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任正非
華為之所以被冠以“現象”進行研究和議論,多少與它的身上折射了我國某類企業的影子有關
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華為這樣的公司,注定是要被人拿出來反復研究反復敲打的
,也許這就是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不可回避的命運的一部分。
華為一路走來,非議不斷但成就滿身。
華為之所以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標桿,不僅因為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資產擴張了1000倍,不僅因為它在技術上從模仿到跟進又到領先,更因為華為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
吃“雞肋”長大
2003年,華為借助那場驚擾業界的與思科的官司聲名四播。同年,華為不僅在海外市場取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銷售業績,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歐美主流運營商的防線,與朗訊、北電等一流設備商同臺競逐。
不可否認的是,華為的快速成長與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有關,它恰好趕上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高潮,通訊基礎設施的大量更新為華為帶來了巨大訂單。
和很多本土家電、PC企業一樣,華為也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開始創業時,也是從跨國公司無暇顧及的縣城開始做起。當時,通信設備的采購權非常分散,甚至連縣電信局也有采購權,所以華為非常注重維護“基層關系”。在這樣的基層,采購誰的設備往往只是領導的一句話而已。和基層的采購者建立起牢固而普遍的關系,是華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以四川為例,當時愛立信等跨國公司在該地的辦事處不過區區三四個人,而華為卻有200多人常年駐守。
與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相比,力量的懸殊使得華為不可以放過每一個地、縣局的本地網項目。跨國公司往往不把這種“雞肋”放在眼里,然而在那段時間里,華為正是靠吃下去的無數“雞肋”成長起來,并以更快的速度蠶食跨國公司盤踞的高端市場。
經過多年經營,華為目前的客戶關系已經滲透到市場的每個細枝末節。到2002年,華為建立了200多個地區經營部,但是由于采購權已經被收回到省局,有人建議裁撤其中的一部分以節省成本。華為總裁任正非否決這一動議時說,“要確保我們每層每級都最貼近用戶,絕不放棄對我們有利的任何一票。要知道,這是我們和跨國公司最大的差別。”
文化的華為
在華為工作標志著“高收入”,卻也意味著壓力和挑戰。華為的管理模式所沿用的軍事化管理、運動式經營,看起來與它所要打造的前沿網絡技術、透明而現代化的高科技企業目標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卻又能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華為有一部“法”很出名——《華為公司基本法》,全文共計六章103條,全篇彌漫著任氏風格的煽情、辯證,而又充滿實用主義的色調,分別對公司價值觀、經營政策、人力資源管理、業務流程做了系統的原則性描述,觀念突出,但極少出現明確的數據和目標。
曾有人將華為比做“土狼”,但華為真的土嗎?為了向國際化企業目標邁進,華為在自身管理及流程改進上投入不菲。1996年底,引入美國HAY咨詢公司香港分公司任職資格評價體系; 2000年,請IBM為IPD集成產品開發提供咨詢,打破了以部門為管理結構的模式,轉向以業務流程為核心的管理模式。據說華為付給IBM的咨詢費用達數千萬美元。
華為之所以被冠以“現象”進行研究和議論,多少與它折射了我國某類企業的影子有關——他們大多具有內部文化過于封閉和強硬、人性化不足,家長制作風嚴重等等,當企業進入平穩發展時,這樣的企業無不面臨一種文化變革的考驗。
【首腦筆記】
華為的冬天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么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華為公司老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的。今年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討論華為有什么危機,你的部門有什么危機,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機,你的流程有什么危機。還能改進嗎?還能提高人均效益嗎?如果討論清楚了,那我們可能就不死,就延續了我們的生命。怎樣提高管理效率,我們每年都寫了一些管理要點,這些要點能不能使你的工作有些改進,如果改進一點,我們就前進了。
我肯定地說,我同你們在座的人一樣,一旦華為破產,我們都一無所有。所有的增值都必須在持續生存中才能產生。要持續發展,沒有新陳代謝是不可能的。包括我被代謝掉,都是永恒不變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我也以平常心對待。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二三年后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制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著。
(原文為作者關于《華為2001年十大管理要點》的闡釋講話,有刪節。)
【華為軌跡】
1984年
退伍后的任正非來到深圳創業。
1987年9月
華為公司以 “民間科技”企業身份獲工商局核準,注冊資金21000元,共有員工14人。任正非時年43歲。
1988年
華為正式營業,業務為代理進口香港康力公司的HAX交換機。
1990年
開始研制自己的數字交換機。
1991年12月
合作開發的HJD-04程控交換機研制成功并開始批量生產,成為我國自主開發設計的第一個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機型。
1992年
銷售額首次過億,利潤過千萬,任正非決定全部利潤投入研制C&C08交換機。
1993年
推出C&C08交換機,全年銷售額4.1億元。
1995年
銷售額14億元。員工達到800多人。當年9月,華為內部發起“華為興亡,我的責任”企業文化大討論。
1996年
《華為公司基本法》出臺。
1998年
啟動大規模招聘計劃。員工增至8000人,銷售額89億元。
2000年
銷售額達到220億元,利潤26億元,納稅27億元。
2003年
海外市場成為華為銷售重點。海外銷售額10.5億美元,占總銷售額的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