業、跨部門的多元化形式,而且這種形式也不是惟一的、必然的選擇。 但中國民營企業的多元化,相當多的并不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而是從一開始就追求跨行業、地區和部門的多元化,沒有分析企業自身優勢、劣勢和企業外部的機會、威脅,缺少深入的調查和認真的可行性研究,哪個領域熱,就將資源投向哪個領域,結果是使企業在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同時喪失了企業的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地區優勢,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對多元化經營的戰略決策不慎重,沒有科學的決策機制和程序。在創業初期的原始積累中,家族經營中的“家長”就已具有很高的威望和權威,因而會變得過于自信,其他人也會因創業的成功而對“家長”擁戴備至。同時,民營企業本身制度上的缺陷又使得對“家長”決策的制約毫無力度。這樣,“家長”就可以不經任何科學方法和程序而僅憑個人主觀臆斷和推測制定出關乎企業興衰成敗的重大戰略決策。正是這種決策的隨意性,導致了許多企業的決策失誤。 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在相當大程度上不是為了防范風險,而是為了追逐高額的短期收益。為了適應過高的“增長欲”的需要,民營企業家們往往具有很強的冒險精神,對他們來說,風險不是問題,沒有高速增長、沒有短期暴利才是問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就會不顧自身的條件和適應性,涉險投資各種領域,以期再現創業時的輝煌,這種盲目多元化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總之,中國民營企業大多數都存在著多元化“情結”,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情結”恰恰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成為一個個陷阱,牢牢地拴住了企業,使他們在博弈中身陷劣境,受縛其中,不得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