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秀整理
編者按:在總結中國企業過去20年管理實踐的同時,我們也非常關注未來20年中國企業管理的大趨勢。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座談,希望這些專家的見解能對讀者朋友有所啟迪。
上下20年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未來20年中國企業管理大趨勢,在展望未來之前,我們可以請嘉賓就前20年中國企業走過的路程進行一個簡單的回顧和總結。
李肅:我們20年前就給聯想、中遠、中外運這些企業做顧問。我們認為中國企業過去20年走過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關心改革,90年代關心轉型中的資源重新配置,現在越來越關心競爭力問題。
金碚:首先,未來20年,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會有很大的變化。現在的許多產業是依靠低成本要素發展起來的,土地、勞動力、資金以及環境等因素是前20年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所在。但未來20年,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有賴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核心技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次,如何更好地實現品牌優勢,會成為影響產業從成熟走向更加強大的重要因素。影響企業競爭力的第三個要素是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的重組與合作,這些力量將對提升中國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產生巨大的影響。聯想和IBM的合作就是一個前奏。
陳春花:未來20年在管理上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第一個是國際人才的問題。第二個是企業的定位問題,即怎樣尋找它的發展空間。中國企業除了對人的評價體系要改變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戰略思維。中航油事件和創維事件讓我們深思,為什么中國企業如此脆弱?我們的問題就在于戰略保守的缺失。戰略定位上要懂得游戲規則,而這個規則就是財務保守和法律保守。第三個就是系統成本,也就是我們講的社會成本。系統成本的能力不提高,企業就沒有競爭力。
中國模式能否破題?
主持人:未來20年,中國有沒有希望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
楊沛霆:先前20年企業發展靠悟性,今后20年企業發展靠管理。美國、日本分別靠福特、豐田模式實現了管理化。而中國缺少的正是完整的、成熟的、能帶動企業前進的管理模式。
劉持金:我對管理模式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從文化的角度上看,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管理特色。但從國際化的趨勢來看,什么模式,是不是本國模式并不是很重要。事實上,即便是大家比較推崇的海爾模式,也吸取了多種管理模式的精髓,并非中國獨創。在資本市場日益全球化的時候,“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思維國際化,行為本土化可能才是企業應該遵循的行動指南。不過在品牌管理和營銷模式上,可能會有一些中國特色的東西出來。因為這是很本土化的東西。
金碚:管理模式是什么呢?現存的管理模式是在西方產生的。到底中國人應該去適應管理,還是改造這個管理,讓它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和價值標準?應該說管理無定式。要鼓勵創新,凡是能推動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都是值得借鑒的,是不是中國的,或者說是不是純粹的中國式的并不重要。
楊杜:未來的一個很重要的模式就是從單打獨斗到合作。
企業家的心態決定時代發展脈絡
主持人:變革的第一推動力是企業家,他們如何影響中國未來的管理變革?
金碚:現在中國的企業家們,國有的、民營的,順利的、不順利的,很多都處于心理不平衡狀態。我想這絕不僅僅是企業家個人的問題,也有整個社會的問題。我有一個比爾·蓋茨猜想,如果比爾·蓋茨是中國人,整個社會會怎么評價他?在美國他就是微軟的老總,在中國,我們對他的評價肯定是若干個大學的教授,是兩院院士,是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人大常委會的副主席。社會的評價飄忽不定,很可能會使他不能專心地做企業。形成反差的原因可能與我們自古以來習慣用商業之外的標準來評價商人和企業家有關。中國能否形成一套更現代、更先進的價值理念對中國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楊沛霆:中國的某些企業家為什么會有那么強烈的政治訴求呢?因為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什么?是渴望認同但沒有辦法通過做企業獲得認同,于是便通過政治手段謀求認同。
我曾經專門研究過松下幸之助的發展歷程。他也曾經在很殷實的時候,感到過空虛。后來,他發現信仰可以使人平靜,于是決定建立一個有信仰的企業,讓大家感覺到我們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我的工資就是老百姓給我的回報。所以松下電器到今天,依然能夠很穩定地發展。
陳春花:企業要發展,首先要解決企業家的終極關懷問題。企業家要知道自己對社會貢獻的究竟是什么,要有仆人的心態。
未來20年
將產生世界級的本土公司
主持人:能否預測一下,未來20年會不會有一些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本土公司產生?
劉持金:中國未來20年可能有10到20家真正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產生。主要會產生在國家控股的行業,幾個骨干的行業里面肯定也會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多數中國企業而言,未來20年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守住大本營,而不是急于國際化。總的來說,中國會為國際企業融合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在這之后,在20年的周期里,一定會產生非常好的公司。比如聯想雖然吃了大象,但卻在國內市場上丟掉了很多企業級的大客戶,輸給了那些沒有多少經銷渠道可言的公司,這是一個危險的跡象。
朱農飛:按我的推測,15家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兩大行業:第一個是以制造業為主的;還有一種就是半壟斷的行業,像電力、能源企業。
陳春花:未來20年產生大的跨國公司可能會在半壟斷、制造行業中出現。但大企業的產生需要外部的助推力。媒體的正向引導及其理念的傳播,對大企業的出現很重要。 嘉賓:
金碚: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
劉持金: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總裁
陳春花: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楊沛霆:《中外管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楊杜: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朱農飛:畢博管理咨詢公司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李肅:和君創業管理咨詢公司總裁
主持人:吳威
時間:2004年12月12日
地點:京城俱樂部
主辦:《中國經營報》商業新知部
智慧支持:北京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
觀點集錦:
先前20年企業發展靠悟性,今后20年企業發展靠管理。
先前20年依靠低成本要素,未來20年核心技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管理無定式。是不是中國的,或者說是不是純粹的中國式的并不重要。
企業要發展,首先要解決企業家的終極關懷問題。
中國會為國際企業融合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在這之后,在20年的周期里,一定會產生非常好的公司。
對多數中國企業而言,未來20年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守住大本營,而不是急于國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