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集團:一家殼公司的另類生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11:09 《上海國資》雜志 | ||||||||
文/何振紅 十年來,北人集團無時不面臨著命運抉擇,有兩次已被推到了生死關口,演繹出了一個殼公司的另類生存路徑。 分拆上市,是我國不少大中型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重組改制時的首要選擇。所謂分拆
不同規模的企業或企業集團,不同的分拆模式,殼的厚薄不同。所謂厚殼,指的是除上市部分外,母公司內還有其它主業,且成長性和盈利能力都較好;所謂薄殼,指的是母公司將全部主業都裝入上市部分,除此之外,母公司內只剩下輔助企業及各類資產、人員包袱,且無法打造成主業。 在殼公司的去留上,政府、企業和經濟學家看法向來不一。有人認為,殼公司作為一種過渡狀態,其存在就是為了解決國企長期積淀的各類包袱和矛盾,最終難逃滅亡之命;有人認為,控股公司是殼公司的一條生路,殼公司可先把剩下的主業做大做強,再脫胎出另一家或若干家上市公司,最終自己則金蟬脫殼為控股公司。 1993年北人股份上市后,國有獨資企業北京人民印刷機械集團就成了這樣一家殼公司。十年來,他們無時不面臨著命運抉擇,有兩次已被推到了生死關口。經過持續不斷的抗爭,他們由厚變薄,再由薄變厚,峰回路轉,演繹出了一個殼公司的另類生存路徑。 最新消息稱,北人集團的出資人代表——北京市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已調整了北人集團的發展戰略,打消了滅殼的念頭。 均攤資產留下一個“厚殼” 北人集團的改革起步較早。1992年就開始推行股份制改造,當時他們曾動過整體上市的念頭,但由于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籌集發展資金,而整體上市后分紅在所難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流企業籌集來的資金,所以,最終還是選擇分立上市。 在操作時,北人集團采取了先制定重組改制方案再“對號入座”的方式。由于領導班子成員事先不知道誰去北人股份公司、誰留在北人集團內部,所以他們不帶任何傾向地選擇了將資產一分為二的方案,按產品類型劃分,單張紙印刷機械的生產拿去上市,滾筒紙印刷機械的生產留在集團。 當時,大多數人認為,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后,可籌集一大筆發展資金,前途一片光明,而相比較而言,北人集團的未來就充滿變數。為了保證北人股份和北人集團都能得到發展,他們為集團設立了四道防線:一是北人集團留一部分主業,讓其有繼續發展的基礎。當時留下的是滾筒紙印刷機械的生產;二是把銷售網絡全部留在集團,北人股份生產的產品由集團公司代銷,并收取3%的代理金;三是把“北人”商標留在集團,北人股份按銷售收入的1%交納商標使用費;四是集團依照持股比例享有分紅權。 1993年,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北人集團和北人股份構成了國內第一批母子公司,與儀征化纖等企業被稱為“老九戶”。 經過重組改制、分立上市后,北人集團成了一個厚殼。曾任北人股份總經理、現任北人集團總經理、北人股份副董事長的陸長安認為,當時的均攤資產給北人集團這個殼公司留下了活路,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置換資產讓殼公司再失主業 上市后,北人股份的發展一帆風順。到2001年,北人股份手中已積下近2億的現金,但由于印刷機械投入周期長(一般較復雜一點的印刷機械產品從設計到成熟需要7至10年的時間),不敢輕易投資,公司發展一度徘徊。 2001年,北人集團提出,利用母子公司的體制優勢,在北人股份凈資產不變的情況下,由其花2億元現金購買當初留在北人集團內部的滾筒紙印刷機械生產的資產,實現股份公司現金與集團公司資產之間的置換。置換前,母公司持子公司62.5%的股權,置換后,這個比例降為59%。 資產置換夯實了北人股份的實力,讓其迅速擺脫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當年其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攀升。2003年底,北人股份成功地實現增發,股份公司發展再次躍上新的臺階。但是,資產置換卻讓北人集團從一個厚殼變成了薄殼,雖然兜里裝進了2個億元,可有錢沒有資產,有錢沒了主業,后路不明。 陸長安回憶道,當初,北人集團內部很多人反對資產置換。為了推動置換,北人集團的股東——北京機電控股公司作出決定,將陸長安從北人股份調至北人集團。“我調到集團后,阻力就沒有了。” 另辟蹊徑讓殼公司顯露生機 北人集團與北人股份進行資產置換時,正值國內“滅殼”風勁,失去主業的北人集團一下子被推到了生死關口。 徘徊在生死之門時,北人集團開始進行生的掙扎。有人認為,留在母公司的都是一些不良資產,不宜再做印刷機,趁著國內房地產較紅火,還不如把置換資產得來的那2億元投資房地產算了;有人主張,北人集團要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用2億元投資一些看得準的項目。 在眾所紛紜的時候,陸長安的頭腦十分冷靜:北人集團干了幾十年印刷機構,不能輕易改弦易張,未來的路如何走,關鍵看如何定位,而定位則要充分借助專家的力量,集思廣益。 當時,他們召開了專家論證會,全面分析印刷機和印刷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從中尋找市場機會。經過充分的討論,專家們形成共識:當前在中國印刷機和印刷是一個小行業,但在德國、日本都是支柱產業。雄霸世界印刷行業150年的德國海德堡印刷集團其年收入已達60億美元,而中國共有42家印刷機械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才100億元人民幣,成長空間十分巨大。專家認為,未來50年內都將處于上升之勢。有專家甚至斷言,在15年之內中國的人均紙張消費水平將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陸長安說,當時德國人均紙張消費水平是2000港元,美國是2600港元,15年后,中國的人均紙張消費水平能達到德國的一半,即1000港元,與當時中國的不足60港元相比,市場前景也十分可觀。 專家的判斷堅定了陸長安的信心。陸長安說,做了幾十年印刷機械,看別的行業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看印刷機械行業是透明的,所以,不能離開印刷行業。最終,北人集團決定固守印刷機械這個既熟悉又拿手的行業。陸長安認為,北人集團繼續做印刷行業機械至少有三大優勢:一是雖然母公司把資產賣給了股份公司,但人才都留在了母公司,且2001年原機械部印刷機械科研所也掛靠到了北人集團。二是北人集團是行業龍頭企業,當時還肩負著很多行業管理職能,國家級的印刷機械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設在北人集團,且具有類似于法院仲裁的權限。三是北人集團多年形成的品牌等無形資產。 陸長安分析,印刷行業在告別了鉛與火、經歷了火與電之后,必然進入數字化時代,因此,戰略上,他給北人集團定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運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傳統印刷技術,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戰術上,他則選擇了一條現實之路——向印前、印后發展,向相關、相近行業擴展,打造印刷產業鏈,把自己變成印刷行業的系統供應商。 陸長安說,北人集團這種定位與北人股份并不構成正面沖突。用他的話說,北人股份走的是深度專業化道路,集中精力做好印刷機的研發、生產、銷售,抱好西瓜,形成拳頭;北人集團則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打造印刷產業鏈。 長期以來,我國印刷行業處于“買得起馬配不起鞍”的狀態,大多數印刷企業都是從國外進口印刷機,而折頁、裁切、裝訂、包裝等印前、印后業務都交給民營企業由人工來完成。但現在,情況已發生變化,手工作業顯然沒有機器作業精度高,隨著我國出版印刷行業的開放,競爭日益激烈,一些出版機構為了搶占市場先機紛紛購買印前印后機器;出版物檔次、精度的提高,如彩印的增加,迫使印刷企業迅速淘汰落后的印后機械,對印后機械進行升級換代。這些現象都表明,我國正處于印后改造的高峰。北人集團的新定位正好趕上了我國印后改造的高峰。 數字化印刷流程的應用,讓北人集團看到更大的商機。陸長安說,在中國,河南的教科書不能拿到河北來印刷,而在法國,一個印刷廠可以承攬全國教科書的印刷,原因是其擁有完全數字化的印刷流程。據他透露,北人集團的數字化印刷流程項目已在北京市科委立項,申請到了2000萬元的科研經費。 多種選擇殼公司去留未卜 清晰的定位,讓母公司迅速得到發展。隨著母公司成長性增強,其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越來越少,公司運作越來越規范。眼下,母公司已把當初分拆上市時留下的滾筒紙印刷機械生產業務賣給了上市公司,大大地減少了關聯交易;產品銷售權還給了北人股份,母公司不再收取3%的銷售代理費用,原設定的四道防線只剩下商標和分紅兩條防線了。 母公司實力逐漸增強后,其合資合作空間日益拓展。以前,北人集團想與外方合資人家不情愿,現在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主動找上門來,波蘭、奧地利、德國、烏克蘭等國派出的考察團已在北人集團考察了一個月。據陸長安透露,最近北人集團和處于世界數字印刷技術第一平臺的以色列賽天使公司達成數字化彩色噴繪技術合作協議。他告訴記者,擁有了這項技術,北人集團就可滲透到印刷的各個領域。 對于北人集團的未來,陸長安充滿信心:母公司有可能生出若干個上市公司,成為一個孵化器。一直處于行業龍頭的北人集團有能力整合行業內的人才、設備、渠道、信息等資源,把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做大做強,然后打包上市,這樣,母公司就轉化為孵化器。這些新生出來的業務,可以直接并入北人股份,也可以單獨上市,與北人股份并行成為兄弟,必要時可以打個配合。 據了解,北人集團已將新近延伸的業務領域整合成一個子公司——印刷包裝公司,并逐漸實現股權多元化。按照陸長安的設想,北人集團將漸變成投資、決策、結算、品牌運作中心,條件成熟時再實現股權多元化。由此看來,陸長安所說的孵化器,實際上就是控股公司的概念。 今年5月,國際印刷展覽會在德國舉行。陸長安說,這是世界印刷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所有的印刷新技術都將在這里登場,全球最大的印刷集團德國海德堡公司一年2/3的合同都在這里簽訂。今年參觀這個展覽會的人數高達40多萬人,中國去了5000多人。北人集團去了,而且把他們的出資人代表——北京機電控股公司總經理林福生請去了。回國后,一向主張“滅殼”的林福生調整了北人集團的發展戰略,但這種調整是否就是放棄“滅殼”仍不得而知。 此時議論北人集團的存亡為時過早,因為左右答案的變數太多。在專業人士看來,北人集團的未來至少有四種選擇:最理想的選擇是將印后機械做大后改制成民營企業,與北人股份之間形成外部產業鏈關系。第二,印后機械做大后并入北人股份,結成內部產業鏈關系,北人集團“滅殼”。第三,印后機械做大后,將其獨立成與北人股份齊肩的兄弟公司,兩者保持血緣關系,共同成為北京機電控股的子公司,北人集團“滅殼”。第四,印后機械做大,獨立成一個子公司,列在北人集團之下。這樣,北人集團就成為一個控股公司。但是,由于北京控股公司就是一個控股公司,如果北人集團再成為控股公司,對北人股份來說,就相當于多一層“婆婆”。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滅殼”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消亡,而是一種脫胎換骨的重生,這就是北人集團苦苦掙扎的意義所在。 |